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习作与思政教学融通的“三重”价值

2023-03-22俞天晔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蔡庄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心融通舆情

俞天晔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蔡庄小学)

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进行整体的、全景化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多重意义。小学习作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融通有天然优势——就内容而言,两科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聚焦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真实看法而深挖舆情价值;就方法而言,以最能开阔学生思维的方法进行融通而凸显教育价值;就育人目标而言,两科均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这正是不可忽视的“文心”教育价值。发现以上“三重价值”,能够更好地进行高质量的学科融通。“语文作文指导课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演绎跨学科融合的精彩,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一、以内容融通凸显舆情价值

舆情,就针对提出看法的人而言,指大多数人,这说明舆情具有普遍性;就牵连到的事件而言,具有聚焦性与发酵性,相当一段时间内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表现出人们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影响了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不乏一些鲜活的舆情案例,而这,既可以成为思政课的素材,亦可以成为小学生的习作素材。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都应重视舆情价值,深挖舆情资源中的多重价值,为“班级的有效教学起到预警作用”。

(一)透现学生“痛点”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成长的痛点总是与网络有关。线上教学,在带给师生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作业帮”、学习的同时偷偷进行游戏、盲目崇拜快餐艺术、被网络中的负面人生观、价值观所影响。关注这样的“痛点”,理性分析并制定科学化、人性化方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与规约,提高学生对网络负面因子的免疫力,既是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立德树人的需要,亦是语文课中习作资源创新的需要。比如,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8 课“互联网新世界”第三框“网络游戏的是与非”时,针对“网络游戏的利弊”,语文教师与思政课老师趁机发放一份问卷进行调研,内容包括“懒得动脑而直接查看‘作业帮’的学生有多少”“做作业与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分别占多”“学生崇拜网红并模仿网红行为的有多少”“因为迷恋手机而耽误学习的学生有多少”。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依据这样的“痛点”,展开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情境教育活动,引领小学生理性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正向网络素养与人生观。语文教师,趁机引领学生就上述“痛点”展开溯源性思考,选取较小的切入点进行真实而具体的表达,既完成质量较高的习作撰写,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二)透现班级“槽点”

网络中经常出现的“吐槽”,无形中或不经意间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现实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班级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吐槽”。这样的“吐槽”形成一定规模就是班级“舆情”。尽管一部分“吐槽”可能仅仅是部分学生的自私想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青涩、不全面不客观,但也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与语文课的习作素材来源。例如,部分学生这样“吐槽”:“英语老师总是挤占我们的科学课,很不对啊。”类似这样所谓的“副课”被所谓“主课”挤占的现象时有存在,或美术课被数学老师挤占,或音乐课被语文教师挤占,久而久之,学生牢骚满腹,连连“吐槽”。忽视这样的班级舆情,不利于和谐班集体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针对这些班级舆情,思政教师与语文教师应该开展联合教研,开展“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科课堂”评选活动、“学好每一门课才是真的棒”征文比赛等活动。当然,班主任也可以联合全学科教师,就占课现象展开思考与讨论,为学生的“吐槽”行为提出建设性方案。这样的活动中,思政课应引领学生合理“吐槽”,避免与部分代课教师形成僵硬关系;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以此进行习作撰写,既进行真话实说,又保持理性克制,通过个性化思考为文章增色。可见,透现班级“槽点”,能够为高质量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提供基础。

(三)透现家庭“缺点”

毋庸置疑,某些舆情指向家庭及家长。都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起到了正面作用。个别家长喜欢赌博,常常赌博至深夜;喝酒毫无节制,不醉不散;面对国家防疫政策,“带头”不遵守,为儿女树立了负面榜样。引领学生和家长正确处理家庭成员关系,让家庭成为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和重要的支撑性力量,应该成为教师育人的职责之一。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时,教师创设以下情境: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环境下,某家长从疫情高风险区返乡过程中,为了逃过“七天集中隔离”,竟然借用别人的“健康卡”与“行程卡”混过监测点的检查。家中上小学的儿子听闻此事,要求自己爸爸如实向社区报备,在多次劝说无果后,给社区疫情专员打电话……教师随后追问:“这个小学生的行为对吗?为了家庭和睦,面对这样的情境,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逃过检查的外来家长真的因为阳性而传染了很多人,造成较大的负面效应,我们还应该沉默吗?”相关的讨论意蕴十足,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而这,也是学生进行习作的极好资源。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该经常性透视这样的家庭舆情,通过跨学科教研教学,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助力。

二、以方法融通凸显教学价值

一些身兼多学科的教师发现,某些教学方法可以通用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不同课程教学中的思维架构、课堂的推进、问题的解决,用一些既轻松又高效的通用方法解决,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二框“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的教学为例,探析习作课与思政课在方法上的融通。

(一)点与面的穿插

由“点”到“面”,“点面穿插”,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便于形成学生有序思考、整体把握的能力;以点带面,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规律及内在机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性、批判性与全面性思维。例如,就“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这个话题而言,先从“点”开始:生活中,部分人任意捕杀动物,乱吃乱喝,引发生态失衡,造成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传播,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紧接着,从“面”上展开:地球整体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稀少,生态不平衡,一个地区牵连到多个地区甚至整个地球。对自然环境与自然物种的不尊重,势必会引发生命及地球的整体生态……从细微的“点”到整个社会与整个地球的“面”,这样“点”的穿插与“面”的铺陈,促使学生对环境问题展开整体思考,形成了较全面的道德认知。

