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作品分析
2023-03-21杨媛
杨 媛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与指挥家,曾被授予“斯大林奖”,1947 年获得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 年4 月被追授“列宁奖”。1891 年4 月23 日,普罗科菲耶夫出生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松卓夫卡村,其父亲是一位农艺师,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且热爱音乐,对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启蒙有着重要作用。在父母精心的培育下,普罗科菲耶夫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为了更好地发展,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13 岁的普罗科菲耶夫开启了音乐求学之路。1904 年9 月,普罗科菲耶夫带着两个厚重的箱子,包括四部歌剧、两部奏鸣曲、一部交响曲和许多钢琴作品,顺利通过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在这里度过了十余年时光。1914 年,普罗科菲耶夫在完成了尼·尼·齐尔品的指挥班和叶西波娃的钢琴班的课程后毕业,自此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之路。
普罗科菲耶夫传奇的一生经历了两个转折点:一次出国(1918 年),一次归国(1932 年)。这两个转折点把他一生的创作经历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俄国时期(1904—1918);中期——旅居外国时期(1918—1932 年);晚期——苏联时期(1932—1953 年),从他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倾向、音乐特征可以看出,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在国家变革、社会环境变化中逐步转变。他在国外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因为离开祖国时间太长,脱离了祖国人民的生活,导致他的热情有所减退。于是他在1932 年决定回到祖国,并在莫斯科定居。普罗科菲耶夫的回归成为苏联音乐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虽然他在回国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创作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望也有不公,但这并未削弱他的热情,他依然创作了大量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真挚,充满浓厚的民族特色,音乐表现也格外扣人心弦。他的艺术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并在那一时期成为苏联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者。“他为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既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也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1]他晚期的杰出成就主要有: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舞剧《灰姑娘》、《宝石花》及其交响组曲、《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清唱剧《保卫和平》、大合唱《亚历山大·湿夫斯基》和歌剧《战争与和平》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上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他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成为世人喜爱的经典之作。这些杰出的作品为世界音乐宝库带来了巨大财富,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创作者勇敢探索和突破。
一、创作背景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作了七部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是他晚期的最后一部交响乐作品,在他伟大的作品生涯中占据了特殊位置。《第七交响曲》是为管弦乐队和大提琴而写的交响协奏曲,灵感来自才华横溢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 (L. Rostropovich),他在普罗科菲耶夫生命的最后几年与其关系密切,正是这段忘年之交帮助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创作之路,他不仅校订了独奏部分,并且协助普罗科菲耶夫配器。《第七交响曲》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构思既有交响性,又充分挖掘了乐器在技巧上和抒情上的潜力[2]。正如涅斯齐耶夫所说:“正是那些宽广的、惯用的歌唱般的主题……才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特色。”[3]
《第七交响曲》最初被设想为儿童作品。1951 年底,普罗科菲耶夫在媒体上宣布,他将创作一首简单的无线电广播交响曲,专为儿童听众设计。之后作品的构思逐渐有了实质进展,在春天开始时钢琴部分已经完成了,并于1952 年3 月20 日写完新交响曲,即《第七交响曲》的钢琴曲。但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构思、观念发生了变化。音乐诞生了,但不是儿童交响曲,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年轻的世界,是一部非常诚挚的抒情交响曲,揭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观念和体会。整首作品充满了诗意,它的歌词以最广泛的细微差别而著称,从激烈、热情到脆弱、温柔,从勇敢到浪漫,音乐轻快、明朗,带着青春的气息,因此也被称为《第七“青年”交响曲》。
这首关于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作品,没有尖锐的戏剧性碰撞,只是在最后才散发出淡淡的悲伤——就像普罗科菲耶夫对生命的温柔告别,尽管社会现实充满了悲剧,但它仍然是美丽的。《第七交响曲》于1952 年10月11 日在莫斯科(科伦音乐厅)首演,由苏联指挥大师萨莫苏德( S. Samosud)指挥。这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后一次出席自己的作品音乐会。首演得到了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高度评价,他说:“亲爱的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热烈祝贺你创作出美妙动听的新交响曲。昨天我带着极大的兴趣从头到尾听了一遍,享受极了。《第七交响曲》是一部超群绝伦、感情深厚、才华横溢的作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我希望你至少再活100 年,再创造100 年。像《第七交响曲》这样的作品会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更快乐。”[4]作品每个部分都充满了旋律的魅力,展现了无穷的音乐幻想,令人惊叹不已。
二、作品特色
(一)配器精致
整个乐章可以称得上是精美配器的典范之作。
