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进路

2023-03-17安巧珍张蓓蓓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安巧珍, 张蓓蓓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3“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基础、价值根基和文化底蕴。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从价值层面来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思想建构的系统性、文化自信的开放性、功能实现的互动性等特征,应从掌握思想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等三个维度去探寻深刻的价值意蕴,进一步筑牢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更好地凝聚起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掌握思想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应有之义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435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决定着文化的本质特征、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系着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民族的命脉和民心的凝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高校更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550。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必然要求通过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逻辑阐释、宣传引导甚至辩护与批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我国,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以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科学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全面部署,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也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11。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性质,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鲜明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彻底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5]当前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复杂多样、社会主流价值遭遇诸多挑战、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舆论生态发生整体重塑、各种敌对势力加紧渗透遏制,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要使先进的思想文化占据青年学生的头脑,用彻底的理论驱逐错误的思想,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和推进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不断巩固壮大校园主流思想舆论,凝聚起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的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和奋进力量。

(二)坚定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中国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凝聚作用。高校作为精神文化高地、文化强国要地,应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主动扛鼎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然使命,深度融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伟大进程。

一方面,把文化自信自强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对自身文化所焕发的强大生命力葆有坚定信念和自强态度。近代以来,“古—今”“中—西”问题,传统与现代如何联通、东方与西方如何对话,一直是探索文化自信自强根柢所在的重要命题。纵观古今、横贯中西,中国文化自信自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并在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高校应充分认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引领构建根植时代沃土的文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文化自信自强。

另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制度作为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本性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明确文化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助推文化制度建设走向成熟与定型,最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制度的辩证关系,根本上解答了制度保障的问题,在社会营造自觉尊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吹响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号角,并明确提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的规范、引导、激励、约束等作用,积极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有效约束和遏制校园中的一些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现象,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贡献高校力量。

(三)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二十大的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34。正所谓“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高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德,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以文化人”提供涵养滋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高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以文化人”的机构,高等教育过程从实质来看就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长效的培养机制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着力强化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造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为栋梁。同时,面对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新特点,抓好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尤为重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决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干扰和侵蚀,自觉做国家之德的追随者、社会之德的遵循者、公民之德的践行者,从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以文育德”提供可靠支撑。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8]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志存高远、厚德重行、修身养德,使“立德”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具体的内容要求。高校应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以文育德”的优势,用先进的、健康的、向上的校园文化浸润、感染和熏陶青年学生,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悟、情感认同与精神共鸣,更好构筑实现民族复兴的青年精神、青年价值、青年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观念融入、凝聚共识等本质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与感召力,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促进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同频共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基本层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价值追求,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引领,加强思想观念的培育、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日常生活的养成,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了价值追求。在中国,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贯彻落实,广大师生对平等法治、公平公正的诉求日益增长,参与学校治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更加强烈。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公平公正,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才能建设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才能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政治道德、 职业道德及个人的德性品格等核心道德价值。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培养和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倡导师生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并将渗透到每个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通过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道德情操、大学精神等文化因素,陶冶情操、浸润心灵、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道德意识和文明修养,进一步增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校园文明程度。

(二)观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文化育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应该主动担当作为,肩负责任使命,自觉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第一,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校生规模庞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更容易接受、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培育的重点人群。“深入推进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高举旗帜这一大事,关乎培养好接班人这一重任,是高校必须要承担好的重大任务。”[9]大学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引领者,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他们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可以引起以上带下的效应、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主题宣讲、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形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之中,使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高校师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三)凝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和有效载体。“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虽然属于文化范畴的不同层次和形态,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文化范畴内的重要元素,通过文化的纽带,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10]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在价值特质上的契合性。从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诉求和价值支撑相契合,有助于青年学生不断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最能充分展现和深刻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人民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在实践中表现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准则。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始终致力于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从宏观来看,能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微观来说,能够凝聚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为青年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在功能作用上的共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抽象化的、主导化的文化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凝练出的“最大公约数”,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观念体系中占据一元主导地位,在实践层面充分发挥抵制多元化社会思潮渗透并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象化、多样化的文化存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方向保持基本一致,通过开展极具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润物无声地影响青年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年学生的品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正是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50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要在实践中落地生根,需要重点做好引领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和谐的有机整体。

