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科研动画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03-17刘新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

刘新艳

[摘要]文章通过解读科研动画的概念、信息表达优势和特点以及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传播优势,分析其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调整方向,发现科研动画已经被国外顶级期刊广泛应用于论文补充内容形式的增强出版、视频摘要、重点论文推荐视频、封面故事、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可视化出版的各个方面,优化了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的形式,促进了论文的高效传播。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出版中应拓展科研动画可视化表达的广度与深度,策划好创新的脚本故事,充分发挥科研动画优化出版的作用,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版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从而实现科研动画促进科技期刊内容高效传播的价值。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研动画;新媒体出版;科学可视化;增强出版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新媒体时代,期刊用户不再满足于将研究成果通过传统媒介平面化进行传播,而是对期刊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期刊能否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形式、更多元的传播渠道以及更高的出版服务水平。在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中, 科技期刊的呈现形式基本以标准化的论文为载体,直到技术的发展对学术交流的物质载体—论文产生了巨大影响,论文才借助技术的发展呈现更多、更丰富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排版后的标准化文件展示,而以更符合网络浏览环境和移动阅读要求的丰富的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多元呈现,将科学内容可视化以适应用户的需求[1]。科技期刊的科学内容可视化表达是将视觉传播手段引入科技期刊的出版,将科技论文或者科学知识的数据和相关文字以图片、影像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表达。由于科技期刊涉及的科学内容信息非常深奥和抽象,这样的传播方式相比纯文本的模式更有优势,能够明显增强传播效果。尤其近年短视频的流行促使各种平台构建了传播效率更高的视频传播网络,科研短视频作为科学可视化呈现的一种新形式,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多种途径和多种风格形式。其中,数字科研动画则最为生动有趣。与传统的静态图像相比,科研动画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用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呈现更多的内容,从而引起受众兴趣,获得广泛关注,让人更直观、详细地了解研究内容,促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广泛传播,让科研工作者更高效地了解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进展,也让社会公众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工作的价值所在。科研动画作为科研短视频的一种表现风格,已经被国外顶级期刊广泛应用于论文补充内容形式的增强出版、视频摘要、重点论文推荐视频、封面故事、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可视化出版的各个方面。国外知名学术出版商不但鼓励作者将论文做成视频,而且积极开设专门网页指导作者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等多种不同传播工具进行视听分享,以增强论文渗透性、扩大影响范围,甚至Nature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动画定制服务。近年来,在关于探讨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或科学可视化的分析中,有研究陆续简要提及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科研动画这一富有创意的短视频制作形式的传播特点和优势[2-7],但并未有对科研动画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深度调查分析的内容。文章解读科研动画的概念、信息表达优势和特点、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传播优势,分析其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调整方向,多方面、全方位阐释科研动画,为国内科技期刊强化其应用程度、优化新媒体出版和促进科技期刊内容高效传播提供理论和实例支撑。

一、科研动画的定义

动画(Animation)一词,源自Animate,意思是把一些原先不具有生命的不活动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有生命的会动的影像[8]。动画作为传统艺术门类中独具特色的美学代表,曾以光学影戏的创作方式给大众带来文化体验和娱乐享受。但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和数字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动画也从影视动画进入数字动画时代,并借助生动形象、灵活自由、易识别等视觉表征优势实现从艺术走向多元功能的跨界拓展[9]。当前,大批的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出现,人们只要借助软件就可以制作充满想象力的动画作品。同时,新媒体传播语境的动画概念也已经从视觉原理和艺术形态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表现手段和传达应用方式。动画借助以虚拟动态图像为主体的独特视听符号系统,采用叙事艺术表现形式,为在信息接受上渴求有趣、直观、友好的受众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表述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所表达内容传播的有效度和到达率[9]。基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若将动画应用于科学,通过建模、渲染等数字化手段,利用Flash、Photoshop、C4D、3Dmax、Maya等动画软件工具将科学研究中不能够被观测的过程、成果、复杂的科学原理制作成动画短视频,那么科研成果就可以通过细腻的画面进行展示,形成科研动画。科研动画一般具有较短的时长、独立的叙事结构、独特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化的特点,可以将研究内容化繁为简,再辅以文字和旁白说明,让受众产生直观、明确、清晰的认知,在短时间内了解、学习到深奥的科学内容。

