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之笔绘众生
——袁光若笔下的平民百姓
2023-03-18熊灿亭长沙
◆ 熊灿亭(长沙)
艺术不应是文化的附庸,去遮掩真实的生活。
——作者题记
袁光若说:“我的画有别于传统美术,也许它颜色不够亮,人物不够靓,但我就是要画出别人触及不到的感情!”
我认识袁光岩之前,他是湖南省话剧团的首席舞美师,担任多部话剧的舞台美术创作,根据剧情绘制舞台背景,写生创作也常以风景为多,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直到近年,他才发现自己以前对现实底层人的生活状态缺乏了解,特别是涌入城市的农民工。
这群背井离乡的农民为了糊口,割舍与家人的相守,哪里能干活就流动到哪里。他们的生活状况堪忧,但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他们别无选择。
为了关注和表现这部分人的生存状态,袁光若倾注了很多的情感和精力,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十几年前的一天午后,为了朋友的一幅画我去找袁光若。在省话剧团的一间画室里,我见到了一身牛仔打扮的长沙老满哥袁光若。交谈几句后,便感觉人很潮但实在。
一周后,袁光若告诉我画已画好。我一看画,竟跟原作无异,惊叹于画家的根底扎实—画什么像什么。他说,这是基本功。在剧团里,就靠这手功夫吃饭。不然怎么混?
本来跟油画界的人不熟,这算是认识了一个。此后,人是认识了,交往并不多。
N年前,1961餐馆开业。老板彭勇也是画家,还在吃饭场子里搞了一个美术馆、一个设计室。受邀,我个人在那里办了个展览,袁光若他们三亩地画会也在那里搞了个展览。彼时,他们画会的人时常在那里写生。曾涤尘、袁光若是去得最多的。我隔三差五也去彭总那里叨扰,一来二去,越混越熟,跟袁光若的交往自然多了起来。
忽一日,袁光若邀我去他家。奔着看画的目的,我去了,看了一批他用丙烯画的童趣人物—惊了!
这批以孩提时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题为“画说儿戏梦”,有110幅作品,如《老鹰抓小鸡》《工兵捉强盗》《捅马蜂窝》《纸筒电话》《挤油渣》《猴子玩把戏》等等,无不再现了童年时期的纯真美好场景。画好,有味道,更有儿时的念想!
后来,袁光若力邀我加入三亩地画会。两人从平行走向交叉,我看他的画作越多,对他的认识亦见长。
读他近期所作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作品,我是感动兼感慨。
自古以来,普通老百姓是占据着整个人类社会最多的人群,当今社会亦如此。平民百姓,我们一般理解为无官位、无地位、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些底层人的生活,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就是这些小人物,撑起来整个社会。
袁光若倾注全力,关注着这些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用饱含深情的画笔记录着他们。
没有夸张的色彩,也没有狂放的笔触,更没有博人眼球的主题,但看到他作品的人,无不被感染、感动。
他的人物画造型严谨,笔墨精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极其准确生动,读他笔下的人物,诸如手艺人、都市男女、风雨中无助的人、渴盼工作养家糊囗的农民工、寒风凛冽中的摩的司机、炸油粑粑的老翁、街头卖艺的父女、拾荒者,等等,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广大劳动人民深厚的情谊,他的所思所想,无不在为平民百姓祈福!
为任何人画像,除了严谨的形象刻画,他总能十分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任何一幅人物画作品,都完全称得上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笔一墨都饱含了深深的情感。
这批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画的农民工。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生活在最底层,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无法和城市人一样享受优越的生活,等到年纪大了,带着一身疾病回到老家,在病痛中度过晚年。这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和未来,他们也很清楚,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朴实和诚信的品质,为城市贡献他们的青春,乃至一家人、两代人的青春。农民工中许多人是为人之夫,为人之父,他们为了生计离乡背井,虽然缺乏教育,但是并不缺乏人的基本尊严。因此,在袁光苦的画作中,虽然这些看上去营养不良的农民工们衣衫破旧,但他们的态度不卑不亢,坦荡地注视着观者。
了解袁光若的都知道,他以前多画传统文化类的题材,近几年他开始将更多的视角投向社会,投向市民,以独具特色的手法,捕捉了大量社会底层芸芸众生日常活动画面。目前为止他已经创作了100多幅作品,素材都来源于他在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所历。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袁光若的人物画,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他的作品又如此的平凡而又生动,读他的任何一幅人物画,都让人觉得,画中人彷佛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画中人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某个形象,某个身影,任由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感觉依然。
待岗者 油画 袁光若
快递小哥 油画 袁光若
农民工 油画 袁光若
拾荒人 油画 袁光若
赶早集 油画 袁光若
指路人 油画 袁光若
父子 油画 袁光若
掏耳朵 油画 袁光若
剃头匠 油画 袁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