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救E信在智能移动重症单元救护车的应用效果

2023-03-20谢靖芸朱英华

重庆医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危重症本院急诊科

谢靖芸,朱英华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院前急救部 400014)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大众人群压力增大,加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患病人数大幅增长,120呼救数量逐年增加。当一种或多种因素危及患者生命,使其器官功能短暂或长期发生病理生理障碍,需要呼吸、循环等生命支持手段时,称其为危重症患者。为保证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医疗安全,智能移动重症单元救护车(intelligent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 ambulance,MICU)应运而生[1]。与此同时,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与救治措施无缝衔接对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化,重庆市14家医联体单位的院前急救人员在院前救治过程中开始广泛使用飞救E信远程急救软件[2],其为一款由飞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搭载“扁鹊飞救急救与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软件,作为一种医疗信息化工具,能够实时连接出诊救护车和院内专家,在对患者的紧急救治中做到了定位准确、救治迅速、治疗方案精准。 本研究就飞救E信在MICU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出诊并接回的100例重症院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由本院院前急救部使用MICU出诊,并进入本院急诊科抢救室;(2)急危重患者符合Ⅰ~Ⅱ级严重度分级,该标准参考《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3],见表1;(3)有完整的院前急救病历记录[4],院前医生有初步诊断; (4)患者到院后由急诊或专科医生做出明确诊断;(5)救护车出诊范围为以医院为中心半径5公里。排除标准:(1)患者未到达医院已死亡;(2)患者未诊断明确已死亡,且家属拒绝尸检;(3)患者到院前无初步诊断;(4)突发公共事件的患者群体;(5)精神异常,或拒绝配合治疗。100例患者按照急救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即采用飞救E信远程急救系统将患者各项指标进行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进行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审查,严格遵循相应法规和伦理准则。

表1 急诊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表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50,n(%)]

1.2 方法

1.2.1急救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120指挥中心分配急救任务后,院前急救医生携带急救设备乘坐MICU于3 min内出发,到达患者所在地后第一时间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行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监测,初步判断患者病情,而后送入MICU,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根据病情需要予以吸氧、快速血糖监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给药等治疗手段[5];如患者病情危重则用移动电话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并联系专科医生急会诊;快速将患者转运至医院,送入急诊科就诊并做好交接[6]。

观察组采用飞救E信进行急救。接到120指挥中心分配的急救任务后,院前急救医生乘坐搭载飞救E信的MICU迅速赶赴患者所在地,同时通过飞救E信远程连接120指挥中心,根据患者主诉联系对应科室专家,给予急救指导;见到患者后首先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通过飞救E信实时传回专家电脑前,在院专家根据回传数据对患者此次病情做出初步诊断,与现场急救医生迅速沟通并做出可行的指导;患者进入救护车后,飞救E信系统通过无线同步传输自动将患者各项指标信息、音视频数据和路况资料、实时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传回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选择最佳路线并计算到达时间。进一步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随机血糖监测,根据病情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液等治疗手段;根据医院专家给出的意见行床旁心电图并实时上传数据,抽取患者动静脉血以备入院后检测;另采集患者姓名年龄等身份信息传回医院急诊科给予挂号,由急诊科根据专家建议开具检查医嘱;在到院途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抚,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提高配合度,减少医患矛盾。120救护车进入医院后,院前信息已提前同步到预检分诊系统完成分诊和挂号操作,危急重症患者直接送入辅检科室、对应临床科室或手术室,由相应科室专家进行后续救治,做好交接工作[7]。MICU上使用的相关仪器设备见表3。

表3 MCIU搭载设备

1.2.2评价指标

(1)院内急救反应时间。患者到达急诊科为开始,至各急救措施(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就位,精确到分钟。院内急救反应时间(min)=该患者急救措施就位时间节点-到达急诊科时间节点。(2)确诊时间。①院前确诊时间:院前急救医生见到患者为开始,至做出初步诊断并上传告知系统,精确到分钟。院前确诊时间(min)=院前医生初步诊断时间节点-院前医生见到患者的时间节点。②院内确诊时间:患者到达急诊科时间为开始,至由急诊科医生或专科医生做出确诊诊断。院内确诊时间(min)=该患者明确诊断的时间节点-进入急诊科时间节点。(3)院前院内诊断一致率。将患者在院前与院内交接时的诊断与院内医生确诊后的第一诊断进行对比,院前院内诊断一致率(%)=第一诊断相同的患者数量/本组所有患者数量×1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院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内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危重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2.2 确诊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前确诊时间、院内确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确诊时间比较

