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视角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路径
2023-03-18江苏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陶 莉/江苏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全链受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江苏饭碗”端得更稳
近年来,江苏各地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专业公司等各类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专业化、经营组织化、技术集成化等优势,抓生产、保供给,对保障粮食安全、守牢稳产保供底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是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
保障粮食供给能力。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提升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效益为目标,聚焦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充当粮食生产“田管家”,为保障粮食安全撑起“保护伞”。2021 年,全省粮食总产374.61 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71 亿公斤,增长0.5%;粮食播种面积8141.3 万亩,比上年增加32.8 万亩,增长0.4%;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每亩460.1 公斤,比上年增加0.2 公斤,增长0.1%。江苏“米袋子”连续5 年创历史新高,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保驾护航”。
推进绿色高效种植。各类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大力开展绿色高效技术服务,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指导农户采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新技术,加快推广农业节水技术,运用生物农药及物理、生物手段,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有机融合,有效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构建“绿色生态+”粮食生产模式。2021 年,苏州市吴江区高质量推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4 个水稻示范片均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示范绿色高效技术,水稻智能化集中育秧、毯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绿色防控、大田作物智慧管理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亩均实现节本增效150 元以上。
促进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组织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居间服务的优势,围绕强农惠农,聚焦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突出节本增效,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田托管、品牌营销等全方位服务,实现种粮效益最大化。如皋开展稻麦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作业服务,实施主体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年实施秸秆打捆离田面积5.5 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入330 万元,利润50 万元,实现了“服务主体+村集体+服务对象”合作共赢。
聚焦粮食安全推动“江苏服务”发展更快
当前,江苏农业发展已步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赋予了粮食安全新的特征,即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合理、产业安全,对加快健全服务主体强、专业水平高、服务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服务质效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政策支持推动发展。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始终把社会化服务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近2年,江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组织稳定在6.8 万家以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保持在6400 万亩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已逐步成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的有效手段,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带动示范引领。2017 年以来,中央财政连续6 年在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大专项中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支持小农户通过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服务方式,广泛接受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江苏累计50 多个县(市、区)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国家层面的资金引导和项目带动,示范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涌现了一批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亮点凸显的典型案例。
创新试点条件成熟。2021 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在全国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和100 个服务组织为首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江苏响水县等5 个试点县(市、区)、南京善思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5 个服务组织入选。这些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聚焦试点任务,谋划试点方案,力争在3 年内探索出特色鲜明的江苏路径。
补齐短板弱项力促“江苏举措”抓得更实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点领域主要在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这些大宗农作物种植相对集中,生产设施装备相对成熟,但由于比较效益较低,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对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与日益集聚的市场需求相比,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服务质量不高、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等短板弱项。
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全省很多粮食生产经营服务主体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运作不够规范,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带动能力不足,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仍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服务领域拓展不宽。粮食是一种特殊产品,从生产看,自然风险大,比较收益低;从需求看,收入弹性小,又不可替代。目前,粮食生产服务主要停留在产中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服务领域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及金融信贷方面延伸相对滞后。
科技服务供给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了及时、多样、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但仍存在沟通衔接不畅、服务质量不高、有效供给不足、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农业技术培训、示范等科技服务难以满足各类生产主体的实际需求。
服务机制创新不够。由于技术、信息、物资、资金、供销等方面服务沿着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系统与农业生产领域发生联系,各类服务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缺乏相互联动和配合,服务主体之间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机制,影响了为农服务的整体效果。
把握粮食安全目标助推“江苏路径”行得更远
粮食安全的目标不仅要满足“吃饱”的数量安全,还要解决“吃好”的质量安全,更要注重“吃健康”的结构安全,最终要瞄准“吃长远”的产业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路径,就是按照“规模生产降本、精细管理增效、科技应用增产、产业延伸增收”的“一降三增”方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的过程,也是推进培育主体、拓宽领域、创新机制、科技赋能的过程。
突出主体培育。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涉农服务主体,各具优势,各有所长。要明确各类主体的功能定位,推动其各尽所能、共同发展。把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推进其专业化、规模化,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半径。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鼓励其组织协调本地农户与服务主体对接。把服务专业户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其贴近小农户、服务小农户的强项,弥补其他服务主体的不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领军型龙头服务主体,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型,发挥示范效应,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拓宽服务领域。树立大食物观念,坚持需求导向,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的基础上,引导服务主体把服务链条延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高农产品烘干、保鲜、仓储、冷链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范围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拓展服务功能,构筑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功能齐全、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包括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逐步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相关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覆盖面。
创新服务机制。鼓励服务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优化政策集成、要素集聚、技术集合等支持支撑措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集聚,引导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各主体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业延伸,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推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
提升科技水平。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集成推广应用绿色优质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着力打通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手段,推广应用遥感、航拍、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等成熟的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平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服务质量等进行精准监测,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鼓励服务主体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突破服务主体面临的技术、装备、人才等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