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杜甫泪阑干
2023-03-18张春燕
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我较早背诵的律诗之一。那时候,高中生的我,听着老师的讲解,看着教材的注释,读出的是喜极而泣的快乐抒发,是历经安史之乱后对回家的满满期待。“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儿啊!
如今,再次读这首表达好消息突然到来时狂喜的诗,却是百感交集,泪眼迷离。它凝结了杜甫经历生离死别、终于盼到失地收复、山河展笑颜的心路变迁。一千多年之后,它还被人深情吟诵,反复引用。这是杜甫的伟大,是杜甫的深刻,是“诗史”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写出了“人人心中有”的情绪,唤起有相同、相似经历以及所有盼望家国安宁的人的共情。
生于官宦之家、受过良好教育的杜甫,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激情荡漾、自命不凡的,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气与自信,也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豪情与志向。还有他那首传世名作《望岳》,也是创作于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少年不平凡的抱负和满腔豪情。可是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刀刀削去了他的青春激情与昂扬姿态;刀刀在他生命最显要的地方,刻上了不堪回首、不忍卒视的烙印。
2
从“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才子到“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诗人,杜甫生活状况和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来自家和国的两件大事。
杜甫29岁那年,父亲杜闲去世,家里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杜甫至此告别了锦衣玉食的过去,生活开始走下坡路。满腹才华的杜甫首先想到的就是参加科考,入仕为官,可科考偏偏就是杜甫的梦魇。
24岁那年,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意气风发的他对此次考试充满信心,以为中个进士如同探囊取物,结果却出乎意料地落榜了。人生的第一次受挫并没有打击到杜甫,他一个转身,便跨上高头骏马,意兴盎然地开始了游历之旅。他到了齐赵之地,与几个意气相投的青年一起,诗酒唱和,好不畅快。这是他人生的潇洒、快意时刻,也是他在诗中表现盛唐气象和少年壮志最多的时候。《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多年以后,卧病夔州的杜甫,回忆起这次长达四五年的游历,写下了《壮游》一诗,其中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就是对那时、那景、那情的怀想与感慨。
快乐的日子真是过得既乐又快。后来,他虽然也有过多次远游,但再也没有这样无挂碍、无拘束、无忧愁的体验了。
公元746年,34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第二年的科考。可最吊诡的事情发生了:这一次,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杜甫自然不能幸免。原来,此次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李林甫——在中国历史上以排除异己、狡诈诡谲著称的奸相。他给唐玄宗的答复是:野无遗贤!意思是,民间已经没有英才贤人了。
科考的路走不通,受生活所迫,杜甫开始结识达官贵人或文化名人,献上自己的作品,以求得一官半职。直到公元755年,43岁的杜甫才等来了平生第一份工作——京兆府兵曹参军。上任不久,他回奉先县探亲,一路上看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更让他万分悲恸的是:刚进家门,就听到家人的哭号——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他深深哀叹“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联想到一路所见所思,杜甫写成了他“诗史”中的第一首长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世人所熟悉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句子,就出自这首诗。
这时候,经历了科考失利、父亲离世、家道衰落、世态炎凉的杜甫,从踌躇满志的青年英豪,变成为生活所迫的中年男。这样的他,推己及人,更能深切地体会底层百姓的困顿与苦难。因而在作品里,表现出深刻的同情与忧患。这时候,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基本形成。
3
然而,更大的忧患还在后面,755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影响杜甫人生和命运以及他诗作的第二件事。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先破洛阳,后破长安,唐玄宗于长安陷落前仓皇出逃。为躲避战乱,已将家搬到鄜州的杜甫在途中遭遇叛军,被俘后被押解回长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写出了所有遭遇这场劫难、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心境。
757年,杜甫冒险逃出长安去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但很快他又因房琯案牵连,被贬到华州。为官之路充满坎坷艰辛的杜甫,对社会、对仕途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759年3月,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回洛阳省亲的杜甫在返回华州的途中,“满目悲生事”,遂创作出“三吏”“三别”等哀叹国难民苦的系列诗歌。
如果没有家和国的重大变化,没有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的变迁与民生的多艰,杜甫就不会有那么多被称为“诗史”的系列作品,他也就不可能被后世人称为“诗圣”了。
辞官后的杜甫,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他携一家人在秦州待了短短3个月后,又满怀期望南下同谷。在同谷期间,杜甫作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从不同侧面表现深深悲情、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连章体诗歌,让人读来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759年,47岁的杜甫经历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后世学者认为,这也是他创作成就最高的一年。朱东润先生说,“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年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
离开同谷到达未经战乱的成都后,杜甫一家可以暂时安放他们疲惫惊惧的身心。在亲友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建起了几间草房(即杜甫草堂),开始了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5年多的川中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这些充满人文情怀和人生情趣的佳作,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随着友人严武的病逝,杜甫随即失去依靠,只好携家人离开成都。开始了新一轮,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轮的辗转漂泊。
这次,杜甫一家人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766年到达夔州(奉节)。路途艰辛,生活困顿,病痛加身。沿途风景和人生感受,体现在他的《旅夜书怀》一诗中。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雄阔的意象表现沿途的景致,而“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以孤独漂泊、衰弱渺小的形象,与前面神奇浩大的气象形成强烈对比!经历战乱、失意、伤病的个体生命,在神奇雄阔的自然面前,何其单薄可怜!
暮年的杜甫身体日渐衰弱,思乡情切,尤其耳朵失聪,更显孤独无助。《登高》的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这种心境的真切表达。
尽管在夔州衣食无忧,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北归,仍然是他暮年最重要的愿望。公元768年正月,56岁的杜甫买舟下江陵。然而,由于行路艰难,身体孱弱,回乡的路途充满坎坷。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病死于潭州至岳阳的舟中,终年58岁。
4
有的人从高处跌落,便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心肠变得坚硬甚至充满戾气。杜甫则不然,经历的世事越多,看到的民间疾苦越深,他的心便越柔软,文字更加深刻,弥漫着人性的温暖光辉。他感叹“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也正是自屈原以来,中国古代文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悲悯情怀的传承。
历事再读子美诗,读懂杜甫泪阑干。当你经历了人生的波峰低谷、潮起潮落以后,再跟着杜甫的诗去行走世界,看他诗中那些气势雄阔的景象、温情细致的描述、悲天悯人的情绪、沉郁顿挫的词句,你会觉得杜甫是你心中住着的,与白日里光鲜、亮丽、虚荣、焦躁、烦闷有别的另一个自己,一个悲悯、率真、低调、善良、安静的自己。这个自己,与屈原、杜甫,以及所有饱含爱民心、共情心的人相连、相牵,无数个这样的自己集合在一起,就会让人世间呈现出善良、慈悲、和谐的一面。
这一面,即使有繁杂纷乱、风云变幻,也不乏真情和纯净;即使经历艰辛困苦、多重考验,也永不失温暖和柔软。
张春燕: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