APP下载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凝心聚力助推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提质增效

2023-03-22秦海涛

前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民主党派协商

秦海涛

中共中央于2022 年6 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做出专门规范和部署。《条例》明确了政治协商的概念内涵、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开展政治协商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也为提高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赋予了制度保障。《条例》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主党派作为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之一,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新时代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在统一战线中更好发挥参政党作用,推动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提质增效,是民主党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展政治协商的根本保证

《条例》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政治协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开展的协商。”《条例》明确了党对政治协商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政治协商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党中央统筹全局,擘画蓝图。“党中央对政治协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统一制定政治协商工作大政方针,研究决定事关政治协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保证政治协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条例》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政治协商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开展政治协商的基础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把握基本特性,是开展政治协商的前提保障

《条例》蕴含鲜明的政治性,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其落实到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条例》蕴含丰富的理论性,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在政治协商中的职责,阐明了政治协商的对象和内容、活动筹备、协商形式、保障机制,让政治协商更加有制可循,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体系严谨,制度科学,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条例》蕴含充分的民主性,明确指出政治协商工作应当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发扬民主、坦诚协商,这是通过民主形式求同存异、凝聚共识,进而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三、善用方法论,是开展政治协商的有效途径

用好方法论,是会协商、善议政的关键。当前,一是多加引导,多行增进共识之举。要认真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省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温暖人心、集聚智慧、汇集力量的工作做到细处、实处。用好“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这个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密切关注所联系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大网络安全风险防控力度,运用灵活多元的方式讲好多党合作故事,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感染人、影响人、团结人。二是多做调研,多行躬行践履之举。只有重视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深化对调研方案的科学设计,深入基层深入调研,掌握本真的资料,才能保证调研的有效性。要聚焦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加快推进“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深化“五个合作”等重点任务,发挥界别优势,抓好各项履职工作,全面提升资政建言水平,提升协商效能,做到在政治协商活动时讲真话、建诤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三是多做潜绩,多行润物细无声之举。固守圆心,共筑同心,要多做暖人心的工作。要关心关切民主党派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做到密切联系、分类帮扶、精准施策,丰富社会服务内容和载体,打造社会服务品牌项目,集中资源力量办实事,在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中助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民主党派协商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