(一)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激发精神文化的独特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强大的导向、凝聚、辐射和激励功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第一,提升高校精神文化的独特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大学文化、校史教育、校训精神中挖掘、解读和弘扬高校校园文化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首先要深入挖掘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和把握大学文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加以诠释和传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逐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独特文化标记;其次要讲好学校故事,传播好校园声音。把校史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讲清楚学校在艰苦中创业、困境中前行、逆境中崛起、发展中奋进等不同历史阶段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广泛传播学校办学历史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增强师生的认同度、归属感和自豪感;再次要深入挖掘校训文化,大力弘扬校训精神。大学校训传递的时代精神、价值理念往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化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如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从国家、社会、个人不同角度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成为大学“育人之纲”“精神之气”。

第二,提升高校精神文化的先进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相互融合,使之成为汇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先进文化代表。首先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从四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增强和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红色资源,通过与周边部队、红色景点共建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将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当中;再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粹进校园等活动,促使学校的精神文化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印记和时代鲜明特征,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第三,提升高校精神文化的创新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以文化人”的思想内涵,完善“以文育人”的社会实践,真正实现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大学文化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但要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更要勇于自我更新,坚持守正创新、吐旧纳新,推动自身创造性丰富、创新性发展,实现大学精神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大学文化要始终反映师生价值追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加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来引领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既能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文明的校风,又能为学生心无旁骛、静心学习创造文明的学风,为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二)引领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分量更重、影响更大,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见效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增强高校制度文化的系统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制度方式持久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师生对高校制度文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贯彻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和完善,根据高等教育形势、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学校发展实际,依法科学制定并及时修订高校章程,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夯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同时,厘清校内各项重大重要制度的逻辑关系,对校内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系统设计、统筹推进,打好制度建设的“组合拳”,做到各项制度的科学耦合、前后呼应、衔接配套。

第二,增强高校制度文化的整体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立整体性思维方式,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使高校制度文化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把准方向、着眼大局、抓住根本,坚持从整体出发,全面考量、一体推进,讲求整体效果。同时,坚持辩证思维,从分析解决主要矛盾入手,认清主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防止歧轻歧重、得小失大。

第三,增强高校制度文化的协同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协同联动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协同机制,合力将外在的校园文化制度规范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思维自觉、行动自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融入到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在制定和执行校园制度规范时,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同时,要构建制度规范从制定到宣讲再到执行的链条式的协调、沟通、会商模式,形成多要素融合、多环节贯通、多领域协同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认识一致、步调一致,协同推进。

(三)引领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菜单化、原创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行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品牌化、菜单化、原创化的行为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更好地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第一,推动高校行为文化的品牌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运作,让富含价值观的校园行为文化更有内涵、更有品味,进一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层次。要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为目标,在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校园文体艺术活动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化运作机制,努力设计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去,通过社会观察、调查研究、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推动高校行为文化的菜单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贴广大师生的文化需求和工作学习生活,积极开展“订单式”“点单式”服务活动,实现广大师生对日常行为文化从形式认同走向实质认同。要结合学校情况和师生需求,开展“菜单式”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内容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多样、时间场地更加灵活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同时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得师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广大师生的参与度、获得感。比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敬业”等价值引领出发,组织广大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第三,推动高校行为文化的原创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契合时代潮流和当前热点,创设具有良好价值指引的校园行为文化,确保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潜力,结合学校发展历程、学科专业探索以及校园先进事迹,创造一批反映校园先进文化的高水平、原创性作品,激发师生共鸣,形成更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要鼓励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尽可能贴近师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扩大网络文化影响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四)引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化、智慧化、特色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545基于“人与环境相互改变”的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凝聚师生力量创建人文化、智慧化、特色化校园,努力让文化浸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反过来实现物质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熏陶、感染和塑造。

第一,创建人文化高校校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为价值主体与目标,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核。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使之能够承载大学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追求,体现时代特色、学校特征,成为影响、激励高校师生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表征。要办有情怀的大学,必须本着“以师生为本”的宗旨服务好师生,形成良好服务氛围,让师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不断丰富师生精神生活,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引领校园景观建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让校园文化景观成为对广大师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直观教材。

第二,创建智慧化高校校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信息化技术、数字化资源、智能化设施所塑造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和谐有序的高校网络信息生态系统。面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充分运用智慧、知识、技术,加强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发挥“泛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延伸“互联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构建智能高效、服务便捷的智慧校园。

第三,创建特色化高校校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大学独特的文化因素,建设能赋予教育意蕴、体现内涵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传承传统、融合现代、突出特色、形成风格,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自然景观、建筑物和人文景观等,要深刻挖掘校园内标志性建筑或景观的建筑理念,打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进一步展现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气息,凸显学校的内涵特质和办学特色,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