二、科研动画的信息表达优势和特点

与真人宣讲演示视频、Vlog、PPT幻灯片、纪录片等其他类型短视频相比,科研动画具有灵活性高、生动逼真、趣味性强的特点[10]。第一, 三维动画软件制作科研动画具有高度灵活性,不受时间、空间和播放设备的限制。与实景拍摄的视频相比,科研动画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更改软件参数进行随时修改。受众则可通过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复制、下载,实现内容的传播、再利用,扩大信息获取与传播的途径,适应网络移动阅读。另外,科研动画的风格也非常灵活,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第二,与文字相比,科研动画的表达更简洁,可以更生动逼真地表现科技期刊论文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精准传播科学知识。与实景真人拍摄视频相比,三维的科研动画可模拟非常复杂的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场景空间变化,在小规格时段内模拟出实际发生的研究过程,并突破物理屏障深入对象内部结构进行“拍摄”,也可轻松模拟在显微镜条件下难以拍摄的对象外形和运动,呈现更逼真的视觉效果,且不受人员情况、环境条件和摄影器材优劣的影响。第三,对受众来说,科研动画的卡通形象亲切、友善,且其科学内容的表达故事性强、趣味性佳。有研究表明,不同风格视頻的流行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Vlog、动画和混合类短视频比纪录类短视频更受欢迎,且动画类短视频流行度高于Vlog类短视频[7]。

三、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应用科研动画的传播优势

(一)有利于科技期刊科学普及专业的科学知识,扩大期刊受众群

作为传统的纸媒,科技期刊普及传播科学知识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从供给侧向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素材,更加高效地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实现科学科普,是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又如,Nature一直坚持学术与科普两栖的发展模式,在其设立的18个栏目中,Letters、Articles和Brief Communications 3个栏目刊载原创论文,其余栏目则涉及新闻、简评、读者回音、观点、讨论和争鸣、书评、回顾、美术与科学等,甚至在1999年其还设立了Futures栏目,刊登科幻小说。这些非专业的特色栏目通过各种表达形式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这也是使科技期刊受众群体从固定某种学科的专业人员扩展到普通大众的有效路径。进入数字新媒体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其中有些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号、B站、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上的出版内容与纸质印刷版内容存在很大区别,这既是科技期刊纸质印刷版内容的扩充和延伸,也是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的全新内容。这些科普图文和视频不仅丰富了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和形式,也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受众群体,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同时,动画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具有通俗易懂、对受众文化层次要求不高的特点。科研动画可使本来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变得更有趣、更具象、更友善,容易让受众产生共情,适用于对非专业的受众群体宣讲和普及科学知识,能促进科技期刊的科普内容广泛传播,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例如,Nature Portfolio就通过科研动画向公众普及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其如何传播等,该内容在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量达到1.9万。又如,Science科学杂志通过B站进行科学普及,其粉丝量达到24.1万人,在其发布的短视频中,除了3个物联纪录片,其他39个都是科普视频。其中科研动画类视频5个、应用动画的混合类视频14个,即其应用动画的短视频占比50%。其在B站观看次数最多的短视频是《Science 2020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达到12.7万次,采用科研动画形式介绍4项入围研究。此外,其在B站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科普短视频观看次数分别为9万次和5.6万次,均是科研动画。再如,Nature Portfolio在B站的粉丝数为33.7万人,在其发表的138个短视频中,55个是科普视频,其中科研动画16个,《揭秘癌症免疫学|狩猎隐藏的肿瘤》的观看次数高达2.5万次(以上数据均截至2022年5月18日)。

