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語類》“心”詞義系統考探

2023-03-17徐時儀

文史 2023年4期

提要:朱熹認爲心有主管、支配、統攝的功能,《朱子語類》論及“心”的語録約占一半

篇幅。“心”作爲人體的調控中樞,也是漢語的常用基本詞。“心”的詞義發展方向大致從

肉體之“心”和生理之“心”到精神之“心”和心理之“心”,既可表示思想、感情、意識、態

度、意志、性格、肚量、智慧、品行等静態的精神産物,又可表示掛懷、思慮、謀劃等動態的精

神活動。《朱子語類》中“心”單用 4200多例,以“心”爲構詞語素的複音詞 300多個,計

3600多例,這 7800多個詞語相互交織,一定程度反映了“心”詞義的古今傳承發展脉絡,

從中不僅可略窺其詞義系統性之一斑,而且有裨於讀通讀懂《朱子語類》,闡發朱熹有關“心”的理學思想及所藴文化内涵。關鍵詞:《朱子語類》 心 詞義 理學

“心”是漢語的常用基本詞,

。心作爲人體的調控中樞,(2) 本義指心臟

(1) 也是一個構字能力極强的部件和構詞能力極强的語素統領着身體中所有其他部分。古,(3) 有主宰意義

心。思維活動和感情的變化往往密不可分,(5) 後沿用爲腦的代稱,(4) 人認爲是思維的器官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朱子語録詞語匯釋”(18AYY018)階段性成果。承外審專家及友生亦琦提出寶貴修改建議,謹此致謝。

(1)如“思、念、感、想、意、志、性、情、愛、悦、快、悲、憾、急、恐、恭”等。《説文解字》心部收録以心爲部件的字 263個,徐鉉新附 13個。《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7年)收録以心爲偏旁的字 1174個。《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 1993年)收録含“心”的複音節詞 1318條,其中心~ 311條,~心 785條。三音節心~~ 7條,~心~ 127條,~~心 50條。四音節心~~~ 158條,~心~~ 399條,~~心~ 120條,~~~心 163條。《現代漢語詞典》第 7版(商務印書館, 2016年)釋“心”分有 5個義項,收録以“心”開頭的詞語 149個。

(2)《説文解字》:“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

(3)清華簡《心是謂中》:“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耳、目、口、肢四者爲相。”

(4)《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金代張潔古始認識到各種感覺是腦的活動。明代李時珍認識到“腦爲元神之府”,有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17世紀英國解剖學家威利斯的實驗證實了李時珍的看法。

(5)腦是高等動物主管全身運動和感覺的器官,也是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人腦還主管思維、記憶等活動。

又成爲一切精神意識和情感活動的通稱,既可表示思想、感情、意識、態度、意志、性格、肚量、智慧、品行等靜態的精神産物,又可表示掛懷、思慮、謀劃等動態的精神活動,涉及哲學、文學藝術、宗教、心理學等領域。

一、《朱子語類》所載“心”

“心者,一身之主宰也。人之四肢運動,手持足履,與夫飢思食,渴思飲,夏思葛,冬思裘,皆是此心爲主宰”(1)。“心”的詞義發展方向大致從肉體之“心”到精神之“心”、從生理之

“心”到心理之“心”。今統計《朱子語類》(簡稱《語類》)中有“心”及以“心”爲構詞語素的複音詞共 7819例,其中“心”作爲基本詞單用 4200多例,以“心”爲構詞語素的複音詞 300多個,計 3600多例(2),多用以表達精神意識和情感活動,可略分爲如下 10個義項: ①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②心臟和胃所在的胸腹部;③中心,樞紐,主要的部分;④産生和貯存思想及情感的部位;⑤本性、性情等;⑥智力、理智等;⑦思想、意念、感情等精神活動的通稱;⑧意願、掛懷;⑨思慮、謀劃;⑩表達有關精神意識和身心修養等哲學用詞。下面辨析《語類》中以“心”爲構詞語素的複音詞(3),以見其詞義系統性之一斑。

“心”的本義爲“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即“心臟”,以此義構成複音詞“剖心、病心、心官、心君”(4),引申有“類似心臟的物體”,構成複音詞“心星”;又引申有“心臟和胃所在的胸腹部”義,構成複音詞“當心、心疾、背心”;還引申有“中心,樞紐,主要

的部分”義,構成複音詞“中心、紅心、空心、句心、塔心、花心”。

古人以心爲思維器官,後沿用爲腦的代稱,指産生和貯存思想及情感的部位,構成複音詞“心下、心上、心中、心裏、心術、心胸、心胸開闊、心胸明闊、入心、心頭、心目、寬心、寬心平易、内心、心量、心曉、心熟、上心、心腸、硬心腸、心肝、心理、心腹、腹心、心度、心膽、開心見膽、心作、馳心、淺心、狹心、心狹、心融、默識心融、默識心通、耳順心通、開口見心、湛然一心、耳順心得、心通意會、徹心徹髓、心記口數”,引申有“本性、性情”,構成複音詞“心性、善心、心粗 /麤 /麄、心粗性急、心粗意廣、心粗膽大、心德、忍心、細心、常心、心細、粗心、粗心大氣、直心、耐心、心熱、開口見心、人面獸心”;又引申有“智力、理智”,構成複音詞“盡心、

