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容美土司首代诗人田九龄与汉族诗人的文学交流举隅

2023-03-17田小玲

民族大家庭 2023年1期
关键词:田氏云梦诗集

文/田小玲

湖广容美土司跨越元明清3 个王朝,历时425年,其治所位于被著名文学家孔尚任称之为“万山丛中,阻绝入境”的“古桃源”(今湖北省鹤峰县)。容美土司曾雄踞一方,得到雍正皇帝点赞:“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容美土司由田氏家族世袭其职。容美田氏原为“武世家”,自明代弘治年间一代中兴司主田世爵倡导“以诗书为义方”“以诗书严课诸男”伊始,遂蜕变为“文世家”,雅好文学艺术,致力于诗歌创作,绵延近200 年,连续6 代诞生了10位文人骚客(其中9 人出有诗集),且有其世家诗歌总集《田氏一家言》12 卷刊行于世,致使其以“集异书,产词人,与天下诸名家唱和”交游而享誉武陵地区与荆楚大地。作为容美田氏文学世家首代诗人,田世爵之子田九龄(字子寿)以诗集20 卷、诗作2600余首,开启容美田氏文学世家吟诗赋文、以诗名家的世家之风;与明代文坛盟主王世贞、吴国伦、袁宏道等文学精英,以及众多荆楚湖湘文学翘楚、文学同好的文化交往和文学交流频繁,赢得吴国伦、杨邦宪等6 位汉族诗人为其诗集撰写序文,遂开启容美田氏文学世家近200 年“与天下诸名家唱和”的文学交流之风。

一、田九龄与诗人孙斯亿的文学交流

诗人孙斯亿系田九龄的文学导师。孙斯亿,字兆孺,号云梦山人,岳州府华容县人氏,著有《云梦集》《园居集》《鸣铗集》《浮湘稿》《中州北游稿》等,《千顷堂书目》收录其《云梦诗》2 卷。孙斯亿生于文学世家。其祖父孙继芳乃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何景明的弟子,官至兵部员外郎,著有《石矶集》等;其父孙宜乃嘉靖年代著名诗人,享有“以文章名天下”之誉,著有《鱼人集》《遁言》《孙氏日抄》《宋元史论》等;其弟孙斯传,1573 年中举人,曾任山东城武县知县;其子孙羽侯,1589 年中进士,著有《遂初堂集》《华容县志》等;其孙孙谷,1607 年中进士,曾任辽东巡抚,著有《槃谱》《梨床》诸集等。

田九龄早年曾拜至孙斯亿门下求学,对孙斯亿执以弟子礼,称之为“兆孺师”“云梦师”。田九龄与孙斯亿唱酬赠答之残存诗作有《云梦师游自衡岳寄以诸稿奉酬一律》《云梦师寄游太和近作兼附弇州公诸刻》《使至喜读云梦师诗》《改岁感怀兆孺师却寄》《八日寄寿云梦师》《闻云梦师游华山恨莫能从》《王弇州公先生自郧镇游太和山云梦师行且往不能从》《赤城别墅歌为云梦师》《云梦师新开赤城别墅遥寄》《云梦师书来以嵩岳诗以怀之》《华容哭云梦师》《哭云梦师(三首)》等。

田九龄尚有致孙斯亿之弟孙斯传《赋得长啸轩送习孺赴公车》、致孙斯亿之子孙羽侯《登五峰怀鹏初兄》《喜鹏初丈高发》《答鹏初吉士赋得拜谒帝庐见寄承明庐见寄》《和鹏初元夕燕邸晤太仓王孝廉》等诗作。

孙斯亿、孙羽侯父子曾为田九龄《田子寿诗集》撰写序文。孙斯亿之序文称,田九龄之诗作“近体绝句,多唐遗音;歌行,实效‘四子’;乐府古诗,悉可造《文选》……其作有‘二南’旨归”。孙羽侯认为,田九龄的性情品格类似诗人屈原、嵇康与阮籍,终生挚爱文学艺术与道家养生之法,是一位情志高洁、性情旷达、越尘拔俗、悠游世外的风人韵士。