以上“点面穿插”的教学艺术适合于思政课,亦适合于语文习作课。思政课教师可把以上教学资源分享给语文教师(部分小学,思政教学与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老师兼任),通过跨学科联合教研与分享的方式实现资源与方法的共享。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不再空话连篇,而是从一些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点面结合,通过细节化描写来体现一个“面”,进而表达思想与情感,从整体上进行概括与总结。而这,正是两科教学方法融通的有力体现。

(二)正与反的对比

正面追问与反向逆问,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促进作用。通过两种观点的对照与比较,事物的本质更容易凸显出来。这种对比方法,尤其适合于思政课与习作课。仍然以“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这个话题而言,提炼出一些正面追问与反向逆问的话题,既有助于学生道德生成,又有助于学生习作撰写。如“植树造林与乱砍乱伐”“贪婪自私与克制自律”“敬畏自然与破坏生态”等等。通过正反对比分析,学生意识到,总是有人失去做人底线,做出对环境、对人类有害的事情。但也总是有人以大局为重,对自然负责,爱护环境,在敲响警钟的同时为环保做出积极的贡献。

类似的正反对比,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正向道德观点的生成,有利于学生习作的撰写。学校中心教研组,应该将以上方法的融通当做跨学科工程中的重点加以研究,以此为学生学习中的额外增值奠定基础,为内涵式课改积累经验。

三、以思想融通凸显文心价值

不论什么学科,“文心”孕育不可或缺。所谓“文心”,即精神状态与思想觉悟。思政课中学生的表达要注重“文心”,语文课中小学生的习作撰写要注重“文心”。两科教师均要担负起培育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之美好品性的重任。

(一)走向“文心”之真

“说真话”是对小学生为人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考量要素,教师不可小觑“说真话”的文心价值及意义。课堂教学中举例不能胡编乱造,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守信用,习作时表达真情实感。以上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作用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如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3 课“我很诚实”时,不防与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我不能失信”联系起来进行融合教学。无疑,同一个学期,同步出现主题类似的文本,为融合教学创造了便利。学生意识到说真话,守信用的重要性,体会到说假话做失信事的尴尬与道德滑坡后的后悔。

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搜寻一些古今中外历史中典型的诚实守信人物及事迹,留意自己身边说真话、讲诚信的人与事,盘活这些资源加工为演讲文,适当时候进行演讲,必要时写成情真意切的习作。通过演讲及撰文,学生意识到,为人处世要真诚,不要捏着鼻子说假话;写文章要注重真情表达,不要无病呻吟,扯着嗓子表假意。做人真诚坦率,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写文做到真情抒发,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力量。学生的这些认识,无疑,既来源于思政课中的情境浸润,也来源于习作课中的反复训练,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真正指向“文心”,实现了思想上的融通。

(二)召唤“文心”之善

引领学生说真话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召唤“文心”之善更加不可或缺。有些真话中表现的道德认知并不是“善”,与善良人性毫无关系。只有当向真之心与向善之心融合在一起时才有意义。作文教学中不能因为提倡走向“文心”之真,学生就毫无底线地表达庸俗或负向的真实。个别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实力,实力,实力,提高个人打造实力,才是无敌的。总有一天,当我实力足够时,我要把所有欺负过我的人打残废……”

对此,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联合教研,结合“守法不违法”这一话题进行价值观重塑与教育干扰。不防出示相关的法律案例与网络小说中暴力行为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有些真话不可提倡,比如,血腥与暴力是违法的,张扬血腥这样的话是不可取的,向善之心才是闪闪发光的,才是人性中最值得凸显的,悲悯与博爱才是情感中重要的力量。当然,遏制恶、鞭挞黑,张扬善,更是习作中永恒的主题。可见,召唤“文心”之善,完全可以成为语文习作课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融通的一个关键行为。

(三)彰显“文心”之美

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向真向善,还要引领学生拥有向美之心。从学习、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作美,不仅应该成为学生德育成长的一环,也应该成为学生进行习作撰写的一个风向标。不可否认,因为教师提倡“吾口说吾心”,学生可能会因为真话实说而忽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奶奶们的广场舞是一种“扰民”行为,总是在“我”刻苦学习时,震天价的音乐声就响起来了。“我”真想对她们说:“请停止你们的扰民行为吧,这是对周围人的不尊重,对社会环境的不尊重……”

针对这样的作文,思政课与语文教师应联手进行以“发现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奶奶们的广场舞是不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假如奶奶通过跳舞不仅具备了一定的赏美能力,而且还因此治愈了抑郁病、心脏病及其它慢性病,你还要去批评她们吗?通过这样的谈论,学生意识到奶奶们的爱美之行为不应鞭挞。当然,如何选择更佳的跳舞场所与更合适的跳舞时间,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方向。可见,无论是道德成长,抑或是习作撰写,倡导正能量,彰显“文心”之美,永不过时。

以上“三重”价值的发现及应用,从“割裂走向融通”,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如何从教育教学价值出发进行有效融通,如何让两科乃至更多科教学同频共振,如何在融通中学习、实践和创造,还需我们迈出建设性与创新性步伐。唯有正视并意识到跨学科融通的重要性,并用实际行动进行探索与创生,才能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助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学生全面成长的融通,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与道德力必将得到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心融通舆情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冬天来啦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消费舆情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舆情
舆情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