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几点思考
2023-03-21昭通广播电视台邓家美
昭通广播电视台 :邓家美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对其报道直接彰显出主流价值观,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具有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大众文化崛起,对典型人物报道而言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研究工作,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提高典型人物报道质量。
1.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必要性
1.1 弘扬公民精神面貌
处于放大负面消息、“媒介真实”渲染的大环境下,出现过分丑化公民形象与面貌的情况。特别是当前国民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社会道德滑坡,难免出现少数人做出破坏社会秩序、危害民众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经过媒体放大,造成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公民形象”跌至谷底。这种负面情绪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使得民众越来越自私,不愿意承担风险,人与人关系淡漠。
因此,需要宣传国民奋发向上的健康精神,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氛围。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可以弘扬新时期公民真实美好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大众明白社会中只有较少一部分威胁到他人生活,达到重建民众信任、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1.2 重新构建社会精神
市场经济环境不同于计划经济年代,当时的社会精神也无法适应当代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国内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使得当代人过分重视利益,存在明显的自私化倾向,一些社会道德、传统美德逐渐被抛弃。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不担心个人生存与命运,新时期个人需要做好自身规划,面对纷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价值观念与精神上的迷茫,甚至出现迷失情况。
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社会精神形成,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众媒介。典型人物具有时代特征,提炼其精神并做好宣传,满足时代需求,主动回应社会问题,利用正面宣传方式完成社会舆论的引导,实现对社会心理的救治,通过了解典型人物事迹,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温度,获得思想层面的救援与引导。
1.3 加快解决社会问题
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呈现多元化与开放性,特别是当前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主动转变自身扮演的社会角色。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时政府作为唯一正确意见的表达者,对报道进行全程控制。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一程序逐渐被扭转,政府更多扮演宏观调控者的角色,推进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随着传媒行业开放程度的增加,典型人物报道直接打破政府议程垄断的传统局面,需要媒体主动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提高市场环境的竞争力,主动报道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精神形成,加快解决社会问题,切实发挥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
2.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问题分析
2.1 网络媒体利用不当,网络宣传平台建设问题
新时期对典型人物报道已初步形成立体化模式,不同媒体之间相处促进,提高了典型人物传播速度,扩大报道范围。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平台及数量上存在不足,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网络媒体利用不足、网络宣传平台建设落后。
这就造成典型人物报道时较为依赖传统媒体的地位,缺少原创性独家报道,特别是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很少参与到典型人物报道中,缺少参与积极性。新媒体受到政策管理,自身仅有有限的采访权,实际中仅能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造成信息重复。此外,媒体之间合作深度不足,并未实现优势互补,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
2.2 宣传引导手法落后,不能满足时代传播需求
网络时代受众变化较为明显,使得典型人物宣传效果有限。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自由发言,使得人们主题意识增加,网络上表现得更为开放,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严肃与拘谨。另外,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愿意接受教导式的新闻宣传。如果还是简单宣传典型人物事迹与精神,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当前,典型人物报道宣传上存在一些问题:网络媒体转载相关报道时,没有考虑到网络受众与传统媒体受众的差别;网络语境不同于传统媒体语境,但没有爆发出应有的能量;典型人物报道可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纠正受众心中说教形象,避免出现排斥情况,让人们可以主动接受典型人物报道。
2.3 操作理念存在问题,体现为报道缺少实用性
典型人物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典型人物报道形象与理念经过多次变迁,每次变迁都可以折射出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经济发展及观念等存在差别,也就造成典型人物观念的差别。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典型人物贴近社会生活,提高典型人物的实用性。
目前典型人物报道时依旧存在一些通病,如假大空、合理想象、脱离实际等,造成描绘出的典型人物脱离生活,受众不愿意关注,也就达不到引领社会精神走向的目的。体现为典型人物报道将普通人物转为英雄或道德模范的情况,一味拔高以配合宣传教育,牺牲自己应得利益并拉开与正常人的距离,显得报道不可信,受到人们诟病。
3.提高典型人物报道质量的措施
要想提高典型人物报道质量,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改善传统报道的不足,结合时代要求采取有效提高典型人物报道质量的措施。
3.1 提高典型人物真实性
针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不仅要敢于突破,同时在写作方面一定要用心,两者可谓缺一不可。前者属于对事实的挖掘,记者要勇于探索,力求真相;后者是对事实的还原,需要记者利用文字,传播真相。很多记者在采访上确实下了功夫,但就文字呈现而言,给人感觉效果并不理想。想要将典型人物报道写好,就是要讲好故事,这其中少不了精雕细刻。