(二)有利于科技期刊扩大宣传影响力,培养潜在读者和作者群

当前,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新媒体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和互动推广活动,也可以面向受众开展论文写作、专业继续教育项目等活动,以扩大期刊影响力。有研究指出,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活动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吸引那些可能不会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刊登广告的客户,从而丰富科技期刊的收入来源,科技期刊也可以向大众媒体提供科学新闻,提高科技期刊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与受众或潜在读者见面的机会,增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11]。在这些宣传活动和项目中,科研动画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Nature Portfolio于2021年1月7日发表《欢迎来到Nature的世界》,采用动画形式对Nature系列期刊进行宣传,从医学到机械工程,将不同学科动漫化、符号化,并交叉剪辑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的工作画面,配上轻松明快的音乐和多位专家的画外音,串联起150多年来Nature一直坚持报道的前沿研究和科学新闻,获得广泛关注与大量转发。该动画观看次数达2.4万次,拉近了专业科技期刊与受众的距离。Nature也发布视频介绍,为受众提供科研动画的定制服务,并展示“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工作内容的动画定制。Nature还以动画形式向受众讲解和说明其开放获取(OA)政策。Nature的这些做法既让受众更加了解和关注Nature,也为其培养了潜在的读者和作者群,达到了宣传科技期刊、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效果。

四、科研动画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应用

科研动画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成果展示,宣传、报告、申请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授课教学、科普宣教以及出版物的新媒体出版等。根据论文内容制作成的科研动画既可以展示科研的常规流程操作,也可以對不便于展示的学科实验辅以演示视频,帮助论文内容达成传播观点和成果的效用。同时,制作精良、准确的科研动画不仅能为作者的研究成果增光添彩,也可以帮助受众更加直观、快速地理解论文内容,尤其是非专业的受众。另外,科研动画兼具趣味性和亲和力,对年轻受众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今,科研动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顶级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的方方面面,且成效显著。科技期刊也借此丰富了各类信息表达的方式,拓展了内容出版形式,提高了知识服务水平,扩大了受众群体,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文章以业内公认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为例,分析科研动画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中的应用情况,为国内科技期刊提供可借鉴应用的实例。

(一)科研动画应用于论文补充内容形式的增强出版,增强期刊的科学可视化

在新媒体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出版正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与升级,单一的纸质出版形式和简单搬运的科技期刊内容网络平台出版形式已经与当下受众多样化、碎片化的移动阅读需求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知识服务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论文的增强出版应运而生。“论文+补充内容”形式的增强出版广泛应用于含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内的国内外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在补充内容中,既有fullsize图片、扩展图表,又有各种风格的补充说明内容的视频。现有研究证明,学术视频有助于增进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理解[12]。视频中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研动画更是实现论文增强出版的有力举措。例如,Science于2021年4月1日在其官方网站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课题组的研究长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on core promoters(《结构研究揭示转录前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动态组装机制》),该文章的补充材料不仅有大量的图片,还有31个MP4格式的科研动画短视频。截至2022年4月28日,该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用次数分别为2956次、11次。又如,Cell于2022年3月15日在其官方网站在线发表了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Matthew Thomas Doyle的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s reveal multiple stages of acterial outer membrane protein folding(《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细菌外膜蛋白折叠的多个阶段》),该文章同样在Extra部分提供了两个科研动画视频。这些科研动画清晰、直观地在分子水平上展示了论文中高度动态的科学过程,极大增强了这些重要突破性研究的可视化,促进了论文的学术交流和广泛传播。

借鉴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的做法,国内科技期刊也陆续将科研动画应用于论文增强出版的实践。例如,《煤炭科学技术》将其2017年第3期发表的《ZMK5530TZJ100 型车载钻机的研制》制作成基于H5的论文增强出版,并在“煤炭科学技术”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与纸质期刊刊发论文相比,该论文的增强出版在文字内容上做了大幅精简,并提供了5段动画视频,直观展现了论文的核心技术和创新点,增强了论文的视觉效果,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6]。又如,《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要求作者在投稿的同时提供与研究论文内容相关的主要数据结果、程序代码、音频、实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文件。其与专业技术公司联合制作,将作者提供的音频、实验视频和科研动画、三维建模、动态虚拟仿真视频等放在官方网站的动画视频专区,让原本主要以文字图片表达的静态科研论文内容“动”起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13]。近年来,有些科技期刊除了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论文相关动画视频,还探索了更多的新做法。通过软件,科技期刊将在官方网站中的论文增强出版地址转换为二维码,并添加在论文题目旁边,让读者在阅读论文时直接扫码就可以观看论文的增强出版视频[14]。这种二维码链接方式打破了纸质期刊与数字媒体之间的界限,增强了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协同传播效果。

