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哈军工的创办

2023-03-18季卫兵

世纪风采 2023年3期
关键词:工程系陈赓工程学院

季卫兵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党中央毅然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经过志愿军指战员艰苦卓绝的五次战役,至1952 年春,抗美援朝进入“持久作战、积极防御”阶段。鉴于朝鲜战场上我军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高瞻远瞩,决定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学院设在哈尔滨,故简称“哈军工”。作为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直接参与了中央创建哈军工的重大决策,为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筹备和实现办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创建哈军工的关键决策者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军队,是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 年9 月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以巩固国防”。1950 年2 月,周恩来在莫斯科参加中苏友好互助谈判时向苏方提出,我们军队光有苏联支援的武器装备,没有那么多军事技术干部也不行。斯大林当即建议,新中国的确应该办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在抗美援朝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要打赢现代战争,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自主发展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培养高素质的军事技术人才。

1951 年8 月22 日,周恩来在向中央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和参加十八个专业会议的代表作形势报告时指出,“对国外敌人进行斗争,在数量上我们是占了优势”,“在士气上、政治力量上也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我们所差的,就是在装备和技术上”。周恩来还指出,这场战争“督促我们把不熟悉不擅长的空军、炮兵、坦克、工兵这些近代化的兵种逐渐地加强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周恩来对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和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格外重视。

1953 年8 月,周恩来为哈军工成立题词

1952 年3 月18 日,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该报告对成立学院的缘由、方案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请示,并说明此事“前曾面报周副主席,并蒙原则上同意”。3月19 日,周恩来在报告上批示:“请林彪同志审阅或约粟裕同志一谈,如觉可行再送主席批办。”朱德、林彪分别审阅了报告,均批示“同意”。3 月26 日,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同意。三月廿六,退粟裕办。”值得一提的是,为有利于保密起见,周恩来建议去掉原先拟定校名“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中的“技术”二字并得到毛泽东采纳。至此,党中央正式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周恩来作为这一重大决策的直接参与者,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筹备哈军工的重要推动者

为了尽快建成哈军工,周恩来多次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落实相关筹备工作。自毛泽东批示同意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后,周恩来专门要求聂荣臻、粟裕把筹备工作纳入总参谋部1952 年4至5 月份的重点工作。为了获得苏联政府的帮助和学习其在建设高等军工院校方面的经验,周恩来于6 月3 日致函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布尔加宁,请苏联政府“派遣足够的专家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当年7 月,苏联派出以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奥列霍夫中将为代表的先遣顾问团来华协助筹备工作,为学院最终选址、组织架构、教学计划等进行考察和参谋。此后,158 名苏联顾问和专家陆续分批来华,为哈军工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的人选,毛泽东、周恩来都赞同由陈赓担任,并以中央军委名义电令此时在朝鲜指挥作战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回国赴任。1952 年6 月23 日,毛泽东签发《中央军委关于调整全国军事学校的命令》,明确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大部机构为基础组建军事工程学院。同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陈赓,委以筹备开办哈军工的重任。周恩来当即提出哈军工要尽快上马、早出人才,表态会大力支持陈赓办好这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

1952 年9 月5 日上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哈军工筹备工作。与会人员包括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财经委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中组部兼政务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以及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负责人和各兵种司令员。周恩来在会上强调,军事工程学院将是我军技术院校的最高学府,要求国家各部委、各军兵种尽最大力量支持陈赓尽快建成军事工程学院。

周恩来不仅为哈军工筹备做好面上动员,而且还身体力行解决筹备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师资调配是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哈军工急需的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周恩来亲自协调教育部进行调配,并以中央军委或政务院名义签发调令。1952 年10月6 日,周恩来对粟裕关于哈军工要求从教育部门和科学院延聘教授的报告上批示:“请邓(小平)副总理办理。”经过周恩来和筹备委员会的共同努力,哈军工在较短时间内汇聚了一大批专家。其中,除了作为学院组建基础之一的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20多名专家外,在筹备过程中又陆续抽调知名专家80 余名,其中包括交通大学的曹鹤荪,复旦大学的卢庆骏、曾石虞,浙江大学的梁守槃,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罗时钧、庄逢甘等。此外,周恩来还亲自物色了唐铎、徐介藩、赵唯刚、唐凯、葛燕璋等5 人担任哈军工骨干。

