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3-03-18陆惠红上海市闵行区鹤北小学

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陆惠红 上海市闵行区鹤北小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为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求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编排新意。尤其是阅读教材利用课后习题系统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朗读要求。身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一番实践探索——以“读”为策,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一、指导朗读,促进感悟积累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提出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发现:不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部编教材,都呈现了“朗读”训练目标的层级发展性。于是,笔者在低年级不同阶段阅读教学中,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有序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一)在想象中感受构词的丰富性

众所周知,文字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去想象文字带来的画面,就能帮助他们读“好”课文。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儿歌运用叠词“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表现了月亮、星星和夜空的生动。笔者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看到的月儿是怎样的?”再出示“月儿——弯弯的月儿”让学生自读并说说喜欢哪种表达。读着读着,学生不仅读出了眼里月亮的可爱样子,还说出了叠词的好处,并学会了迁移运用。“还有什么也是弯弯的?”随着老师的追问,孩子们心中那个可爱的世界打开了: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彩虹、弯弯的眉毛……

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了更为丰富的构词方式。如《树和喜鹊》一课“叽叽喳喳、安安静静”;《彩虹》一课“荡来荡去、飘来飘去”;《棉花姑娘》一课“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等。教学时,笔者同样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结合生活经历,在想象中感受词语的表达作用,使得朗读有滋有味地进行着。

(二)在对比中体会句式的表现力

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句子概念。对于“逗号”“句号”,学生能够很快识记,可要读好“逗号”“句号”的不同停顿,掌握“逗号”“句号”的用法,不能只靠简单的“告诉”,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使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中的缘由。因此,教学《雨点儿》一课时,笔者进行了一番设计。教学片段如下:

(出示句子: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师:数一数这段话有几句话?

(学生自主数)

生:两句话。

师:这段话中提到了哪些地方?读一读,画一画。

(根据学生交流,再次出示: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师:说一说这些地方分别有什么变化?

通过一番朗读和交流,学生逐渐体会到“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随后他们带着这份理解就读出了句号和逗号的不同停顿,也掌握了逗号和句号的用法。

同样的方法也运用在指导学生学习其他句式。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练读反问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和陈述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经过反复对比朗读,学生逐渐体会到“反问句”能够突出“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读出句子反问语气的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反问句”的作用。再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笔者出示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与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学生通过反复读,慢慢体会出人物心情的同时也了解了“感叹句”的表达效果。

就这样,学生在对比朗读的过程中不仅领悟了这些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还会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言语体系中留存了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言语形式。

(三)在有序中积累朗读经验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只有从整体出发,有序进行朗读指导,才能促使学生在积累朗读经验的过程中拥有朗读能力。因此,笔者梳理出了“小学低年级朗读训练层级目标”。(见图1)

图1 小学低年级“朗读”训练目标层级图

依据“朗读层级目标图”,笔者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标点停顿,读好疑问句”;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读出长句子的停顿,读好问和答的语气,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读好不同角色的话语”;在二年级第二学期重点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语气”,重点练习“分角色朗读”。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笔者结合《我是什么》《妈妈睡了》《黄山奇石》等课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停顿”;结合《曹冲称象》《玲玲的画》《雪孩子》等课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结合《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关注标点,采用对比方式,去朗读感受感叹句和陈述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结合《雾在哪里》课文教学,指导学生联系语境体会角色心情,联系生活经验读出角色说话的语气……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实践中不断积累朗读经验:先读好“的”字短语,就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说话的语调是不同的;进入情境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助于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等。

二、指导阅读,渗透学习方法

部编教材以插图、习题和“泡泡语”形式处处渗透阅读方法指导。基于教材,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逐步渗透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一)指导圈圈画画,提取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自读中圈圈画画,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例如,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要求“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和“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教学时,我们综合两题要求,引导学生“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圈一圈它的名字”。学生在边读边圈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取简单信息”。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要求学生说一说“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画了什么”。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圈画信息。通过交流和梳理,从文中提取的信息帮助学生快速读懂了课文大意。默读思考的问题除了来自课后习题,还可以依据文本表达结构进行设计。再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中第2、3、5 自然段构段方式相似,都是“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什么情况。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教学时,我们就出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和圈画内容。基于问题,借助圈画,学生很快厘清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二)引导猜猜读读,理解词句

“对照图画读课文”是部编教材第一篇连环画课文《小蜗牛》的要求。为指导学生练习自主阅读,笔者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猜读不认识的字,并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明确猜读方法。教学片段如下:

师:小蜗牛爬呀爬,小树林里的小树变化可大了。

(出示文中4幅小树图片和4句句子)

小树“发芽”图对应句子:小树发芽了。

树叶“变黄”图对应句子:树叶全变黄了。

师:谁来读一读句子?

