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巴蜀学者李调元文献学成就研究述论

2023-03-18陈鹤

巴蜀史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修志川菜巴蜀

陈鹤

清代巴蜀学者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童山、蠢翁等,四川绵州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是一位著述宏富、博学多能的百科全书式学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30 岁的李调元进士及第,为殿试第二甲十一名,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广东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等职。清乾隆五十年(1785)遭诬罢职回到四川,回乡后不再出仕,在家建“万卷楼”,号称藏书十万卷,收藏极富,以读书著述自娱。

李调元著述极为宏富,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話》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编刊饮食专著《醒园录》,辑撰刊刻大型丛书《函海》《续函海》等文献学巨著,在当时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对于这一“百科学者”,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却无李调元之传,《清史稿·文苑传》亦无李调元记述,说明在清人的眼中,李调元并无突出之仕绩,达不到入传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亦不太认可他在清代主流文坛之地位。就连巴蜀乡邦的《四川通志》以及《国朝全蜀诗钞》等文献之中,也对于李调元诗作的评价,颇有微词①,但这恰恰是李调元钟情民间文化、整理民间文献重要贡献的侧面证明。

民国以后,李调元收集、整理、编刻乡邦文献,研究民间文化,推动蜀学发展,造福乡梓民众的事迹以及他在众多领域的学术成就,逐渐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如黄芝岗先生就有《川梆子的导源人——李调元先生》等文章,总结李调元的川剧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多种清史人物传记,甚至《清史列传》也称赞李调元“所为诗文,天才横溢,不加修饰”“蜀中撰述之富,费密而后,厥推调元”,其所编刻的《函海》“表彰先哲,嘉惠来学,甚为海内所称”② 。可见,随着时光的冲刷淘汰,20 世纪以来,除了李调元之于学术研究的呕心之作及民间文化的保存之功,其传奇的经历、横溢八斗的才华、宏富深邃的著述、众多方面的成就,逐渐得到了更多学者的瞩目和更多世人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关于李调元的研究逐渐开展,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编有《李调元传》①,四川民俗学会等学术团队成立了研究专委会②;对于李调元的川菜、川剧等领域的著述与贡献,相关研究日渐增多,评论亦褒贬争论,但是对于李调元学术成就的整体承认,则是学术界的共识。

清代是文献学的鼎盛时期,清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召集大批文人学士,网罗天下古今图书,编纂了许多大部头巨著。如《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全唐诗》900 卷、《康熙字典》42 卷、《朱子全书》66卷等。特别是用时20 年,集中360 多位博学专家,编纂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 种,79309 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在清政府兴文重教、编纂典籍之风的影响下,民间学者也兴起了编纂典籍的热潮。如徐乾学、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1800 卷,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 卷,鲍廷博父子刊刻《知不足斋丛书》208 种等。

作为生活在清乾嘉年间的学者,李调元对这一热潮耳濡目染,自然也十分重视文献的搜集、整理、编刻,先后辑撰刊刻大型丛书《函海》《续函海》等文献学巨著,整理了大量乡邦文献。因此,对李调元的文献学成就、价值、特色等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所幸,学术界已经开始对李调元的文献学成就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尝试梳理、总结这些成果,并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以期推动李调元研究走向深入。

一、李调元断代文学总集成就

李调元一生醉心于访书、编书、刻书与藏书事业,编刻了大量书籍。断代文学总集是后人研究一代文学的主要文献,清代编纂断代文学总集之风十分兴盛,官修有《全唐诗》《全唐文》等,私修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承此学风,李调元也以一人之力编纂了《全五代诗》100 卷。蒋寅认为,李调元所编纂的《全五代诗》是现存第一部个人编纂的较完整的断代诗歌全编,应予充分肯定。

