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名楼、名联
2023-03-18冯申
文 / 冯申
湖南岳阳楼和云南大观楼都跻身中华名楼之列,而两座楼上, 各有一副著名对联,对联的作者都是云南人,一为窦勠,一为孙髯。今天的故事就从两副对联说起吧。
孙髯与大观楼长联
孙髯,字颐庵,号髯翁,云南昆明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孙髯自幼好学,才华出众,但在参加科举考试时,由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黑暗,不愿被搜身受辱,愤而离去,此后便未再参加过考试,终身不仕。
孙髯名士风流,与当时的众多滇籍士绅,如钱沣、李因培等多有往来唱酬,师范也曾求教于他。因其爱梅花迎霜之骨气,故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他因曾目睹水患给农民带来的灾难,故亲自踏勘盘龙江流域,查阅资料,询问民众,写出了《拟盘龙江水利图说》,提出了治理水患的方案。他还用诗歌等形式道出人民生活的苦难,呼吁官府减租免税。
大观楼长联(网络图片)
孙髯晚年穷困潦倒,栖息于圆通寺后螺峰山咒蛟台洞穴中,以行医占卜谋生。因为女儿嫁到弥勒,孙髯后来也来到弥勒,传说曾在城里设馆教书,生活依然艰难。去世后,家徒四壁,只剩下了书卷和诗稿。
当然,孙髯能够为后世记住,还是因为他撰写的大观楼长联。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长联的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致,好一幅壮丽画卷。诗人站立高处,袒胸敞怀,潇洒豪爽,指点介绍,喜不自胜。下联咏史,在道尽所谓的帝王“伟业”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而出。
作为康乾盛世的亲历者,孙髯的长联中却透露出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气息。在他看来,封建帝王纵然有“伟烈丰功”,到头来不过只留下了“断碣残碑”。所谓的盛世,徒有光鲜的门面而已,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苦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们根本就不在乎。孙髯的思想与同时代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现出来的何其相似。1963 年陈毅元帅在昆明观大观楼长联后赋诗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短短几句诗,恰道出了长联的思想价值。
正是有了底层生活的经历,又心怀民瘼,加上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孙髯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联句。
窦垿与岳阳楼长联
自孙髯写出大观楼长联后,各地士人纷纷仿作,描写自己家乡的风景与历史。而长联这一形式,同样得到了青睐。在千古名楼岳阳楼上,也挂着一副长联,它不是简单的仿写,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长联的作者,是云南罗平人窦勠。
窦勠嘉庆九年(1804 年)出生于罗平州淑基村(此村现归师宗县管辖)。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受祖、父辈影响,少怀壮志,发奋读书,于道光五年(1825 年)22岁时中解元(省乡试第一名),由于其祖也曾中解元,是名副其实的“祖孙解元”。
中进士后,窦勠历任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后又擢升江西道御史。他一生以治学、为官、教书育人为要务,人品、文品深受当时名宦、大儒所敬赏,其美德事迹也广为流传。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许梦兰因徇私舞弊获罪,案件交由窦勠审理,窦勠依法作出判决。许梦兰对判决不满,不惜搬出当朝大学士恐吓、威胁窦勠。窦勠毫不畏惧,坚持原则不为所动,并义正辞严地进行回击。最终,许梦兰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第二年,顺天府发生的窃米大案牵连到大学士卓秉恬和顺天府尹陆应谷,道光皇帝有意严惩二人。吏部尚书将皇帝的想法告诉窦勠,要求其照办。窦勠经过严格审查,认为此二人并非主犯,所犯之罪只应降职留用。在他的据理力争下,道光皇帝也只好同意了他的审案决定。
咸丰皇帝即位后,窦勠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向皇帝提出九条治国策略,史称“条陈九事”。但这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对清廷的政治腐败极度失望的窦勠便愤然告假回乡。这次离京也成就了一副名扬天下的长联。
岳阳楼长联(网络图片)
十月,窦勠途经岳阳楼,第五次登上此楼。国危家难,壮志难酬,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窦勠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挥笔写下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以一个问句开篇,点述四位与岳阳楼相关的名人事迹后,再发四问,感叹昔日忧国忧民的诗人,心怀天下的儒者,造福百姓的官员,不问世事的神仙都不见了,而国家内忧外患,朝廷积弱,报国无望,身心困顿,怎么不使人痛感凄凉,潸然泪下?下联转写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写岳阳楼畔的湖、江、山、城。这样的胜景山河,岂能被人蹂躏,任人宰割。最后一个反问,“问谁领会得来”,使上下联浑然一体,又意味无穷。
对联站在历史的高度、家国的高度,以问开头,以问结尾,展示了窦勠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正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描述的心境: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
孙髯和窦勠,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末期,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刻,面对这样的境况,二人无论在野在官,都深有无力回天的感慨。他们怀抱朴素的家国情怀,并将这种感情融进了两副长联之中。正是如此,两位前贤以及他们的两副长联也一直为人民所纪念、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