(1)陳淳《北溪字義》,中華書局,1983年,第 11頁。

(2)其中“宅心” 5例,語出《尚書·立政》“文王惟克厥宅心”;“憂心” 3例,語出《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置

心”2例,語出張載《題解詩後》“置心平易始知《詩》 ”。未計入。(3)多義詞略以常用義作爲分類依據。(4)相關釋義和引例約二萬字,限於篇幅,此從略。

盡心竭誠、盡心盡職、盡心盡力、用心、專一用心、無所用心、心無所用、用心着力、着 /着心、

着心費力、費心費力、注心着力、心不在焉、心不在此、心不在軀殼裏、心不在殼子裏、心不在

殼子裏面、專心、專心致志、專心致意、一心、潛心、潛心積慮、勞心、苦心、苦心極力、苦心竭

力、失心、心病、心風、心精、究心、玩心、精心、心神、喪心、心恙、下心、心專”。

“心”由腦的代稱引申有“思想、意念、感情等精神活動的通稱”,構成複音詞“心下、身

心、心力、心力口舌、私心、中心、心性、誠心、心術、心地、心地寬平、心廣體胖、平心、平心定

氣、心平氣定、心平氣和、平心易氣、平心明目、邪心、心意、從心所欲、回心轉意、心體、同心、

同心一體、同心協力、心同意契、神交心契、同心同德、離心離德、自心、仁心、民心、心思、兩

心、孝心、君心、悦心、心煩、心情、公心、義心、初心、心跡 /迹、心念、舉心動念、機心、心事、

愛心、心服、心安、心静、二心、還心、發心、寒心、痛心、痛心疾首、心喪、心定、心定理明、理明

心定、心泰、士心、歸心、心身、度心、心氣、心氣和平、心動、心虚、心虚理明、心平、心公、心公

理得、心路、心腹、衆心、上心、君心、驩 /懽心、赤心、伐心、怒心、哀心、殺心、放心、安心、慾

心、厭心、軍心、忠心、傾心、慕心、勝心、忌心、喜心、壯心、盜心、偷心、畔心、反心、侈心、倦

心、傷心、緩心、心靈、心悶、心死、心閑、心心、低心、低心下意、心心念念、困心衡慮、静心息

念、心滿意愜、心驚膽畏、心懶意闌、貪心篤好、心務高遠、心口相應、意小心大、開心見膽、將

心比心”;又引申有“意願、掛懷”和“思慮、謀劃”義,構成複音詞“用心、甘心、心肯意肯、

心甘意肯、心堅石穿、留心、心志、經心、容心、小心、小心翼翼、小心畏謹、小心寅畏、小心盡

力、心愛”和“有心、無心、立心、擬心、攻心、在心、游心、設心、設心措意、錦心繡口”。

“心”在《語類》中還是有關精神意識和身心修養的哲學用詞,構成複音詞“人心、天命

人心、天理人心、道心、放心、正心、一心、本心、良心、存心、存心養性、心存理得、虚心、虚心

平氣、虚心下意、虚心切己、虚心一意、虚心下氣、虚心子細、動心、動心忍性、有心、無心、無

心無腸、心正、意誠心正、體直心正、心性、識心見性、求心見性、養心、心地、實心、心地虚明、

天心、洗心、處心、處心積慮、處心持己、敬心、利心、真心、心法、治心、操心、澄心、明心、害

心、非心、攝心、過心、心境、菩提心、心印、傳心、躁心、檢心、根心”。

《語類》中以“心”爲構詞語素的這些詞語語意上互有關聯,構成人們認知過程中凸顯“心臟”器官的形貌、位置與表情達意功能等特徵的詞義系統。

二、“心”與朱熹理學思想

“心”是人與世界聯通的樞紐,宋明理學指獨立存在於宇宙之先的先驗理念(1)。“大抵人

(1)張立文主編《朱熹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 242頁。

得天地之理爲性,得天地之氣爲體,理與氣合方成個心,有個虚靈知覺,便是身之所以爲主宰處”(1)。學界向以朱熹之學爲理學,陸象山之學爲心學,而朱熹也講“心與理一”(5.85)(2),