二、李调元金石学研究

金石学发源于宋代。近代金石学名家马衡(1881—1955)认为:“有宋一代,始有专攻此学者,欧阳修《集古录》为金石有专书之始。自是以后,吕大临、薛尚功、黄伯思、赵明诚、洪适辈,各有著述,蔚为专家。郑樵作《通志》,以金石别立一门,侪于二十略之列。而后金石学一科,始成为专门之学,卓然独立,即以物质之名称为其学科之名称矣。”①

至清代,金石学大盛。“清代金石学的著作极多,据容媛所辑《金石书录目》统计,现存金石学著作中,北宋至乾隆前700 年间仅有67 种(其中宋人著作22 种),而乾隆以后约200 年间却有906 种之多,可见其发展之盛。”李调元身处乾嘉考据学时代,对金石学自然十分留心,在此方面撰写有《补刻金石存》《蜀碑记补》《博物要览》《金石品》《金石存》等著作。宋代学者王象之撰写《蜀碑记》,李调元在此基础上作《蜀碑记补》10 卷。詹杭伦在《李调元学谱》中对《蜀碑记补》《金石品》《金石存》等著作,作了提要和述评。沈振辉考察了《蜀碑记补》与《蜀碑记》的关系,分析了《蜀碑记补》的编撰背景,指出此书“汇聚了宋以前蜀地碑刻几乎全部的资料,而且对这些资料做了比较考证,即使在今天来看,许多考证仍然不乏真知灼见”。

三、李调元方志学研究

四川是中国地方志的发祥地。学术界普遍认为,东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常璩编修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此后,历唐宋元明,四川修志之风不绝如缕。其中,两宋320年,四川(含今重庆在内)共编纂地方志194部,虽其中大部分散佚,但可见编修数量非常巨大。降及清代,四川编修的方志更是蔚为大观。据统计,清代编修的四川方志共有460种之多。①清代四川方志不仅数量大,而且精品多,学术名家编修的地方志层出不穷,如段玉裁修清乾隆《富顺县志》,张赓谟修清乾隆《广元县志》,彭遵泗等修清乾隆《丹棱县志》等。

李调元基于其父亲李化楠《梓里旧闻》的底稿,以极其严谨的修志态度,采用创新的修志方法,编修了十卷本《罗江县志》。这是罗江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保存了罗江地区的大量资料。林英等对四川省现存的李调元《罗江县志》作了版本和收藏地点的普查和著录。在《罗江县志》《通州志序》等地方志著作之中,李调元的方志思想形成,具有自己的特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熊倩等人,分析了李调元的方志思想,认为李调元有明确的修志思想,充分的修志准备,严谨的修志态度,创新的修志方法。郑定理和旷天全简要介绍了李调元编修《罗江县志》的情况。旷天全等人认为,作为清代巴蜀地区的方志名家,李调元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形成了敢于创新,思古、虑今、启后世,注重实事求是的方志思想,对现今修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平中认为,《罗江县志》系李调元“利用万卷楼所藏文献,荟萃各书,参照所拓金石碑文,去伪存真,查缺补漏,仿造《日下旧闻》体例续补而成。该书广征博引,材料均注明出处,所载名胜古迹均亲自考证,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地方志”。可以说,李调元为方志的撰写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为巴蜀文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地方史料,这也为巴蜀文化的保存、弘扬、推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四、搜集整理巴蜀文献

李调元对于集部之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推动了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李调元留心巴蜀乡土文献,广求著述,悉心搜罗,再加以抄录、雕刻,身体力行地编刻《函海》与《续函海》,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函海》共收书163种,使不少罕见古籍得以传承。鉴于《函海》的文献价值,宏业书局和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68 年、2012 年对其两次影印出版,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

高一旭在《李调元与〈函海〉》一文中,简要介绍了《函海》四十函各函的内容,以及安县图书馆收藏该书的情况。李春光认为李调元编刻的“《函海》收书力求完备,有许多可取之处”“使不少罕传古籍得以流传,对于巴蜀人著述的搜集,以及发扬光大四川地方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邓长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调查了乾隆初刻本《函海》。刘平中细致梳理了《函海》版本,指出此书“一书八版”的情况,认为《函海》“有补于《永乐大典》之流布,有功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赖安海、王永波等也研究了《函海》的版本情况。

