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程评价体系的改进措施
2023-03-19梁吉雷范琳琳才洪美芮海云
梁吉雷,范琳琳,才洪美,芮海云
(1.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泰州海关,江苏 泰州 225306)
0 引言
2017 年,新工科理念在国内逐渐成熟,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多所著名高校立足于培养多元性、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目标,相继提出了新的工程教育思路和方法[1-3]。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市场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采用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避不开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问题[4-6],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应在学生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变革,对新工科培养理念提供必要引导和支持。
1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程评价体系特征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工科要求培养具备技术、产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7-9],这也是新工科院校教育的根本使命。现代教育表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科学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学业、个性发展,甚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1.1 客观性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当前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各个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评价可以对学生发挥诊断、调控及服务功能。可见,恰当的课程评价可以鞭策和鼓励学生,使之不断提高。因此,建立完善的学生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
1.2 多元性
学生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其具有的多元性特征包括评价方式、内容、参与主体都应多元性。学生课程评价体系应采用多种方式、内容,包括学习成绩、道德水平、实践能力等,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其德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因此,课程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其评价方式、内容、参与主体应具有多元性。
1.3 可操作性
课程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掌握课程知识并完成学习任务。评价的重点应该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需要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对问题能设计出解决方案可以自圆其说或言之有理。因此,建立在多项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评价指标,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1.4 结果导向性
课程评价结果最大程度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其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实践技能的拓展[10]。同时评价结果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提高及完善,全面发展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对学生课程的教学目标,借鉴企业、社会等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其亮点、弥补不足。通过评价结果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励、引导其学习行为,使之自我完善与提高、自我改进,从而使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发展。
2 当前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受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学生课程评价体系在新工科这一背景下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完善。
2.1 评价方式呆板
考试通常是学生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其合理性,例如它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实践技能的拓展。但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这种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它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目前,高校大多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被认作是评价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很明显这一做法严重违背新工科的培养理念。目前,高校课程评价总成绩基本上由期末考试决定。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认为复习资料可以带入考场,即使得不到高分,但也能及格,考试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不认真;闭卷笔试易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突击,甚至考试作弊,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以写论文形式进行考核,每篇论文的“水分”使老师无法核查,目前丰富的网络资源刺激了不良的抄袭学风;评分标准弹性空间大,成绩很容易受教师主观影响。
2.2 评价主体不完善
以人为本,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是教育的归属和根本宗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本人毫无疑问是不可或缺的一环[11-13]。按照这一理论,学生知道自己的需求及爱好,他们应该被允许参与到课程评价过程中。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数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教师,这样的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难以保证客观性及公平性。学生作为课程评价客体,没有参与评价或者被动接受评价,这种评价共同体的不完善也导致评价过程的不透明性,降低了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大学生已是成年人知道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应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规划未来的发展。但在现实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本人的地位是缺失的,导致其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无法实现自我评价,或没有权利对自我发展进行评价,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3 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评价效果也可能短期内无法显现。因此,课程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引导其巩固基础理论、提升实践技能。但目前的学生课程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强调评价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生认识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很难促进其自身健康良性发展。
3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评价体系改进措施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具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应有进一步的改进。
3.1 评价方式多样化,构建多角度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评价方式也应该由传统的考试测验改为复合型评价方式。例如:依据专业以及教学内容差异,课程评价方式可以不限于笔试、答辩、论文、实践操作等方式。课程评价采用量化积分,各部分内容按比例评价。同时,适当降低考试成绩权重,课程评价采取多元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新工科专业课程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应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采用实践教学形式传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触工程实践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应侧重于实践指导,而不是理论讲解。课程的实施应采用线上授课形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工程视野[14-16]。
3.2 增加评价内容实用性,让课程评价体系接地气
课程评价内容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摒弃“重记忆,轻运用”的评价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学生需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能言之有理或设计出可行方案即可。课程内容应紧扣工程实际问题展开,促进产教融合。在工程实际生产中会涉及安全、市场营销、环保、法律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课程内容应不断的融入新工艺、新技术,主要是加强高校和企业、高校和产业的密切联系。
3.3 引入多方评价主体,构建课程评价共同体
打破教师为课程评价主体的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共同体。一方面,由不同途径评价学生状况,可以实现评价主体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发掘学生发展的闪光点。另一方面,评价共同体可以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社会评价促使教师结合外界实际深化课程改革;家长评价可以加强评价主体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自评或互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建立批判思维和和独立学习的能力[17-19]。
3.4 加强过程化监督,构建全方位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实行课程开始到结束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参与课堂、社会实践、调研的参与程度等。同时,把课程作为动态过程,强化课程活动的过程管理,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20]。从课程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评价学生,能充分调动其在整个课程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促进学风和考风的转变。例如:实践课程注重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建立实验室管理开放制度,实行预约制,切实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4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应鼓励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从方式、过程、内容和主体进行全方位完善,在实践中摸索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可以有目地的激发和强化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