比如《中国面壁者》这篇报道,文中讲到这些青年科技人员需要经常加班,不能顾及到家庭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陪伴,这既是事实又不全是。从伪证主义和概率真理上分析,一个简单的反例就能将其轻易推翻:即只要有一个人不加班,在周末陪了老婆孩子,照顾家庭。这篇报道就站不住脚,缺乏可信度,还可能成为假新闻。所以从真实表述这一点出发,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对这一细节进行精准描述极为关键,且值得推敲。若记者直白的讲明他们需要加班而没时间陪孩子或许还会引来读者质疑“当今社会,谁不加班,这有什么可邀功的?”所以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不妨更自信、大胆一些,将他们在面对这些困扰时纠结的心理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是对事实的描述,还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丰满和还原,使其鲜活、生动,而且在表述上更有层次感,实现立体呈现,彰显人性温度。所以,针对加班以及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等问题,在《中国面壁者》中主要以人物心理描写为重,通过内心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以及对自己和孩子成长教育环境的对比,包括休息时间的具体解决之法,比如带上夫人孩子去成都放松,和其一起玩乐、带孩子见世面等,以每一个人父最平常、基本的做法来打动读者。
3.2 合理利用文学技巧
俗语言“感人心者,必先情也”。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如何打动读者,让其动心?如何增强文章吸引力,达到树立标杆,传播正能量的效用?所有的关键在于能够对各种手段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既要能通过比喻、排比、衬托等多种写作手法将真实的情感灌输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又能不拘泥于形式,通过特写、报告文学以及即时通讯等文学化形式对人物展开全方位报道。实践发现,人物报道是所有新闻作品中最值得借鉴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比如,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所作的《哥德巴赫的猜想》等,都极具代表性。而且通过丰富且多样性的文学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的描述更加形象、鲜明,在方便记者叙事和抒情的基础上,更能打动人心。近几年,《中国组织人事报》在该方面展开有力探索。如新冠疫情爆发后,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万医务人员以白衣为甲,面对生死逆行出征,展开了感天动地的救援行动。《中国组织人事报》对此展开报道,题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报道中采用了常规报道中甚少用到的第二人称进行描述,整篇报道文笔朴实,但却情感炙热。其中记者在追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的报道中,以感情描述为主线,利用蒙太奇手法,将主人公那些朴素而感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读起来让人热泪盈眶。
实际上,新闻报道的本质就是针对典型人物进行采写。但这对于记者而言,相当于一场心灵上的远行,非常耗费精力和心血。而且一旦描述有所失误,还可能影响人物事件的传播和影响,对于记者而言,这也是压力。但想要写好,就要针对人物特性进行深入挖掘,要求记者一定要心怀大爱,对基层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抱有一种深厚的责任感,如此可花精力,花时间,办实事。将上级交付的任务当成一种使命和责任,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换位思考的模式,开展一场心灵深处的碰撞。在报道过程中,针对人物的品行、所经历的事件既不扩大拔高,也不会轻视任何一件凡人小事,所以其感受独特,才能够挖掘出更具价值和吸引力的内容。
3.3 贴近基层民众,提高写作能力
记者算是一个“苦力活”,其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脚力”。这不仅要深入新闻现场,针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记录,还要深入基层,进行大量的采写和实践。所以,只有具备较强的“脚力”,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锻炼并提升自身采写能力,才能真正融入基层群众,科学开展并完成高质量的采写工作,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提升自身对于采访的驾驭能力。所以,在实践中,出镜记者一定要跑起来,多深入基层,通过到群众中真实走访调查来获取新闻,寻找线索,从而针对事件的发展进行真实有效的报道,如此才能保证新闻工作的合理开展,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线索的出现。当然,有些时候记者在进行报道时也会因为个人主观因素导致其所关注的内容与群众现实生活脱节,这样的报道不仅不具吸引力,不能给受众以启发和感染,并且有损新闻传播的质量。对此,在实践过程中,记者还需对新闻的切入点进行巧妙把握,尽可能选取一些民众所关注的生活化视角,配合科学的镜头语言对自身新闻报道进行优化,通过对自身脚力、意志的不断磨练,从一线基层中切实挖出一些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信息,从而全面提升自身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出镜记者要做好自身采访技能的提升,可以根据采访对象选择合适的采访技巧,提高采访的实效性。
虽然基于职业素养和个人能力,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都会注意自身语言的表达,做到尽可能简单、明了且易于理解。但基于采访过程的不确定性,需要记者在采访前草拟一个采访大纲,并且在采访完成后进行文本编辑时,也要全力以赴,发挥自身文字功底,认真编辑。因此,提升记者对于全局的把控力十分必要,同时为保证其采访、创作的顺利,还要针对其笔力和创作能力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提高其综合素养。首先,在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中,记者要不怕麻烦,勤写勤记,特别是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记者不仅要具备一技之长,还要触类旁通,实现多栖发展。不仅要做好自身本职工作,还要根据实际为自身发展拓展渠道,作为对自己的一种考验,能力的一种检测,可以主动向各类网站、平台投稿。其次,在工作之余,记者也不能懈怠,要加强自我提升,多读书、勤观察,通过书籍帮助自己拓展视野,开阔眼界,为日后创作素材的积累打基础,做好准备。此外,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时刻铭记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多关注事实新闻,学习其它优秀的新闻作品,尝试用不同的风格开展新闻创作。比如,借鉴《南方周末》等优秀刊物的报道风格,通过不断练习提升笔力等。这就需要记者私底下不断坚持,设置合理的训练计划,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研究等。
4.结束语
总之,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特殊新闻品种,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任何一种传统形式都根植于社会环境中,不同时期需要呈现出不同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报道本身是正面与积极的,新时期依旧需要给人以美好及向善的力量,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做好人们精神层面的建设,切实发挥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