“一心具萬理”“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9.154—1555),“心無形影”(15.305),心有主管、支配、統攝的功能,“大抵心與性,似一而二,似二而一”(5.89)。朱熹肯定了心與性在理上的統一關係,認爲“有知覺謂之心”(140.3340)(3)。“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 5.85)。能覺者無所謂善惡,所覺者則包含善惡、正邪等各種具體思維内容。“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9.155)。“心之全體湛然虚明,萬理具足,無一毫私欲之間;其流行該徧,貫乎動静,而妙用又無不在焉”(5.94)。“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如飲食中雞心猪心之屬,切開可見。人心亦然。只這些虚處,便包藏許多道理,彌綸天地,該括古今。推廣得來,蓋天蓋地,莫不由此,此所以爲人心之妙歟”(98.2514)。人之心可從形氣、義理、虛靈三個角度加以理解。形氣是心的物質構成,義理是其價值規定,虚靈是其認知和主宰作用。形氣是就物質構成而言,指作爲一個器官的心臟,其非由普通的氣所構成,而是由精爽之氣構成的(4)。心又是義理的存在處所,包含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整體,形而上的抽象的天理通過氣形而下地存於人之心而具衆理。虚靈是就心理活動和與外部行爲相伴的感知活動而言。朱子視心爲虚靈知覺,能明理,能統性情。心的體用則是性體情用,心能控制性發爲情,且於心上涵養及用格物工夫使不正之情爲正。《語類》中以“心”爲構詞語素構成的詞語聚合幾乎囊括“理氣、性情、動静、寂感、已發未發、體用、太極、仁、格物致知”等所有的思想論域,大致體現了朱熹的理學思想。今統計其中有關精神意識和身心修養等哲學用詞有 50多個,1650多例(5),從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詞中尤可見朱熹有關“心”的理念。如“人心”計使用 456次,“道心” 168次(6),朱熹認爲心具有二重性特徵,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既有超越的本體層面也有經驗的層面,將“心”分成以“心”爲本體的“道心”和以“心”爲作用的“人心”兩個層面,指出“人心虚靈,包得許多道理過,無有不通”

(57.1347)。“只是這一箇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人心則危而易陷,道心則微而難著”(78.2009)。“人自有人心、道心,一箇生於血氣,一箇

(1)陳淳《北溪字義》,第 11頁。(2)本文所據,如未特别注明,皆爲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括弧内爲卷和頁。

(3)

“知覺”既指人的知覺能力,又指所思慮的具體内容,即能覺和所覺。(4)心者,氣之精爽(5.85)。(5)有些多義詞互有交叉,此爲大略統計。下文同。

(6)

“人心”“道心”出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蔡沈集傳:“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生於義理。饑寒痛癢,此人心也;惻隱、羞惡、是非、辭遜,此道心也”(62.1487)。“道心則是義理之心,可以爲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據以爲準者也”(62.1488)。“道心是義理上發出來底,人心是人身上發出來底。雖聖人不能無人心,如饑食渴飲之類;雖小人不能無道心,如惻隱之心是”(78.2011)。“人心是箇無揀擇底心,道心是箇有揀擇底心”(12.220)。知覺得義理者是“道心”,即道德意識,表現爲自覺的道德理性;知覺得耳目之欲者是“人心”,即生存意識,只是本能的生理需求(1)。兩者無凡聖之分,人人皆有,“但聖人是常合着那道心,不教人心勝了道心。道心便只是要安頓教是,莫隨那人心去”(78.2016)。“且如飢而思食,渴而思飲,此是人心。至於食所當食,飲所當飲,便是道心”(2)。當人心這一概念包含人的基本欲望時,對此欲望是控制而不是消除,主張以道心來節制人心(3)。

又如“正心”計使用 149次,“放心” 155次(其中“求放心” 70次,“收放心” 18次),

“本心” 73次,“良心” 71次,“存心” 64次,“養心” 24次。朱熹旨在闡明人爲何應當是有道德的?人如何才能成爲有道德的?認爲人須是有操存涵養之功,“萬理皆具於吾心,須就自家身己做工夫,方始應得萬理萬事”(130.3117)。“一心具萬理。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

(9.154)。主張自我修養和立身處世的關鍵在於保持先天固有的善良本性,端正内心,存心養性,心存理得。“理義悦心是愜當。玩理養心則兩進”(140.3341)。“學者須是求放心,然後識得此性之善”(12.203),“只是收放心,把持在這裏,便須有箇真心發見,從此便去窮理”( 12.203),進而通過注重自律和内省的修養來提高人的素質。

再如“心統性情”計使用 32次,“心性” 31次。先秦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説,其後佛教各宗盛談心性,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説不一。朱熹認爲“在天爲命,禀於人爲性,既發爲情。此其脉理甚實,仍更分明易曉。唯心乃虚明洞徹,統前後而爲言耳”(5.90)。

“性是未動,情是已動,心包得已動未動。蓋心之未動則爲性,已動則爲情,所謂‘心統性情也。欲是情發出來底”(5.93)。“心是神明之舍,爲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許多道理,得之於天而具於心者。發於智識念慮處,皆是情,故曰‘心統性情也”(98.2514)。心有靈犀而鮮活琦妙,“心不是死物,須把做活物看。不爾,則是釋氏入定、坐禪”(59.1400)。“心統性情”關鍵在於以心爲先爲主爲大,將情感變成維護和支持道德觀念的力量。心的特性包含虚、理、靈,“虚”言其超越性與容納性,“理”指稱至善性與主宰性,“靈”則爲靈動性與