孙斯亿既是开启田九龄文学生涯的业师,又是田九龄迈入荆楚湖湘文学圈的引路人。田九龄与王世贞、吴国伦、杨邦宪、殷都、周绍稷等汉族诗人建立文学情缘,皆仰仗孙斯亿的引荐。

自田九龄开启与孙斯亿的交往交流伊始,容美田氏文学世家遂与孙氏文学世家结成世交。严首升《容美土司田玄世家·田武靖公父子合传》称,及至明清易代之际,孙斯亿之孙孙谷曾前往容美避乱,受到田玄、田甘霖父子的盛情接纳。

二、田九龄与诗人吴国伦的文学交流

田九龄登临诗坛之时,适值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等文学精英活跃文坛之际。由于这些文学精英的活动阵地多位于荆楚大地,因而田九龄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吴国伦和“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以及“后五子”之汪道昆、“末五子”之魏允中等皆有过文学交流。

吴国伦,字明卿,号川楼、惟楚山人、南岳山人,武昌府兴国州人,1550 年进士;明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后七子”;著有《藏甲岩稿》《甔甀洞稿(54 卷)》《甔甀洞稿·续稿(27 卷)》等。

吴国伦系“后七子”之晚期主将。田九龄对吴国伦执以师礼,称之为“川楼师”。田九龄与吴国伦的文学交流,现残存有诗作《奉谢吴公川楼惠序暨诗并〈藏甲岩稿〉》《读〈藏甲岩稿〉》《寄川楼吴公》《哭川楼师》4 首。其《奉谢吴公川楼惠序暨诗并〈藏甲岩稿〉》当系答谢吴国伦为其诗集题序所作。从其诗题来看,吴国伦不仅为田九龄诗集撰写了序文,还题了诗,并赠送了自己的诗集《藏甲岩稿》。

吴国伦为田九龄《田子寿诗集》所撰序文主旨有三。其一,解读“化外人士”田九龄之个性、志趣、天赋与创作动机等;其二,点评田九龄作为“化外人士”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的诗学诉求与艺术品格;其三,指出田九龄派遣使者携带诗稿,奔赴三千里向吴氏求序,得益于其恩师孙斯亿的引荐。

吴国伦认为,作为“化外之地”的“化外人士”,田九龄之所以能够“以诗驰名”,源于田氏作为楚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诗赋天资;源于田氏仰慕屈原、凭借诗赋艺术抒发其感慨激昂之情感;源于汉文化对容美的熏染如此之深;源于田九龄乐于交游名人达士。

三、田九龄与诗人殷都的文学交流

殷都,字无(开)美,号斗墟子,苏州府嘉定县人,1583 年进士,曾供职于湖广之夷陵州,著有《尔雅斋集》等。田九龄现存有与殷都唱和诗作《送殷使君入京》《宜都望夷陵怀殷公海岱》《雪中喜张武昌殷夷陵先后书至》。其中,《送殷使君入京》系饯行送别之作;《宜都望夷陵怀殷公海岱》为怀人之作,该诗由殷都超群的文采联想到其卓越的政绩,寄托了诗人对殷都由衷的赞誉与深切的怀念之情;《雪中喜张武昌殷夷陵先后书至》则以清丽素雅的诗句,书写殷氏诗札的到来给田氏离群索居的孤寂生活带来些许喜悦,抒发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殷殷之情。

殷都则有为田九龄《田子寿诗集》撰写的一篇序文。由其序文内容来看,殷都惊诧于田九龄身处“同业无徒”“藏书不备”的荒野环境,其诗赋却“匠心矢笔,具一一与古人合”,遂生发出对田九龄的文学才华与诗歌禀赋的钦佩之感。

