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利县防旱抗旱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03-18陈勇
陈 勇
(慈利县水利局水库管理事务中心,湖南 张家界 427200)
2022 年7 月份以来,慈利县遭遇夏秋冬连旱极端天气。60 年难遇的超级旱情,是对慈利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一次重大考验。旱情一直持续到2023 年2 月底无有效降水的严峻现实,亟需总结抗旱经验,对统筹推进慈利县县域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设,长久稳定发挥乡村水利项目效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1 防旱抗旱所做的工作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的多年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在自然灾害损失中,洪涝干旱灾害每年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占比均超过70%。而慈利县“大旱之年无大灾”,是慈利县县委、县政府部署早、行动快,以及各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及生产生活自救的共同努力。
1.1 强预判,水库山塘蓄水是先导
2022 年年初,根据水文部门针对全年降水量偏少的预测,县委、县政府、县防指、县水利局准确研判,要求气象部门利用天气条件做好人工增雨,并要求各乡镇利用7 月底最后一次降雨,尽最大可能拦截洪水,确保全县水库山塘尽量多蓄水。
在抗旱中,由于前期水库针对性蓄水,水库山塘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22 年7 月底,全县中小型水库(不含溇澧干流)及山塘实际蓄水量为1.10 亿m3,可用水量为0.86 亿m3。11 月底,全县中小型水库(不含溇澧干流)及山塘实际蓄水量为0.62 亿m3,可用水量为0.44亿m3。截至2022 年11 月底,全县中小型水库、山塘累计放水0.48 亿m3,有效保障了全县约13 万亩水稻用水。
1.2 重基建,规模化供水工程是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2022 年1 月完工运行的阳和新水厂,通过新建标准化水厂、澧水提水泵站、铺设输配水管道联通沿线乡镇水厂,将设计供水人口3 万人提升至10 万人,日供水规模可达1 万t,彻底解决了原阳和、甘堰、许家坊等5 个乡镇水厂规模较小、水源单一、供水不足的问题,实现了阳和、甘堰、许家坊、溪口等乡镇水厂联网供水,提高了水厂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特别是在2022 年抗旱保供水工作中,在全县多个乡镇出现供水紧张的情况之下,阳和片区各水厂供水正常,未出现以往一遇干旱或节假日就会供水不足,不得已采取分时段供水的现象,供水不足或断供问题已成历史,保证了阳和、甘堰、许家坊等5 个乡镇6 万群众在极旱天气之下的饮水安全。
1.3 善施策,分区精准抗旱是主线
为有效应对极端干旱天气,在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的专题研究后,县防指、防旱抗旱工作专班多次进行会商研判,县水利局积极开展“水利干部到田间”等行动,摸排风险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抗旱工作。
丰水区,即慈利县31 处集镇供水区域以及大中型水库灌区,主要采取“一库一策”“一厂一策”,做好汛旱相连水资源统筹调度工作。
缓冲区,即慈利县6 000 余处以小溪流、小山泉为水源的分散性供水工程。2022 年7 月份以来,降水量急剧减少,较历年同期偏少66.4%,针对水源锐减、枯竭地区,启动60 处应急饮水(管网延伸、水箱新建等)、21 处水源点整修、3 处高扬程提水、280 处水窖水井等项目,有效缓解了水源不足的矛盾。历时近一个月,建成象市镇龙坦平村地下提水工程,圆了当地群众50 年来从地下180 m 天坑取水的梦想。金慈街道垭门关村、东岳观镇道人山村、江西村齐心协力,联合从溇水河中三级提水700 多米,建成了提水工程,解决了垭门关村、道人山村、江西村约4 000 人的饮水问题。
严重缺水区,即集中供水不能覆盖的地区,囿于慈利县山区喀斯特地貌特点,蓄水保水能力差,受极旱天气影响,海拔较高地区的部分村居,水源奇缺,经自然资源局相关专家勘测鉴定,也无法采取打井、应急供水工程措施,只能采取送水等措施,组织群众积极自救,保证群众基本用水需求。截至2022 年11 月底,全县累计投入送水车8 505 车次,累计送水74 498 t,解决了17 506 名群众饮水困难。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这次旱情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灌溉和人畜饮水这两大方面,水库山塘等是影响农作物灌溉的核心成因,小型集中供水保证率不高是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原因。究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1 “空库运行”病险多,蓄水难
慈利县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08 座,91.6%以上是小型水库,其中水利部核定为三类坝的小型病险水库44座,按照水利部要求,三类坝需空库运行,水库不能蓄水。虽然44 座病险水库已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库治理计划,但由于项目资金有限,2022 年实施的仅8 座,不到总数的1/5。
慈利县地处长江以南,地形地貌复杂、水系发达、雨量丰沛,洪涝灾害易发多发。一到汛期,降水量猛增,小型水库就易出现坝体漏水、裂缝、跌窝,甚至“溃坝”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慈利县三类坝按上级要求须空库运行。但2022 年入夏以来,“汛期未汛”,而又空库运行,直接导致干旱期间,这类水库无水可灌溉,更无法保障周边生产生活用水。
2.2 “九龙治水”存遗患,合力弱
2011 年以后,涉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涉及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等多个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且农业农村领域本身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小的特点,长久以来依靠中央和省级资金投入,难以激发社会主体投资热情。