(1)人只有一箇心,但知覺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覺得聲色臭味底是人心,不争得多(78.2010)。方寸之間,人欲交雜,則謂之人

心;純然天理,則謂之道心(118.2864)。(2)陳淳《北溪字義》,第 11頁。(3)張立文主編《朱熹大辭典》,第 243頁。

知覺性。“心統性情”以“虛”言爲潛藏含攝之“心包性情”,以“理”言爲寂然不動之“心主性情”,以“靈”言則爲流行發用之“心貫性情”,虚、理、靈縱横交錯,構成朱熹心貫未發已發、體用、性情的心性論基本脉絡和綱領(1)。

三、“心”詞義的古今傳承

“心”是基本詞,也是多義詞。多義詞每個義項的功能是不盡相同的,有的表示的是詞義,即該義項可在句中單獨使用,也可作爲語素來構詞;有的表示的是語素義,即該義項只存在於某些複合詞之中。《語類》中“心”作爲基本詞彙核心的根詞單用 4200多次,以

“心”爲詞根構成的複音詞使用 3600多次。

就漢語詞義系統而言,以“心”爲語素構成的複音詞大多承其多義的某一義凝合發展有各自的詞義,形成一義多形式的表達而詞義更加顯化,内涵更爲豐富(2),組成一個“心”的詞語聚合。《語類》中以“心”爲語素構成的 300多個複音詞中多音節詞 104個,表達同一語義有雙音節詞也有多音節詞,形成了豐富的近義詞和類義詞,從中可見漢語的詞與語是既相互區别又彼此關聯的一個雙向連續統(3)。如表達“謙虚,態度恭順客觀不帶己見”有

“虚心”“虚心一意”“虚心平氣”“虚心下意”“虚心下氣”“虚心切己”“虚心子細”“低心下意”,表達“疏忽;不仔細”有“心粗”“苦心”“心粗性急”“心粗意廣”“心粗膽大”“粗心大氣”,表達“使用智力,放在腦中”有“用心”“着 /着心”“在心”“下心”“用心着力”“專一用心”“着心費力”“注心着力”等。總體結構上大致以雙音節爲主,體現了漢語文白轉型的雙音化趨勢。其中並列式如心肝、心腹、心膽、背心,偏正式如愛心、誠心、心思、心理,動賓式如上心、安心、操心、存心,主謂式如心愛、心動、心死、心虚。

有一些構成同素異序詞,如身心、心身,心腹、腹心,心動、動心,心定、定心,心存、存心,心精、精心,心專、專心,心細、細心,心粗、粗心,心虚、虚心,心公、公心,心狹、狹心,心平氣定、平心定氣,心平氣和、心氣和平,心定理明、理明心定,無所用心、心無所用。其中有些詞義不同,如心中、中心,心平、平心,心安、安心,心正、正心,心病、病心;有些詞性也不同,

(1)廖春陽《心統性情:朱子心性論的意象詮釋》,《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 4期,第 100—108頁;李煌明《朱熹哲學研究的批判與反思:“心統性情”的意象詮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第 63—73頁。

(2)胡敕瑞《從隱含到呈現(上) —試論中古詞彙的一個本質變化》,《語言學論叢》第 31輯,商務印書館, 2005年,第 1— 21頁。(3)徐時儀《習語俗諺的演變及詞語連續統探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 5期,第 140—149頁。

如心上、上心,心下、下心,心愛、愛心,心度、度心。

“心”作爲腦的代稱,使得原本受到大腦這個思維器官掌控的思想、意念、情感等一系列人的高級精神活動及其産物都與“心”相通,産生大量與各種思維活動、情志意念、心理精神有關的詞語。今統計《語類》中表達産生和貯存思想及情感的部位的詞語有 42個, 490多例;表達本性、性情等的詞語有 18個,120多例;表達智力、理智等的詞語有 40個, 430多例;表達意願、掛懷的詞語有 15個,130多例;表達思慮、謀劃的詞語有 11個,180多例;表達思想、意念、感情等精神活動的詞語有 125個,720多例,這些以“心”爲語素構成的複音詞的詞義已不是語素義的簡單組合加合關係,而大多是語素義的融合引申。如“心胸”引申爲“肚量”“氣量”義,“心腹”引申有“真意”“要害部位”,“有心”引申有“故意”義(1),“無心”引申有“沒有打算”義等。多義詞的不同義項功能由詞義向語素義的轉化促成了複音詞詞義的融合與結構的凝固,形成的複音詞整個詞語結構的意義發生變化,與兩個語素的意義相關又更抽象更概括。從詞義上看,以“心”的基本義爲語素構成的“剖心、病心、心官、心君、自心、馳心”等詞意義融合較弱,整體的意義尚可從組成成分的語素義推知;以“心”的引申義爲語素構成的“細心、粗心、耐心、用心、專心、動心、硬心腸、心堅石穿”等詞意義融合較强,組成成分的語素義透明度降低,更易被整體識解並爲人們接受成爲心理詞庫的一部分(2)。從結構上看,偏正式“平心、粗心”和動賓式“用心、留心”等結構定型性較强,主謂式“心平、心粗”等複合詞定型性較弱。有些主謂式往往還介於詞組向詞的凝固過程,如心在、心存、心定、心精、心專、心公。檢《語類》中“~心”和“心~”皆已成詞的如:

愛心、

惟高明而疏,故必用敬;惟依本做,故必用有愛心。(23.565)且如心愛做個好事,又被一個意道不須恁地做也得。(16.342)

正心是就心上説,修身是就應事接物上説。那事不自心做出來!(15.307)聖賢直是真個去做,説正心,直要心正。(8.133)病心、

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寧也。(5.87)好畫,見掛畫軸,便須要識美惡,這都是欲,這皆足以爲心病。(61.1476)

(1)《漢語大詞典》引《二刻拍案驚奇》爲首證,偏晚。(2)參董秀芳《漢語的詞庫與詞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第 9—10頁。其中“硬心腸”喻冷酷無情,“心堅石穿”喻持

之以恒,自會做成難以想象的事情。

先生曰:“此事本無嶢崎,唯讀聖賢書,精心細求,當自得之。”(115.2778)只專心去玩味義理,便會心精;心精,便會熟。(10.164)專心、

古時無多書,人只是專心暗誦。(14.253)小兒讀書記得,大人多記不得者,只爲小兒心專。(10.165)

聖賢之書,非細心研究不足以見之。(130.3111)想得聖人心細,雖以鳥獸羽毛之微,也盡察得有陰陽。(76.1943)

爲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10.172)不見理,只緣是心粗。(9.157)

凡人讀書,須虚心入裏玩味道理,不可只説得皮膚上。(120.2896)蓋静則心虚,道理方看得出。(11.198)

觀書,當平心以觀之。(11.180)大凡氣俗不必問,心平則氣自和。(12.205)動心、

然商之遺民及與紂同事之臣,一旦見故主遭人殺戮,宗社爲墟,寧不動心!

(83.2053)心動便是懼處。(140.3327)

《語類》中“~心”已成詞而“心~”尚未成詞的如:

小心、

荀子言:“君子大心則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 ”蓋君子心大則是天心,心小則文王之翼翼,皆爲好也;小人心大則放肆,心小則是褊隘私吝,皆不好也。(95.2447— 2448)

人之智識不可以不高明,而行之在乎小心。(87.2226)

例中“心大”“心小”尚是詞組,《漢語大詞典》收“大心”“小心”。

且封建自古便有,聖人但因自然之理勢而封之,乃見聖人之公心。(139.3303)心公則能進賢退不肖,眼明則能識得那箇是賢,那箇是不肖。(72.1817)

例中“心公”是詞組,《漢語大詞典》收“公心”。

君子存心廣大,己有所得,足以及人。(20.451)如今要緊,只是將口讀底便做身行底,説出底便是心存底。(114.2757)

例中“存心”有“心裏懷有的意念”義,“心存”尚是詞組,《漢語大詞典》收“存心”。

從以上諸例可見漢語詞彙複音化趨勢中偏正和動賓結構較易凝固成詞。

《語類》以“心”爲語素構成的複音詞主要是傳承而來。如“愛心、動心、心性、平心、用心、善心、忍心、公心、義心、初心、常心、赤心、直心、低心、甘心、留心、心志、經心、小心、從心所欲、心廣體胖、無所用心”等。傳承的詞自古至今的詞義基本一致,没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如“愛心”的“喜悦愛慕的情感與愛護關懷的心意”義見於《史記·律書》:“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1)“動心”的“思想、感情引起波動”義見於《孟子·公孫丑上》:“我四十不動心。 ”“心性”的“性情;性格”義見於晉葛洪《抱朴子·交際》:“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業,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從心所欲”的“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義出自《論語·爲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同心同德”的“思想行動完全一致”義和“離心離德”的“謂各有異心,行動不和諧一致”義出自《書·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困心衡慮”的“謂心意困苦,憂慮滿胸。亦指費盡心思”義出自《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心廣體胖”的“心中坦然,身體舒泰”義出自《禮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2)

新産生的詞語和詞義有 70多個(3)。新産生的詞語如“心官、心量、心身、心下、心上、上心、下心、耐心、粗心、細心、心定、心安、心静、心平、心狹、心悶、心熱、心恙、容心、立心、擬心、慕心、勝心、忌心、紅心、狹心、硬心腸、心平氣和、心氣和平、平心定氣、平心易氣、虚心下氣、虚心下意、低心下意、心甘意肯、心肯意肯、心同意契、神交心契、同心一體、心心念念、隨心所欲、心胸開闊、心胸明闊、心虚理明、心通意會、耳順心通、耳順心得、默識心融、默識心通、心記口數、心無所用、盡心竭誠、盡心盡力、用心着力、着心費力、注心着力、設心措意、苦