(自主读、指名读)

师:你是怎么知道“芽”字的读音的呢?

生1:树枝上有一个个小芽,我就猜到读音了。

师:原来图片能够帮助我们识字。

生2:“芽”的下面是“牙齿”的“牙”。

师:对呀!“芽”是个形声字,“牙齿”的“牙”是它的声旁,“草字头”表示“芽”的意思和植物有关。

借助图画不仅可以猜读生字,还可以理解词句。例如,一年级下册《咕咚》是教材第二篇连环画课文,教学时,笔者带领学生“图文对照,读准课文字音”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小动物们迈开大腿,跑得飞快”的样子。在插图的提示下,学生理解了“拔腿就跑、逃命”等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感受到了动物们当时的害怕心理,在朗读时把动物们的语气读得很到位。

(三)指导说说写写,迁移运用

低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部编教材有意借助课后习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因此,笔者也有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读写迁移”。

1.理解感悟,学习表达

例如《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时,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心情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我多想……”为开头,三言两语说说写写自己的愿望;又如《妈妈睡了》教学时,通过朗读积累文中的生动词句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说说“家人睡觉的样子”;再如《彩色的梦》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后,引导他们仿照课文第二小节的句式,以“在热闹的池塘边”“在丰收的果园里”为引子,鼓励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2.借助结构,练习创编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学后,我们创设情境:“又有一只小壁虎不小心断了尾巴,它会去向谁借尾巴呢?”(出示如下句式)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他看见_______。

小壁虎说:“___,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____呢。”

由于课前已布置了让学生查找小动物尾巴资料的任务,课堂上,学生借助资料,依托结构,想象创编,轻松完成了表达迁移。

3.单元整体,读写融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依据这一要求,笔者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落实“按时间顺序讲故事”这一要素。例如教学《枫树上的喜鹊》时,引导学生关注“上个星期天早上、从那天起、今天早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大意;又如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时,凸显“早上醒来、走在外面、夜晚”表示顺序的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想象画面复述课文内容。有了阅读教学时的铺垫,学生在完成《语文园地》里的写话任务时,都能借助提示,按照时间顺序编写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三、创设活动,鼓励广泛阅读

部编教材增设的“快乐读书吧”,要求依次为“读读童谣和儿歌”“读读童话故事”“读读儿童故事”。教材有意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和基本的文体知识,因此,笔者也结合阅读教学积极创设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儿童读物,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一)营造共读氛围,倡导“亲子阅读”

教材利用“快乐读书吧”召唤学生“读读童谣和儿歌”“读读童话故事”“读读儿童故事”。作为课外阅读的引领者,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入学之初,给学生读绘本,并用PPT呈现绘本画面。当学生感受到了绘本的美好时,他们纷纷开始自主阅读绘本。学完拼音之后,给学生推荐经典注音读物,孩子们不仅自己读,还经常和小伙伴交换着阅读。到了二年级,又和学生一起阅读儿童故事,并在交流活动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聊书中的人物,一起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此同时,笔者还倡导“亲子阅读”,把“共读一本书”阅读理念传递给家长,并邀请部分家长到教室里和孩子们交流阅读体会。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更开阔了,阅读体验更丰厚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形成。

(二)立足语文要素,创设“展示平台”

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笔者和同伴在各类活动中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例如,在学校“读书节”中,我们开展“身临其境”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过的童话故事,自主找同学给角色“配音”,共同演绎故事内容。为了让“听众”喜欢自己的“配音”角色,他们会努力练习“读好人物的语言”。又如语文“学科月”活动,我们结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这一主题开展“画画说说美丽的家乡”活动。过程中,学生向家长了解家乡的特点,用画笔呈现一幅幅“家乡图”,再运用积累的词汇和句式,向伙伴们展示和介绍自己的家乡。

总而言之,“读”字当头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朗读”感悟和积累,采用“圈圈画画”“猜猜读读”“说说写写”练习阅读方法,并借助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自主运用阅读方法。他们在体验阅读乐趣的过程中也逐渐喜欢上了“语文”。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