慈利县山塘基数大,历史欠账多。全县6 924 口山塘,可以蓄水的不足5 592 口,由于山塘淤积、坝体漏水等问题,加之现存的山塘80%以上由于淤积严重、年久失修,有效塘容大大降低,蓄水量大大降低。
因政府职能机构改革后,以往权责交叉的职能部门在交接、合作等方面工作,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2018 年因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归并到农业农村局。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虽涉及水源、排灌渠道等农田水利工程,但由于历史欠账多,投资有限,基数太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涉技术性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致使重复建设,且难以真正达到技术标准。
2.3 小型集中工程供水保证率不高
在2022 年抗旱工作中,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都经受住了考验,但由于受资金、供水规模等限制,多数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高,如70%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水难问题。
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大多为单一水源,主要为溪流水、散浸水、泉水等,极易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2022 年以来,极旱天气之下,因水源枯竭,又无备用水源,造成大范围群众饮水困难。如零阳街道的七枞村、仁和村、毕架村等。由于水源不稳定,部分分散、小型的集中供水工程标准相对较低,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管护薄弱等问题,因此,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是目前运行管护难点。
3 措施及建议
3.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当务之急
针对水库病险多的问题,加快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迫在眉睫。除险加固后,这类水库才能按设计库容正常蓄水,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安全用水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发挥应有效益。
1)尽早诊断大坝裂缝、漏水等隐患至关重要。
2)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2021 年慈利县已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44 万元(1 座),2022 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 064 万元(8 座),2023 年慈利县计划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 460 万元(10座),在持续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之下,建议慈利县要向上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尽早按照批复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十四五”规划,完成44 座病险水库治理工作。
3)结合新建小型水库的雨水情测报站点和大坝安全监测站点,不断提升小型水库监测预警能力。
3.2 职能部门攥指成拳,是稳定之基
囿于政府职能机构改革的调整过渡,现阶段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技术、项目等沟通对接,做到既能“传球助攻”,又不“越位接球”,高效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打通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数据孤岛,编制农村水利“一套表”,初步摸清慈利县农村水利资源家底。
2)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山塘、水库建设精准对接,解决田的“毛细血管”未伸入塘的问题。其一,加快水源工程供水管网渠系向农村延伸、向灌区覆盖,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着力解决好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二,农业部门把排灌渠道、水源等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起来。其三,水利部门与农业部门深入合作对接,大型工程项目向几大灌区、流域倾斜,水利部门负责大中型水库、主要河流治理,农业部门则负责相应区域内末端渠系建设。
3.3 坚定“大供水”思路,是长远之计
要彻底解决小型、分散型供水问题,必须依托“大联通,大供水”思路,“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真正筑牢农村平时旱时供水保障,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作用。
1)统筹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发行国家层面重点支持的农林水利专项债券补齐慈利县必要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据统计,慈利县2022 年获得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23 754 万元,其中用于乡村建设方向的共计12 813 万元,占比达53.94%。纳入专项债券支持的乡村建设项目为城镇供水提质扩容(象市水厂项目)3 亿元。
2)优先利用大中型水库为骨干水源作为农村供水水源,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对标中央2025 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的要求,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目前慈利县对应数据仅为82.17%、43.12%。应立足“大供水”思路,逐步实施慈利县城镇供水提质扩容象市水厂、金常水厂、庄塔水厂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