(1)本文所據用例如未特别注明多出自家父早年幫我抄録的卡片和中國基本古籍庫及《漢語大詞典》。(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胖,安舒也。”中華書局,1983年,第7頁。

(3)“新”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時間概念,包括新詞與新義。本文主要根據《漢語大詞典》和中國基本古籍庫等相關語料斟酌判斷。

心極力、苦心竭力、小心寅畏、小心畏謹、舉心動念、静心息念、默坐澄心、静坐澄心、將心比心、回心轉意、心滿意愜、心懶意闌、心驚膽畏、貪心篤好、心務高遠、心堅石穿”等。新産生的詞義如“心腸”引申有“胸懷,肚量”義;“心下”引申有“心意;心思”義;“放心”引申有

“心情安定,没有憂慮和牽掛”義(1);“常心”引申有“恒心”義。從中還可考探一些詞語的源流演變。如“虚心下氣”,《語類》又作“虚心下意”“低心下意”,宋以後也作“降心下氣”(2)。又如“心甘意肯”,《語類》又作“心肯意肯”,後也作“心甘情願”(3)。再如“心不在焉”(4),《語類》又作“心不在此”“心不在軀殼裏”“心不在殼子裏”“心不在殼子裏面”。其中“心不在焉”語出《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焉”是代詞,相當於“之”“此”,《語類》中“心不在焉” 14例,“心不在此” 2例,“心不在軀殼裏”“心不在殼子裏”“心不在殼子裏面”各 1例(5),從中不僅可見《語類》文白雜糅的語料特徵和人們交際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同一概念的意義(6),而且可考漢語古今文白雅俗的演變,宋代承古用“焉”,也可用“此”,還可用當時的口語直白表達“焉”“此”所指代的“軀殼裏”“殼子裏”“殼子裏面”(7)。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 7版,這些複音詞大多沿用至今。如虚心、動心、無心、一心、本心、良心、有心、心性、實心、心地、處心積慮、真心、心裏、身心、心力、中心、心術、心胸、心思、心頭、心目、心事、寬心、心動、内心、心腹、腹心、心膽、心腸、心靈、傾心、上心、心肝、從心所欲、善心、忍心、公心、初心、細心、粗心、赤心、耐心、將心比心、人面獸心、盡心、用心、無所用心、心不在焉、專心、專心致志、潛心、勞心、苦心、心病、精心、心神、私心、誠心、心廣體胖、邪心、心意、回心轉意、同心、民心、孝心、心煩、心情、機心、愛心、心服、二心、寒心、痛心、心氣、驩 /懽心、軍心、忠心、壯心、傷心、安心、甘心、留心、心志、心窄、經心、小心、在心、心愛、攻心、空心、錦心繡口。又如“心平氣和、心平氣定、心氣和平、平心定氣、平心易氣、虚心平氣”五詞語義相近,《現代漢語詞典》收有“心平氣和”,釋爲“心裏平和,不急躁,不生氣”(8)。

(1)《漢語大詞典》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爲首證,偏晚。

(2)

《漢語大詞典》收“降心下氣”,釋爲“虚心下氣”,引清陳天華《警世鐘》爲例證;收“低心下意”釋爲“謂小心謹慎、專注不移”,引《朱子語類》爲例證。修訂版似可酌收“虚心下氣”與“降心下氣”互參,酌收“虚心下意”與“低心下意”互參。

(3)

《漢語大詞典》收“心甘情願”,釋爲“非常願意,没有絲毫勉强”,引靳以《過去的脚印·别人的故事》和艾蕪《百煉成鋼》爲例證。

(4)

《漢語大詞典》釋爲:“心思不在這裏。形容思想不集中。 ”

(5)

又如表達“思想集中,一心一意”的“心心念念”有 8例,又有“念念不忘”“念念不放”“念念不斷”“念念不舍”等用例。(6)徐時儀《習語俗諺的演變及詞語連續統探論》,第 140— 149頁。

(7)

朱熹講學還説“心不在”“心不在上面”。如: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11.177)。若心不在上面,書自是書,人