殷都对田氏渴望结识文坛领袖王世贞,并拟“千里负笈”拜见王世贞、面对面进行文学交流的迫切愿望表示理解与肯定;认为若能与王世贞晤面,得到王世贞的指点,其“诗当愈益大进”。此外,殷都还向田九龄推荐了太史李本宁;认为李本宁之于田九龄,“不可不见,且住近,宜先之”。

四、田九龄与诗人杨邦宪的文学交流

杨邦宪系田九龄诗集之序文作者之一。杨邦宪,巴陵人氏,万历年间曾任顺德知府、柱下史。田九龄致杨邦宪的酬唱赠答之类的诗文现无存品,仅有杨邦宪为田九龄诗集所撰序文一则存世。

田九龄诗集

尽管缺乏具体的诗文佐证田九龄与杨邦宪之间的文学交流情形,但从杨邦宪《田子寿诗集·序》中对田氏家族之家学与家教渊源的描述来看,杨邦宪对田氏家族的熟悉与了解可谓细致至极,即所谓“容司密迩兰州,衣冠文物与荆澧不相上下;世氏鋾镕鼓铸,俱以文字为命脉,世不贵异物,仅仅古籍裒然。东楼西室,掺觚无问;寒暑夜分,犹火光。童儿幼学时,师氏即授以史鉴一部,渐长,愈益融通,口津津,不落世俗一语”。

杨邦宪缘何对田氏家族之家学与家教渊源如此熟悉,皆源于其不仅与田九龄有交情,还与田九龄的其他兄弟也有交集。杨邦宪在《田子寿诗集·序》中称,杨氏在尚未中举之前,与田九龄的兄弟有过交集,结有翰墨情缘,且雅翰(诗文)往来甚多。

杨邦宪还指出,田九龄作为土家族诗人之所以能够在武陵深山横空出世,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诗歌创作成就,完全得益于其早年所接受的良好的文学教育,即一是得益于“世氏陶镕鼓铸,倶以文字为命脉”的家学文化渊源;二是得益于幼时能够接受“以史鉴授童”的家庭文学教育。

杨邦宪在谈及田九龄的诗学追求取向时,认为其诗歌创作旨趣在于学古人、师古人,崇尚“当于古人中求之”,以“复古”“正体”为创作取向。杨邦宪还指出,田九龄的诗歌创作师法的是传统古典诗歌艺术,以《古诗十九首》为旨归;效法的是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诗风,即所谓“窥其造诣,以《十九首》为旨归,方且迤逦长虹,点缀黻藻,优而游之,始迨采石江头、白帝城边,为李为杜,以足骚坛雅意”。

五、田九龄与诗人周绍稷的文学交流

周绍稷是田九龄游历武当山时因“以诗会友”而结识的诗友,也是田九龄诗集序文撰写者之一。光绪版《永昌府志》曰:“周绍稷,字太暇,嘉靖壬午举乡,荐仕至王府纪善,博学能文,赋才独擅,王元美司寇雅重之,唱和为多。”田九龄诗作《呈太霞周太史先生·序》称,“公(周绍稷)滇南人,时宦襄邸”,意即周绍稷系滇南人氏,其时任宗藩襄阳王之纪善。纪善,乃明代亲王属官之称谓。

史料显示,周绍稷任襄阳王之纪善时,曾参修《郧阳志》。周绍稷《田子寿诗集·序》称,田九龄游玄岳时,手持孙斯亿书札,取道襄阳,拜见周绍稷,恳请周氏为其诗集撰序。

田九龄与周绍稷襄阳一会,遂结下深厚的文学情缘。田九龄现存有致周绍稷的诗作《秋日寄周太史汉上》《登襄阳城楼东吴子乔兼呈周太史》《呈太霞周太史先生》《留别外史周太霞》《别象贤汉上忽一周矣感而忆之》。周绍稷则存有为田九龄诗集所题写的序文一则。