(二)科研动画应用于视频摘要,提升期刊论文的能见度

视频摘要作为论文增强出版的另一种形式,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等媒介,及时生动地向读者展示论文的核心内容,为科研论文提供了简短的视频演示,让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发现提供更为个人化的说明,以更广泛的角度讲述研究成果。实际上,这也是可以代替文字摘要的多模式学术表达形式。视频摘要由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JoVE)于2007年最早推出,目前已在Wiley、Cell、BMJ等多個国际出版集团出版的系列专业科技期刊中广泛应用,成为摘要多模式化以及科技期刊视听化重要的发展趋势[15]。有研究做过一项针对6个出版社20种期刊的调查,发现近五年来应用视频摘要的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均呈现上升趋势[1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视频摘要的点击次数高于文字摘要,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另外,在搜索引擎中,视频摘要的能见度和排名也明显高于文字摘要。因此,当受众搜索相关主题时,受众先搜索到视频摘要的可能性更大,并被引流到论文页面,从而提高论文的浏览量和下载量。Family Process的技术与新媒体副编辑 Victoria Dickerso曾指出,采用视频摘要的研究论文平均每月的下载量达115次,远高于纯文本论文的63次。目前,广泛应用视频摘要并获得最高点击量的期刊是Cell。CellPress细胞科学一直鼓励作者提供风格各异的视频摘要,主要有动画、专家讲授、有声幻灯片视频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动画由于不受时空等现实条件的限制,且具有独特、新颖的创意形式而更加受到用户和大众喜爱[5]。例如,Cell 2009年起尝试制作视频摘要,让受众可以经常看到科研动画的形式。笔者在Cell官方网站首页搜索video abstract,最终获得945篇论文,但其中多数论文只有图形摘要和Extra部分的视频论文增强出版,并没有视频摘要。而实际上,Cell从2014年起就在论文中设置了paperclick项,或是视频摘要,或是音频摘要,并从2015年起正式推出video abstract。笔者分析Cell最近两年的37篇论文视频摘要的风格形式发现,科研动画有13篇、其他类型视频有24篇,且在Scopus的平均引用次数分别为82次、79次(截至2022年5月16日)。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凸显视频摘要对论文引用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被引用次数超过500次的6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的视频摘要是科研动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快速增长,现阶段科研动画类的视频摘要作为论文的颜值,有利于论文内容脱颖而出,吸引受众关注,进而引发受众深阅读,为论文聚集高流量。

(三)科研动画应用于重点论文推荐视频,精准为期刊高效引流

在新媒体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应主动满足受众的移动阅读需求和适应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并引导受众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当前,影响力和流行度较高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有微博、微信、抖音、B站、今日头条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预告,以推荐论文,精准为期刊内容引流,提高期刊阅读量并引发受众深阅读,增强期刊传播效果。笔者调查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在B站通过各自账号发布的各类短视频,记录并分析各类短视频的功能、风格、观看次数、点赞数等信息,以探究科研动画类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笔者选取三大刊的B站账号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如下。第一,B站是年轻Z世代高度聚集的综合性视频社区,2020年B站35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86%。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B站月均活跃用户规模达2.72亿,且多数用户接受过高等教育。第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B站从一个动画、漫画、游戏内容创作与分享的视频网站发展为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被称为“Z世代的新式社交型学习平台”,引领流行文化的风潮。B站的发展历史、传播优势和用户特征决定了其是科研动画等科学短视频最适宜的传播渠道。

