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踪、移步换景微写作指导
2023-03-20
典例 游踪、移步换景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回望山下,街市远退,田园如织。再鼓余勇,直迫山顶,这时再仰观那寿字犹如一艘多桅巨船,挟云裹雾,好像就要压到头上。同行的一个小伙子贴身字上,还没有寿下“寸”字的一竖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把它看作书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从寿字前左行,进一洞,洞如城门。回望门外云气蒸腾,这是云门山的由来。由门折上山巅,如鲤鱼之背,稍平,上有石阶、有亭、有庙、有佛窟。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以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作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唧唧喳喳,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我想当年云门山神看着那个花钱刻字、顶礼求寿的衡王,肯定轻蔑地哼了一声便继续打坐入定了。我环山走着,看着这些从唐至明的遗迹,看着山下缭绕的云雾,真为云门山而骄傲,它蔑风雨而抗雷電,渺四野而越千年。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无求无欲,永存于世。
——节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技法点拨
描写行进过程中观察欣赏到的风景,因其过程具有明确的行进顺序,故要明确以下两个概念:
1.游踪
所谓游踪,就是游历的路线,即以游览过程中变换的地点为顺序,组织景物描写。这是游记类的文章常用的写作线索。
2.移步换景
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人走景移,即随着观察点的变换,展现不同景象。这是适合于游记类的文章的一种常见写法。
“游踪”和“移步换景”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游踪”强调“踪”这个侧重点,常用作线索;“移步换景”强调“步”和“景”这两个侧重点,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完美契合。
以选文为例具体分析:
选文以云门山为游览对象,将“我”登山的游踪作为线索,按照山脚下——石阶小路——半山望寿阁——山顶——洞——山巅的行进路线为序,展现每一个观察点所见的不同景象:(1)山脚下仰望山顶“寿”字;(2)石阶小路两边见翠柏;(3)望寿阁回望山下;(4)山顶详描巨“寿”;(5)“洞”口回望云气;(6)山巅近观远望。整个文段景象丰富,井然有序。
任务情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爆红网络,细细品味其内涵,包含着对祖国自然风光的赞美,包含着对华夏人文景观的向往。你曾经见到过哪些人文自然景观,请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写一篇微写作游记。
写作要求:(1)以游踪为线索,合理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2)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