周绍稷对地处蛮荒之地的容美能够诞生田九龄这样颇具文学天赋的诗人,惊奇不已。周绍稷认为,“生长徼服”之地的田九龄“能超然自拔如此”,拥有卓尔不群的诗赋之才,十分可贵;并以“珠香、象犀、玳瑁奇物”为喻,指出杰出诗人并不一定只产自于文化发达之中原,在远离中原主流文化圈的地方,同样可以产生出色的诗人;并认为田九龄的出现是容美土司广泛吸纳汉文化、学习汉语言文学所取得的重要收获之一。

容美土司平山爵府(行宫)遗址(位于湖北省鹤峰县屏山村)

容美土司平山爵府(行宫)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图

周绍稷还针对田九龄藏于深山、难名于世的处境表示同情与理解,认为田九龄非凡的诗艺不为人知只是暂时现象而已,还特别强调田九龄游历中原之后,其诗作之意境已变得更为深远、气度变得更加恢弘,必然会在不久的未来一鸣惊人,即所谓“若子寿者,岂不诚然哉?乃落落不售于世者,何也?昔李供奉称三百年一人,而竟为世所愤;杜工部风雅绝世,栖于西川幕下;司马太史下里理,杨子云堕阁;韩昌黎、苏子瞻忧忧于潮惠之间。岂不谓贵知我者希耶,抑别有说也?兆孺称子寿少游吴越,经天台,归沧海,大观远览,思放气豪,今又游玄岳而归,则所以廓盈视而旰骇瞩者,又当何如?吾知今而后,珠香、象犀、玳瑁之珍,虽欲自秘不可得已”。

明太史严首升《田氏一家言·序》称,容美“田氏集异书,产词人,与天下诸名家唱和……盖自子寿名家……积渐至绍初(田舜年),书益富,交益广,著作益多”。严氏之结论昭示,田九龄“与天下诸名家唱和”的文学交流在容美田氏文学世家的发展与壮大历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田九龄以游学拜师、出山访游、以诗会友、唱酬赠答等形式与各民族诗人进行文学交流,其交流对象涉及文坛翘楚、文学精英、文学同好以及将军司马、知府县令、禅师道长各色人等。

田九龄的文学交流意义,除了赢得吴国伦、孙斯亿等六位诗人为其诗集撰写序文,评点推介其诗作外,还对其家族具有三大开创性意义。其一,开启了容美田氏诗人“以诗名家”的吟诗作赋之风,在武陵深山催生了一个连续6 代诞生10 位文人骚客且延续近200 年的文学世家。其二,开启了容美田氏诗人“以诗会友”的交游唱和之风。田九龄现存诗作534首,其中与王世贞、吴国伦、孙斯亿等唱酬赠答之作204 首。田九龄“所交与唱和多当时名士”,交游的足迹与对象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文学交流圈。自此,田九龄开启的喜好结交文人名士、以诗会友、以诗结盟,与江汉贤达、海内贤豪唱酬赠答的交游唱和之风尚,在田氏宗室中得到传承与弘扬,并相沿成习,致使其末代诗人田舜年还与著名文学家孔尚任缔结了“水乳神交”般的文学与戏剧情缘。其三,开启了容美田氏诗人与荆楚主流文学圈的融合之旅。田九龄诗作体式包括古乐府、五七言古体、五七言律体、五七言绝句等传统诗体。孙斯亿称其“近体绝句,多唐遗音;歌行,实效‘四子;乐府古诗,悉可造《文选》”;杨邦宪称其诗“以《古诗十九首》为旨归”:殷都则称其诗赋“匠心矢笔,具一一与古人合”。这标志着作为容美田氏文学世家首代诗人田九龄的作品之艺术水准之高完全可以与中原古代优秀诗人的艺术创作媲美。

猜你喜欢

田氏云梦诗集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饰演昆剧《蝴蝶梦·说亲回话》中田氏一角的感悟
诗集精选
云梦古镇
云梦天堂
诗集精选
田氏紫荆
论古云梦的地理位置
《九云梦》中人物命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