自是人,如何看得出(104.2623)。(8)《現代漢語詞典》第 7版,第 1455頁。

這些詞的詞義研究還有裨於漢語辭書的編纂和修訂。

如《漢語大詞典》收“心上”,釋爲“心裏,心中”義,“心上”與“心下”在表“心裏,心中”義上義同。王希傑認爲“心上”等於“心下”,“如果依然從方位詞的角度來看,那就是非常荒謬的”,“從哲學的高度來説,語言的世界中不存在没有規則的現象,只有我們現在還没有發現其規則的東西”。“心上”的“上”,“其實並不再指具體的方位,已經虚化了”。“虚化之後所表示的就是這個器官的本身”,“也許多少有一些兒强調意味,可能這是近代漢語向現代漢語運動過程中的所謂雙音節化的一個産物”(1)。考“心上”本爲詞組,約在宋代凝固成詞。如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詞:“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檢《語類》“心上”有 100例,諸例中“心上”的“上”似並未虚化。又考元代還産生“心上人”一詞,指心裏愛慕的異性;意中人(2)。如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你情知謝氏是我的心上人,我看你怎麽相見? ”施惠《月亭記》第三十七折:“放不落心上人,撇不下心上人。 ”諸例中

“心上人”的“上”似皆有方位義。檢明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七回:“金蓮道:‘只怕你一時想起甚心上人來是的。 西門慶道:‘没的胡説,有甚心上人、心下人! 金蓮道:‘李瓶兒是心上的,奶子是心下的,俺每是心外的人,入不上數。 ”例中金蓮所説“心上人”是不好拆分的詞,西門慶所説“心上人、心下人”似可拆分爲“心上的人、心下的人”,故下文金蓮進一步分爲“心上的”“心下的”“心外的”,其中“上”與“下”具有方位義。“心上”與“心中”義同。早於“心上人”,文獻中有“心中人”的記載。如東漢徐幹《雜詩》其五:“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唐韋應物《答崔都水》:“亭亭心中人,迢迢居秦關。 ”“心上”與“意中”義同。如《語類》“意中見得了了,及至筆下依舊不分明”(63.1526),“伊川以爲此説出文王意中事”(79.2037)。例中“意中”有“心裏,心中”義。文獻中還有“意中人”的記載。如宋程垓《四代好》:“春好尚恐闌珊,花好又怕,飄零難保。直饒酒好,未扺意中人好。 ”柳永《少年遊》其四:“世間尤物意中人,輕細好腰身。香幃睡起,髮粧酒釅,紅臉杏花春。”晏殊《踏莎行》詞:“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張協狀元》第三齣:“若要奴家好,遇得一個意中人,共作結髮,夫妻相與諧老。 ”元無名氏《駡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想俺這意中人,心上有,争奈眼前無。 ”“意中人”有“心意中的人”“中自己心意的人”義。文獻中又有“中意人”的記載。如清黄周星《補張靈崔瑩合傳》:“靈既年長,不娶。六如試叩之。靈笑曰:‘君豈有中意人足當吾耦者耶? 六如曰:

(1)王希傑《“心”和方位詞語 —説“心上、心下、心中、心裏、心頭、内心”等》,《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2

年第 1期,第 1—3頁。(2)《現代漢語詞典》第 7版心上人:“指心裏愛慕的異性;意中人。”(第 1456頁)

‘無之,但自古才子宜配佳人,吾聊以此探君耳。 ”上所舉例中“意中人”“中意人”皆有自己看中的“心上人”義,“中意人”似尚未凝固成詞,《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第 7版皆收釋“意中人”和“心上人”。考“心上人”又作“上心人”。如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二折:“非是區區懶就親,心中自有上心人。有緣若得重相見,須比靈丹勝幾分。 ”例中“上心人”與“心上人”義同。又考朱熹《答張元德書》:“人固有偏好一物者,然此一物未上心時,安得不謂之未發之中乎? ”例中“上心”有“放在心上”義。“心上人”“上心人”的“心上”“上心”似亦皆有“放在心上”義,今按“心上人”“上心人”似由“放在心上的人”凝固成詞。檢北京大學 CCL語料庫“意中人”古代漢語有 80例,現代漢語 303例;“心上人”古代漢語有 72例,現代漢語 331例。古代漢語中“意中人”略多於“心上人”,現代漢語中“心上人”略多於“意中人”。就詞義而言,“心上”較“意中”似更凸顯“用心放在心上”。《漢語大詞典》收“心上人”,釋爲“心裏的人,心愛的人”,收“意中人”,釋爲“心中所眷戀或屬意的人”和“專指心裏愛慕的異性”,就其古今兼收源流並重而言,似還可酌收“上心人”。

又如《漢語大詞典》收“心窄”,似可酌補“心狹”“狹心”;收“身心”,似可酌補“心身”。收“心下”,釋爲“心裏,心中”義,似可酌補“心意;心思”義。收“心量”,釋爲“胸懷,心胸”義,引例首證爲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收“在心”,釋爲“留心;操心”義,引例首證爲《七國春秋平話》;收“粗心”,釋爲“疏忽;不仔細”義,引例首證爲《紅樓夢》;收“細心”,釋爲“心思細密”義,引例首證爲明唐順之《胡貿棺記》;收“心細”,釋爲“細心”義,引例爲王汶石《新結識的夥伴》;收“心定”,釋爲“心安”義,引例爲茅盾《子夜》;收“心平”,釋爲“心情平靜”義,引例爲諶容《人到中年》;收“紅心”,釋爲“靶子的中央紅點”義,用現代口語自造例;收“開心見膽”,釋爲“謂以真心誠意相對待”義,引例爲沙汀《困獸記》;收

