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
2023-03-18连桂彬
连桂彬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三朱学校,福建 泉州 362801)
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面临着比较大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升学的压力,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双减”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需要着重思考如何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以及课堂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教师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依然有一些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观念仍然比较滞后.尽管教师逐渐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但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教师对这一政策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双减”政策的要求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听,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少.一方面,直接讲授,学生获得更多的是结论性的知识,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难以融汇贯通;另一方面,传统的数学讲授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喜欢数学了.
第三,练习活动缺乏针对性.练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更加追求练习活动的统一化,即所有学生需要完成同样的练习任务.这种情况导致练习活动难以真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四,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出现脱节.在长期以来的初中数学课程中,教学内容通常局限于课内,缺乏适当的拓展.受此影响,学生的认知经验无法与数学学习构建密切的联系.
第五,缺乏完善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教师有时会忽视评价环节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完成知识讲授就是教学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缺乏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
2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原则
在“双减”政策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教学的原则.从整体来看,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自主性.“双减”政策更加关注学生的独特价值,强调使学生在自主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以及自我认知.也就是说,“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体验,避免以命令和传授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是需要增加教学中的主动色彩.从效果来看,只有遵循自主性原则,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而逐步提升课堂的效率.
第二,个体性.这一原则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数学天赋以及生活经验都会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个体性原则,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适时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引导.
第三,直观性.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所以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直观性原则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应用.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感悟和理解,使得抽象的数学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学生感觉数学难学所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
第四,情境性.数学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这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呈现出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具体情境,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在数学课堂合理地运用这一原则,有利于学生近距离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第五,亲历性.顾名思义,亲历是指亲身经历.因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在数学课堂注重亲历性原则也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四基”,其中多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各种事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使数学问题得以高效解决,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3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3.1 开展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难发现,数学以独特的公式、严密的符号等内容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是比较枯燥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其自觉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这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创设情境是增强数学教学活动趣味性的有效方法.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可以呈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将其视为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无法带到课堂中的物品进行展现,也可以举一些考试真题,借此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促使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机.例如,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二检数学试题的第5题:如图1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雪花图案,可抽象为如图2所示的几何图形,则对该几何图案描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B.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是中心对称图形
C.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D.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正确答案选A,题目融入了2022年北京冬奥元素,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增进了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多得.
第二,融入数学文化.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知识的独特的魅力,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有一个更深入地认识,同时又渗透了德育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中考数学文化真题向学生进行渗透,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例如:2017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题第20题,就是体现中国数学文化的一个真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其大意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关在同一笼子里,它们一共有35个头,94条腿.问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试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求出问题的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极为重要的.
3.2 注重问题优化设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双减”政策下,“自主性”是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首要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教师应避免直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而是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和优化设计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并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方向,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3 注重分层练习,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课堂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够准确地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且可以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突显出一定的差异,所以统一化的练习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突出练习内容的针对性与差异化,设计分层练习.
比如教学《一次函数》时,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我设计了一些书面练习问题.同时,根据问题的难度,我将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扎实基础.如: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满足什么条件时,y会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B层次,巩固提升.如:已知直线y=-2x+m和直线l相交于(2,0)这一点.同时,直线l和直线y=3x这条直线平行,那么直线l的解析式以及m的值分别是多少?C层次,能力提升.如: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A、B两点,这两点的坐标分别是(-2,-1)和(1,3).并且,该函数的图像分别与x轴和y轴交于C、D两点,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tan∠OCD的值,并证明∠AOB的值是135°.在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这种针对性的练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题海战术”的不利影响,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减负”并不是指一味减少学习活动中的任务量,而是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对教学全过程加以优化,最终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