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在B站的社交账号分别为Nature Portfolio、Science科学杂志、CellPress细胞科学,各自发布的短视频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Nature Portfolio和CellPress细胞科学会发布一些短视频,推荐期刊发表的创新研究,并进行科学普及和期刊活动宣传,而Science科学杂志仅是发布科普视频。Nature Portfolio在B站发布的视频中有10个科研动画视频进行论文推荐,且一般视频下面的附加说明会有原文的官方网站链接,观看次数最高达24.2万次(截至2022年5月17日)。2020年10月29日,其发布了科研动画《血腥中诞生的救命药:华法林的故事》,向受众讲述了最早的抗凝血药物华法林是如何从使牛致病、杀鼠毒药变成救命药的故事。该科研动画富有悬疑色彩的画面,配有声情并茂的旁白,非常具有故事感,获得了24.2万人次的观看量和1.8万的点赞数、200多条弹幕,引发了丁香园等医疗学术交流平台的关注和相关科研人员的讨论,成功地形成了学术传播热点,为视频下关于抗凝药物历史的论文链接高效引流。CellPress细胞科学发布了9个科研动画推荐论文视频、3个包括动画的混合类视频,平均观看次数分别为517次、649次,其中动画的混合类视频《开灯睡觉,能睡好吗?》获得最高观看次数1516次,另一个纯科研动画视频《心脏巨噬细胞:今天又是干饭的一天!》的观看次数有1302次(截至2022年5月17日)。笔者经过分析,发现CellPress细胞科学发布的科研动画和动画的混合类视频的观看次数要高于其发布的纪录片等其他类视频的观看次数(228次)。

(四)科研动画应用于封面故事,提高期刊的传播力

封面是人们最先看到和接触的期刊内容,如果说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颜值,那么封面则是一本期刊的颜值,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因此,科技期刊放在封面的报道或内容基本都是该期刊当期的主打,即封面故事(cover story),以夺人眼球。有报道指出,封面是科学创新成果展示的重要视觉媒介,是决定科技期刊发行量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能形成封面故事的首因效应,从而帮助受众定位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并影响受众的认知选择。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的封面故事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皆高于其他论文不仅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通过二次传播扩大论文影响力[17]。因此,好的封面故事论文不仅可以提高科技期刊的颜值,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王国燕等人在比较分析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科学可视化的普及程度时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期刊的视觉传播价值,这样的期刊也才能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18]。应用科研动画这种生动有趣的科学可视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和讲述科技期刊的封面故事,无疑是将期刊传播效率最大化的利器。例如,Cell早在2011年就将封面故事制作成动态封面,并将二维码印置在期刊印刷版的封面上,使受众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观看疟原虫感染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等过程的动画版[19]。又如,2019年11月,Nature为了纪念诞生150周年发行了特刊,该特刊封面也是一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众多论文之间的关系网络图。一方面,Nature发表了此次特刊封面故事论文;另一方面,Nature Portfolio則推出了相关动画视频。此外,在特刊印刷版上,受众通过扫描期刊左下角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极大地增强了期刊和受众的交互性。

在国内科技期刊中,也有部分科技期刊利用科研动画对封面进行动态可视化。例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分别于2021年12月出版的上月刊《中国激光》和2021年11月出版的下月刊《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推出动态封面。前者以动态效果生动地展示了锥形光纤传感器结合敏感材料在不同领域的传感应用。后者则采用中国传统动漫形象孙悟空,以动画形式展示了受激光辐射损耗显微镜和单分子定位显微镜的三维超分辨显微成像原理,其中孙悟空表示的激光经过光学系统物镜的变换后,以稀疏的形式激发不同深度下的细胞结构产生了几只“荧光小猴子”。该动画在电视剧《西游记》片头音乐的伴奏下动感十足、形象活泼可爱,洋溢浓浓的中国风。又如,四川大学和Wiley出版集团于2020年12月联合创办了开放获取全英文期刊SusMat(Sustainable Materials,《可持续发展材料》),该期刊至今出版的8期均为动态封面。这些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动态封面使受众对封面故事论文和整本期刊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为受众提供了认识和了解科学事物的新鲜视野,还提高了期刊的品质,激发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对论文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传播和推广作用。