“將心比心”,釋爲“謂設身處地替别人着想,體貼别人”義,引例爲符加雷《救救孩子》;等等,所舉書證皆偏晚,似可據《語類》酌補。

再如《漢語大詞典》語詞兼收(1),收録“心驚膽戰”,釋爲“形容極度驚恐”,引例首證爲元關漢卿《魯齋郎》,似可據《語類》考探其源,酌收“心驚膽畏”;收録“心滿意足”“心滿願足”,釋爲“稱心如意,十分滿足”,引例首證爲宋吕祖謙《晉論》,收録“心滿意得”,釋爲“心中滿足,洋洋得意”,引例首證爲茅盾《子夜》,似可據《語類》考探其源,酌收“心滿意愜”;收録“心灰意懶”,釋爲“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引例首證爲元喬吉《玉交枝·閑適》曲,收録“心慵意懶”,釋爲“情思倦怠,精神萎靡”,引例首證爲《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似

(1)徐時儀《漢語詞典語詞兼收與語詞分合探論》,《閲江學刊》 2018年第 2期,第 15—22頁。

可據《語類》考探其源,酌收“心懶意闌”;收“專心致志”,似可酌補“專心致意”;收“無所用心”,似可酌補“心無所用”;收“虚心平意”,似可酌補“虚心下意”“虚心下氣”;收録“平心静氣”“平心定氣”“平心易氣”“心平氣定”“心平氣和”,似可酌收“心氣和平”“虚心平氣”;還可據《語類》酌補“心堅石穿、心懶意闌、心滿意愜、心通意會、心同意契、神交心契、舉心動念、静心息念、貪心篤好、心肯意肯、心甘意肯、小心畏謹、設心措意、苦心竭力、苦心極力、心驚膽畏、心通意會、耳順心通、耳順心得”等(1)。

結 語

《語類》是朱熹與門人講學問答的實録,體現了朱熹的思想演變脉絡和當時語言的使

用狀況。學者往往偏重從哲學、文學、歷史學、文化史、思想史等角度研讀該書,較少涉及其語言方面,尤其是其中一些詞語的考釋多付之闕如。而研究朱子學,如果不明詞義或錯解詞義,也就失去了基礎,且依據未作確詁的詞義所發再好的宏論也難以準確解讀朱熹思想的深層文化内涵。誠如入矢義高曾説: “《朱子語類》的文章,是讀了好久也不會減少難懂的部分。 ”“師生之間的問答,是經常在真摯的學問論和修養論上熱情地展開,同時也很真率地吐露出交談者彼此之間的感慨和情感。 ”(2)《語類》全書 140卷,200多萬字,分“理氣”“性理”“治道”等二十六門,共記載朱熹與其門人講學問答的語録 14295條(3),其中論及“心”的語録多達 7819例,約占一半篇幅。《語類》中“心”和以“心”爲構詞語素的複音詞與“理”“氣”“性”“情”“欲”等及以“理”“氣”“性”“情”“欲”爲語素的複音詞相互交織(4),凝合而成更大範圍的詞語類聚系統,從中不僅可見其古今傳承演變脉絡,而且有裨於讀通讀

懂《語類》,理解朱熹的理學思想,闡發弘揚朱子學中藴含的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文化内涵(5)。

(本文作者爲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1)《現代漢語詞典》收釋“心驚膽戰”“心滿意足”“心甘情願”“心灰意懶”“心灰意冷”“專心致志”“心平氣和”等,張能甫《現代漢語熟語歷史層次研究》(人民出版社, 2020年,第 138—194頁)論及五代宋金時期已見的現代漢語熟語“心滿意足”“費手脚”等,其中具有異形寫法的似尚可據《朱子語類》酌舉“心驚膽畏”“心滿意愜”“心肯意肯”“心甘意肯”“心懶意闌”“專心致意”“心平氣定”“心氣和平”等。温端政《語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年)未收釋“耳順心通、耳順心得、静心息念、舉心動念、苦心極力、設心措意、神交心契、貪心篤好、小心畏謹、心驚膽畏、心滿意愜、心懶意闌、心無所用、心通意會、心同意契、心肯意肯、心甘意肯、心通意會、心氣和平、虚心平意”等詞語。

(2)塩見邦彦編《〈朱子語類〉口語語彙索引》序,京都:中文出版社,1988年,第 4頁。(3)劉傑《〈朱子語類〉文獻語言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 42頁。(4)徐時儀《〈朱子語類〉“氣”詞義系統考探》,《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 25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21年,第 146—173頁。(5)徐時儀、吴亦琦《〈朱子語類〉理學核心詞語考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 6期,第 60—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