李调元著述丰富,难以一次性全部整理,因此需要学界分工合作,逐渐整理出李调元的著作集。吴熙贵撰写了《李调元诗话评注》(重庆出版社1989 年),全书有注有评,评注结合。罗焕章、易君模等分别编选了《李调元诗注》(巴蜀书社1993 年)、《李调元咏景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詹杭伦积多年研究之功,编纂了《雨村诗话校正》(巴蜀书社2006 年)。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今罗江区委、区人民政府)为弘扬乡贤文化,决定陆续出版《李调元全集》,先期编选了《李调元著作集》(巴蜀书社2013年)。

中国古代重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很多读书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蒙学书的编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李调元也不例外,他悉心编写了《精选幼学对类读本》。全书有习对歌、习对定式、切韵谱诀和巧对门四项内容。徐梓、王雪梅整理校订了《精选幼学对类读本》的主要内容,并认为该书中“许多由折字、绕口令等方法组成的对句,新颖奇异,构思巧妙,为其他这类幼学读物所无有”。

李调元生活在川菜菜系的萌芽时期,其对川菜菜系形成发展的贡献,在于编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饮食专著《醒园录》,并融入自己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从中提炼出自己的饮食思想。《醒园录》分上、下两卷,全书共记载烹调39 种、酿造24 种、糕点24 种、食品加工25 种、饮料4 种、食品保藏5 种,其“所记诸多饮食制法中,很多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易于人们掌握”,对于川菜的崛起,川菜菜系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李新主编的《川菜烹饪事典》中认为“《醒园录》为近代川菜烹饪学习借鉴各地烹饪之长奠定了基础”。《醒园录》收入的菜品,以江浙菜为主,也有四川菜及少数北方菜品和西洋品种。严格意义上,《醒园录》是“一本带有川人主观喜好的,以江浙菜为大宗的菜谱”“向四川人介绍了川外优秀的饮食烹饪技术”,为“丰富四川的饮食烹饪文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杜莉认为,《醒园录》记载了江南地区乃至海外的菜点,大开川人眼界,李调元也就成为“连接、沟通四川内外饮食烹饪”的一座重要桥梁。江玉祥教授在其长文《不好吴餐好蜀餐——李调元与川菜》中,除分析川菜菜系的形成、李调元的饮食嗜好外,特别对《醒园录》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体现的文化、礼仪、孝道思想等进行了论述。江玉祥还花费十余年精力,完成了《〈醒园录〉注疏》(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一书,为今人利用《醒园录》带来了极大便利。

五、研究展望

李调元留下的文献,丰富多彩、汗牛充栋,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学界充分挖掘利用。笔者认为,今后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深化李调元巴蜀文献研究。李调元在巴蜀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尤以《函海》与《续函海》为著。《函海》与《续函海》是李调元编刻的重要文献集成,是李调元文献思想最直接的反映。今后学术界应在通读整部《函海》的基础之上,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深入探讨李调元的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成就与贡献。此外,李调元注重巴蜀文献的搜集与刊印,编刻保存了大量的巴蜀文献。梳理总结李调元的巴蜀文献研究成就,对今天正在进行的《巴蜀全书》《蜀藏》等巴蜀文献总集的编纂,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

第二,着眼于为经济社会服务开展李调元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自2020 年6 月李调元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历史名人以来,李调元作为历史名人所蕴含的多种价值,被四川省社会各界“再发現”,也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瞩目。今后可以在适当时机,扩建李调元纪念馆,修复万卷楼,复原《醒园录》中的川菜美食,弘扬李调元川剧艺术文化。这些举措一定能为今天的四川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修志川菜巴蜀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川菜资格人
编印发行《山西省第二轮修志指导手册》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