(五)科研动画应用于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可视化出版,打开期刊传播的新维度

近年来,AR、VR和MR技术发展迅速,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5G移动网络技术的支撑使越来越多的传统纸质媒体与AR、VR、MR等新技术融合,革新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包括Nature在内的全球各大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已纷纷将AR技术应用于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并通过视频、游戏、动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现论文内容,改善了受众的阅读体验,使受众获得了沉浸式的在场感,打开了科技期刊传播科学信息新的维度[20]。科技期刊应用科研动画展现内容、运用VR或AR技术模拟场景,使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异次元的科学境界,增强了受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并提高了优质论文的显示度,从而更有效地传播先进知识和技术。例如,Nature在201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也展示了该技术成果,使受众在VR中浏览阅读论文,给予受众更立体的阅读体验[1]。目前,国内也已有科技期刊将VR、AR技术应用于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例如,《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18年6月出版的第3期《数字影视技术》专栏中实现了科技期刊内容的AR展示。又如,为了使受众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基于分组鲁棒主成分分析的老电影修复》借助“纸上AR”平台,通过视频播放,完美展现了老电影的最佳修复效果[21]。《无人水面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也通过AR对无人艇进行模型展示,使受众利用微信打开AR小程序,就可以获得对无人艇三维动画模型进行互动的操控体验。再如,《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利用AR、VR技术开设了新技术探索专栏,使受众通过移动终端App进入AR识别界面,再将移动终端摄像头对准期刊的纸质导读本或数字出版内容的图片,即可快速识别并在手机屏幕上观看到清晰立体的人体部位三维立体图像,甚至可以手动操作变换观看图像的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虚拟信息融入真实世界,使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感知到虚拟的实体信息,感受更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静态信息传递向交互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为期刊医学继续教育开拓了新模式。此外,《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还为受众搭建虚拟医疗场景,受众在购置相应的VR设备和获取特定程序后,通过佩戴VR眼镜进入虚拟医疗场景,借助手柄操作虚拟器械[21-22]。由上述例子不难看出,AR、VR、MR期刊将成为传统纸质媒体转型的新形式,其应用包含三维动画建模的新技术将传统期刊的静态信息表达转变为动态信息呈现,使纸质媒体突破了版面的有限性,将内容延伸到更广阔的数字空间,从而再造了媒体形态、延伸了传播空间,创新优化了受众的体验感,实现了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五、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动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包括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等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出版,从官方网站到社交媒体各类出版平台,从摘要到图片融入整篇论文的结构组成,从论文出版到期刊封面贯彻整个期刊的出版流程,其革新了期刊出版的理念、技术与模式,推动了更多科学成果的传播和宣传。但与国外科技期刊相比,国内科技期刊应用科研动画的可视化表达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应用广度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期刊人需要正视差距,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的出版形式,拓展包括科研动画在内的各种风格短视频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提高科研动画的可视化表达应用比例和水平。

总体来说,虽然科研动画优化了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出版,促进了科技期刊的精彩呈现和高效传播,但是在分析Nature Protfolio发表在B站的科普短视频时,笔者发现观看次数排名在前三位的视频均是纪录片类视频,如《3D打印机升级啦!快来看这个—扭一扭送烧瓶的小机器人》《猫头鹰怎么穿越泡泡阵?科学家研究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实验》《戴上3D眼镜,螳螂看到了什么?》分别获得了18.1万次、13万次和11万次的观看次数(截至2022年5月18日)。纪录片类科普短视频的平均观看次数仍高于含有动画的短视频,这说明相比表现手法,创新的内容才是吸引受众最终决定的因素,内容为王仍是科技期刊出版的真谛。前述Nature Protfolio发布的科研动画《血腥中诞生的救命药:华法林的故事》,画面设计简单、朴实,在短时间内形成学术传播热点,也是由于其充满悬疑色彩的叙事性故事情节吸引受众。笔者还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的科研动画都注重绚丽多彩的设计、高科技感的画面造型、丰富的镜头语言、立体的声音配置和风格化的剪辑制作,但是这并不一定能为科技期刊带来高流量。因此,对科技期刊来说,虽然表现形式和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科研动画的优化出版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策划好创新的脚本故事才是关键,才能够保证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的高观看量,甚至形成学术热点,引发学术传播的轰动效应。

