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新故事
2023-03-18汪晓红
■汪晓红
照片二排右二为吴树琴,二排左二为吴梅影
吴翠蓉老人告诉我,她有两位老革命的姑妈:大姑妈吴梅影和二姑妈吴树琴。对着照片,吴翠蓉老人平静地跟我讲起了这两个姑妈尘封已久的红色传奇故事。
大姑妈1913 年出生,从小聪慧,对劳动人民有高度的同情心,由于她处在封建家庭受压迫的地位,所以不满旧社会的不平等、不自由、贫富悬殊的现象。后来她在上海读大学时,接受了更多的进步思想,于1936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安排,她要从武汉前往延安,2000多里路的跋山涉水,还要穿越日伪封锁线。于是,她忍痛把出生仅5 个月的女儿丢弃在育婴堂,含泪踏上了征途。到达延安后,进入抗大受训。她的爱人从抗大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到河南新四军根据地工作。1939 年11 月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根据地所在地竹沟,她的爱人和200多名新四军将士在这场惨案中牺牲了。刚经历了骨肉分离的痛苦,又传来爱人遇难的噩耗,这让她痛苦不堪,她凭着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信念,又回到革命岗位上努力奋斗。后来,她去了马列学院学习,又到南泥湾八路军三五九旅和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担任文化教育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教育部和高教部从事机要秘书工作。1960年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二姑妈出生于1919年,从小看到家中孤儿寡母在封建大家族中受欺凌,立志努力读书学本事,转到上海读书后,受到大姑妈的影响,于1936年参加了“国难教育社”,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大姑妈和其他地下党员来家中开会时,二姑妈和其母就坐在房屋门口,为他们放哨。大姑妈带回家的党的秘密文件,也是由她们帮助收藏。为了更好地开展救亡工作,大姑妈建议小姑妈学习一种专门学识,可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职业。由于年纪小,初中未毕业,小姑妈就借用陶行知夫人吴树琴的毕业证,考取了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所以,她后来的名字也叫吴树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18岁的小姑妈在国难教育社内的共产党员召唤下,毅然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于1938 年3 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原想去前线作战,但还是服从分配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工作。1939 年春天,在董必武主持下,她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结婚。延安的老同志谢觉哉和林伯渠等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年轻的同事在延河边采摘了花朵,扎成花环献给他们。当时延安缺衣少食,她同大家一起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自己打窑洞、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捻线,实现了自给自足。小姑妈在延安期间,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秘书、党支部委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小姑妈先后在武汉和上海的医院和高等院校担任人事与组织方面的领导工作,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的组织部长。1982 年12 月离休,享受副部级离休干部的待遇,2012 年2 月因病去世,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这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有着70 多年的历史,更是照片上面的题字:“胜利返乡亲友重聚无上乐,人民儿女各自振奋再前进”,落款时间:1951年1月27日。照片上的吴梅影、吴树琴身穿蓝色棉布服,衣着简朴,目光坚毅。这是姐妹俩于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乡休宁五城与表兄妹的重聚合影。此照片不仅蕴含着朴实的儿时亲情友谊,兄妹相聚的开心快乐,更是兄妹愿为新中国革命建设携手进步,相互鼓励的见证。吴梅影、吴树琴不愧是党的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也是徽州人民的骄傲,黄山好儿女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