校舍基建是创办哈军工的基础条件之一。为了能使哈军工尽快完成筹备和实现运行,政务院在1952 年6 月即决定将哈尔滨医科大学4.7 万平方米的校舍拨付哈军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哈医大另外选址再建。同时,通知东北人民政府和松江省大力支持哈军工建设。随即,周恩来派出政务院检查组赴沈阳和哈尔滨督促东北有关方面落实哈军工建设的人力物力保障任务。对于哈军工提请将哈尔滨红军街7 号大和旅馆用作苏联顾问和专家住房一事,周恩来于1952 年11 月5日作出批示:“请滕代远同志与陈赓面谈。电话即告哈尔滨铁路局长余光生同志,务须按照军事工程学院所需房子拨给他们,并将结果告我。”1953 年7 月11 日,周恩来同陈赓交谈,再次强调要大力支持办好哈军工,提出“建筑设计照准,但不能浪费”。

招收学员也是筹备哈军工的核心内容之一。按计划,哈军工每期招收学员800 名,但在招收的第一期预科学生982 人中,经过测试有200 人左右因成绩不理想而难以进入本科学习,“设法凑足八百人”成了难题。为此,陈赓于1953 年5 月12 日向周恩来呈送报告,提议“从留苏学生中(因条件稍差不能赴苏的)挑选百余人给我们”。5 月25 日,周恩来批示:“原则同意,请安(子文)部长办,但其政治条件必须较好。”

经过短短一年多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于1953 年9月1 日下午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所军工科技学府正式成立了。周恩来为哈军工正式开学题词:“努力学习,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

三、办好哈军工的坚定支持者

哈军工正式成立后,周恩来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院建设与发展,协调解决办学中的实际问题。他曾对陈赓说:“搞科学技术是头等重要的工作,现在国家初建,经济上还很困难,军队要精简,省下钱来搞建设,但是,军工学院花钱不能吝啬,当然也不能浪费,要精打细算,当用则用,解决不了再来找我。”经过周恩来的统筹安排,哈军工被列入我国“一五”期间156 项重点工程予以优先建设。

1954 年2 月4 日,大年初二,陈赓就拟请调500 名教授、讲师、助教一事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建议压缩请调人数。第二天下午,陈赓向周恩来电话汇报了拟请调200 人的新方案并得到基本认可。当天晚上,周恩来召集陈赓、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以及中组部、国家文教委、军委总干部部的负责人共20 余人在西花厅讨论抽调师资方案。周恩来向与会同志强调,哈军工是“毛主席批准创办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大学,全国都要支持”。经过协商,最后确定抽调150人,各与会单位逐一落实了抽调任务。在这次会上,周恩来还对哈军工提出要求,即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以抽调的教师为“种子”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1958 年,哈军工在空军工程系设立第七科,作为正式成立导弹工程系和原子工程系的过渡,为此,周恩来又专门批准抽调了一批留苏归国研究生和地方重点大学优秀毕业生到哈军工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

1957 年5 月18 日,陈赓就选派哈军工和装甲兵司令部代表组成参观团出访苏、波、捷三国一事向周恩来提交报告。5 月19 日,周恩来即作出批示:“同意,人数如能核减至十四、五人更好。”1958年8 月和11 月,周恩来先后两次参观哈军工在京举办的科研成果展览,对海军工程系研制的水翼艇表示肯定并提出希望。1959 年5 月,周恩来听取陈赓关于哈军工为主设计与试制“东风-113”飞机的进展情况后指示:“东风-113的方向是对头的,应该搞下去,但目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不要搞什么献礼。我国的航空工业总要迈出第一步,即使十年还搞不出来,但经过试制东风-113,为我国研制现代化战斗机创造了条件,取得了经验,也是个很大的成绩嘛。”

1959 年12 月23 日,周恩来视察哈军工

1959 年12 月23 日,始终关注和支持哈军工建设的周恩来利用在哈尔滨主持东北三省协作会议的间隙到学院视察。在导弹工程系,周恩来鼓励大家说:“发展我国自己的导弹科学技术事业,要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空军工程系,周恩来再次强调“一定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炮兵工程系参观新研制的火炮并听取试射情况汇报后,周恩来高兴地说:“我们自己也能搞出比‘喀秋莎’还好的火箭炮,了不起。”

70 多年前,党中央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全力创办哈军工,成功开创了新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先河。哈军工办学13 年间,为我国高级军事技术骨干的培养和高端武器装备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毫无疑问,周恩来在哈军工筹备、创建、办学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决策、协调和推动作用,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传颂。如今,经过分建调整和体制改革,昔日哈军工的血脉基因正由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陆军工程大学、陆军防化学院等继承和弘扬,“军工六校”已成为我国锻造一流人才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地。

猜你喜欢

工程系陈赓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传奇名将陈赓
福建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简介
青年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
穿行:服装工程系毕业设计作品
西安航空学院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