六、结语

随着5G技术的发展成熟、传播手段的日益多元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与多媒体相融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期刊出版已经逐步向以多元的传播模式、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渠道的同步出版以及高效的传播效应为特点的全媒体出版转型。科技期刊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渠道,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服务形式和线上互动空间。同时,科技期刊全新的出版和传播模式也对其科学可视化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动画作为科学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呈现手法,对提高科技期刊的吸引力和发挥图文、纪录片、专家讲述等其他表现形式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科技期刊可视化和高互动的传播渠道还使科技期刊应用科研动画来优化编辑出版的实例越来越多,能以科研动画等声情并茂的短视频形式更为直观地表达复杂的学术观点,或者使学术观点与AR、VR、MR等新技术相融合,为受众打开参与科学知识传播新的维度。这增强受众与期刊的互动,从而增强信息显示效果,丰富科技期刊可视化表达作用,进而打通固有壁垒,降低科学专业知识接受的门槛,让普通受众以新奇、有趣的形式参与和感受科学,最终拉近科技期刊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在创建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需要借鉴国外顶级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版内容和丰富表现形式,拓展科研动画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科研动画促进期刊内容高效传播的价值,多渠道地增强论文的渗透性,扩大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荣,范真真,佟建国,等.学术与表达:技术驱动下的科技论文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2021(12):1401-1407.

[2]魏建晶,李亞敏,崔红,等.科技期刊PowerPoint软件短视频制作方法及实践[J].学报编辑论丛,2021(00):380-384.

[3]李仲先.科技期刊论文增强视频的自我实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0):1006-1011.

[4]周华清,李来斌,郑骋.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运营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1):76-83.

[5]王国燕,金心怡.国际学术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446-452.

[6]张扬.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0):936-940.

[7]樊玉静,汤书昆,郑斌.科学短视频流行度的影响要素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抖音账号为例[J].科普研究,2020(04):55-62,107-108.

[8]贾否.动画概论[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9]王珏.动画在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表征作用研究[C]//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425-435.

[10]焦琨.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与特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5(23):101-102,105.

[11]游苏宁.令人脑洞大开的《2015世界杂志媒体创新报告》[J].编辑学报,2016(02):199-201.

[12]CANET F.Changing times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The cas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video and the online video journal[J].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2019(04):45-61.

[13]顾亚林,赵龙祥.视频化、移动化、立体化: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路径[J].传媒观察,2022(02):87-94.

[14]谭潇,高超,邹晨双,等.二维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实例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1):48-54.

[15]鲁翠涛,赵应征.国际科技期刊视频摘要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编辑学报,2018(01):25-28.

[16]SPICER S.Exploring Video Abstracts in Science Journals:An Overview and Case Study[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2014(02):eP1110.

[17]王国燕,程曦,姚雨婷.Nature、Science、Cell封面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9):1181-1185.

[18]王国燕,程曦,潘云.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科学可视化的比较分析[J].中国编辑,2014(04):41-46.

[19]张文静,王东丽.论文+视频:会成为学术发表新标配吗?[N].中国科学报,2021-04-08.

[20]赵宇.《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R出版实践[J].编辑学报,2019(01):74-77.

[21]陈研,何炳蔚,刘宇清,等.献礼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65周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科技期刊创新及医学同质化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办刊初探[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8(01):1-6.

[22]赵鑫,王润琦,林茜.5G时代基于用户需求的科普期刊场景体验模式及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7):875-883.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科技期刊学术会议组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