2.3 院前院内诊断一致率比较

观察组院前院内诊断一致率高于对照组[71.15%(37/50)vs. 52.00%(2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47)。

3 讨 论

科技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与重症医学学科的建设也在持续发展[8]。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救治水平如何得到保障,如何提升医疗安全已经成为危重病及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9]。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组制定和发布了《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2022版)》[10],详细规范了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相关问题,包括转运的决策与知情同意、转运方式的选择、转运团队的专业水平、转运时的监测与治疗、转运设备的要求、传染患者转运的特殊方案、转运的质控与培训等[11]。因此,MICU逐步得到应用,其配备的整套设备具备多种功能,如远程重症监护、现场即时检测、远程快速诊断和现场重症救治,具有完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功能,可与120指挥系统、各级医院和医护人员实时通信。本院已设立3台MICU,为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和规范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为了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使院前与院内急救密切配合、无缝衔接,本院在本市率先引入了“医疗+互联网”技术,结合本市实际院前医疗情况使用出飞救E信远程急救软件,提出了院前与院内急救流程一体化协同救治新模式[12]。本院应用“扁鹊飞救急救与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覆盖本市14家医联体单位的一体化数据平台,实现了自患者发病呼救,到院前急救派车急救转运,直至院内急诊接诊抢救的全流程关注。飞救E信构建起协同救治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与紧急医学救援资源整合与高效使用,打通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的全业务链条,流程无缝衔接、数据实时共享,提高效率。该平台支持急救常见高发的心脑血管病、创伤、老年髋骨骨折的标准化电子病历,提供了便捷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管理功能,实时获取急救过程所需的院前和院内人员、物资、流程、系统、设备的所有相关数据;该系统还融合了独创的时空定位与病历专利技术,使患者就医过程绝大多数质控数据能自动获取和全程时间轴展示,实现了实时质控和重症预警,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为主管部门依托信息化全局管理进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该信息平台运用4G/5G网络实现车内心电监护数据、心电图、急救医生第一视角视讯、远程视频医疗指导、MICU位置信息同步传输至院内指挥中心[13],院内指挥中心通过信息平台将数据转给院内相关科室专家,进行远程医疗指导及绿色通道建立,达到缩短反应时间、确诊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目的[14]。能有效实现院外急救过程中院内专家实时指导救治,同时还能够减少入院后不必要的诊疗时间[15]。通过远程连接,实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做到提前挂号、提前准备,缩短了途中会诊、挂号、开药的时间,为患者争取了黄金治疗时间[16]。

本院依托区域医联体,在现有的急诊救治网络体系上,以远程传输、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救治现场-指挥中心-各级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急诊救治过程的信息和资源共享[17],通过“区域全程联动”机制进行快速有效配置和服务,形成急危重症移动救治的全程联动服务体系。新系统融合智能心电、智能辅助决策等胸痛救治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5G移动通信技术,可为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能力与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医疗机构和院前救护车)在急救的各环节提供基于心电等数据的智能辅助诊断,提供实时质控、智能预警、辅助分析、移动会诊、协同救治等服务,全面提升急救体系的能力与运行效率[18]。

本研究发现飞救E信软件在MICU的应用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1)在交通繁忙的时段及区域内会出现信号不佳、传输时间较长的情况;(2)通过城市内电子设备较多的区域时易受到干扰阻碍传输;(3)在位置相对偏僻的基层医疗机构数据传输可能会有延迟,延误患者救治;(4)MICU配置成本较高,推广至各基层医院仍需较长时间;(5)基层医院在使用飞救E信时可能遇到技术上的阻碍,需有软件专业技术人员的实时技术支持。但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普及后成本降低,相信以上问题都能逐步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飞救E信可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各项指标传输至院内,使相应级别的院内急救调配预案及时启动,在急救衔接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搭配MICU使用缩短院前急危重患者的院内急救反应时间、院内确诊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保障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期间的患者安全,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急救衔接,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危重症本院急诊科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