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形式写成,但它不是交响乐循环中常见的快板(Allegro),而是更平静和缓慢的中板(Moderato)。主部主题悠长、宽广,在小提琴柔和伤感的声音中揭开第一篇章,给人一种富有洞察一切的挽歌印象。配器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纯净的音色,它在巴松管、圆号、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八度音阶中发出声音,在旋律向更高音域过渡时,在弦乐和木管乐器之间起到过渡作用。最后一部分为这个主题增添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画面,创造了一个幻想般的童话形象。竖琴的声音令人陶醉,随后进入第一乐章展开部,展开部相对较小,没有尖锐的戏剧性碰撞,而是基于它们揭示出更大的可能性——以另一种方式创造呈示部。因此,尽管在副主题中强调了浪漫的特征,最终也呈现出了阴郁、令人不安的氛围。但是重复的乐段又将之前的情绪带回,微妙的尾声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氛围,再次提醒人们主题朴质和沉思的形象,就如同作曲家在自己最后一篇文章里曾这样写道——人们可以从音乐中体味到“对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将来感到心绪安宁与充满信心”的味道[5]。第三乐章的重复与第一乐章略有不同,它以简短的重复形式展现出反复的音乐,只有两个变化的声音。因此,行板形式非常传统,是一种复杂的三部分形式,其中最后部分是一个带有变化的主题。活泼、诙谐、充满趣味,压轴的谐谑曲描绘出了精彩绝伦的画面。尾声的开头运用弦乐的颤音、旋律的诙谐跳跃和节奏的快速奔跑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期待氛围,以此衬托热情的主旋律出现。在竖琴的琶音中快速跑动闪闪发光,呈现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向前奔跑的景象。在这里,普罗科菲耶夫充分调动了乐器的表现性能,使音乐展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层次感和丰富的变化,使整个乐章的音乐结构显得非常清晰。
(二)风格突出
第二乐章是舞曲的体裁,普罗科菲耶夫把前一年为舞蹈组曲写的那首美妙的舞曲用到这部交响曲中。以小快板(Allegretto)明亮的华尔兹为音乐特色,延续了柴可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交响华尔兹的传统,让人不禁想起普罗科菲耶夫在《灰姑娘》和《战争与和平》中的华尔兹。第二乐章主要以A、B 两个主题为基础,将谐谑曲和抒情间奏曲的特色融合在一起,通过多样的形象和情绪的交替来展现主题。第一主题(A)传达了一种“邀请跳舞”的感觉,用弦乐演奏方式描绘了年轻人轻歌曼舞的欢乐生活,从清晰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中展现了“舞蹈性”的特征。第二主题(B)开始时也是由弦乐演奏,后来转换为双簧管、单簧管、长笛等乐器。在这些乐器的反复演奏下,形成多种变奏,仿佛在模仿人们变化舞姿、交换舞伴、进行双人对舞或群体舞蹈等欢快热闹的场景,将主题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其时而展现出幽默与风趣,时而又显得羞涩,独特之处在于其旋律的细腻与复杂性。同时,音乐作品中各种调性的巧妙应用,为听众带来了轻松愉悦的体验,这使得第二乐章宛如一幅欢乐的画作,让人仿佛置身于欢快的舞蹈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普罗科菲耶夫形容这个乐章时写道:“这里是人间最理想的舞池,这里有人间最美丽的舞姿。”[6]
(三)宽广抒情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崇高的朴质”和“优美的抒情”是普罗科菲耶夫晚期风格的主要特征。第三、第四乐章宽广的音乐形象和动人的抒情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他赋予“古典”和“抒情”更重要的地位,“革新”则处于次要地位,而戏剧性的讽刺味道和不停冲击的碰撞逐渐削弱。第三乐章富有表现力的行板(Andante espressvio),呈现出一种沉思的氛围,充满了严谨的感觉,它通过宽广、庄严的挽歌旋律贯穿始终。主旋律被演奏了四次,实际上它是一个由三个变奏曲组成的主题。行板的中间部分宛如一首朴实无华的进行曲,虽然这部分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第一部分伤感的“童话”主题,但它并未破坏音乐的宁静氛围,而是使其回归平和的主流。随之而来的第四乐章,虽然以急板(Vivace)的形式回归主题,但依旧充满闪闪发光的幸福感和光明感。渐渐地,它变成了熟悉的旋律——第一部分的副主题,在这里听起来像是一种复苏的力量。而在这之后,结尾呈现了第一乐章最后的“童话”主题,在竖琴、钢琴和打击乐的伴奏下透露出一种悲伤的色彩,仿佛是作曲家在向充满斗争的生活温柔地告别,最后当音乐逐渐消散,给人留下一种难以察觉的悲伤。普罗科菲耶夫用音乐传达着一种信念:“世界是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一定会繁荣昌盛起来,虽然我们中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这一点……”[7]这种信念激励着他创作出充满动听旋律的交响曲,奠定了他晚期抒情的风格。他成功地将情感与旋律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深情而宏大的音乐氛围,使宽广抒情性在第三、第四乐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让整首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享受。
(四)民族特色
普罗科菲耶夫重返莫斯科是出于对苏联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在伤感的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听到接近苏联民歌的旋律。这些经典的音调语调中流动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但又是不同风格的抒情诗,浪漫而又崇高。它以宽广、大胆的间奏动作和坚定的严格节奏为特色。特别是在第四乐章中,当动作转换、旋律进入时,那持续不断且富有弹性的节奏让人不禁联想到热闹的进行曲。与此同时,作品中具有独奏特点的音乐元素被“ 合唱”取而代之,其中融入了苏联大众歌曲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旋律中充满了浓郁的苏联音乐元素,展示了普罗科菲耶夫对苏联的深情厚意。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交响曲》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对本民族风格的一次完美呈现。通过对旋律以及和声的独到处理,成功地展现了苏联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部交响曲中的雄壮、抒情和嘲笑元素,都是他对民族传统的深入理解,也是个人创造力的体现。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赞颂和传承。他通过与传统音乐的联系,将民族风格融入音乐创作中,既有壮丽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抒情,甚至还有一丝挖苦和嘲笑。这种多样性的表现正是他对音乐特征的独到理解和运用,使苏联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第七交响曲》是生动的、活泼的、抒情的,所有细节都是那么精美细腻。肖斯塔科维奇曾说它是“当代最富有全人类意义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以其高度的艺术魅力为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生涯画上了辉煌的句号。正如普罗科菲耶夫所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由内心构思出来的。”这部作品如同他最后生命的内心写照,表达了对生活、祖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部交响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宣言书。它以其深远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让人们对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