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共46分)
2023-03-1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6分)
站 哨
侯发山
①1944年10月2日晚上,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从黑石关回到涉村。安排部队住下后,司令员皮定均召集支队领导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方案。等一切安顿停当,已经是凌晨两点。皮司令又像往日一样,一个人外出查哨。黑石关首战大捷,他太兴奋了,虽然有些疲惫,却没有一点睡意。
②就在几个小时前,独立支队出其不意,消灭了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百多人,击毁小汽船十三艘,解救了两千多名民工。皮司令明白,这次胜利与当地老百姓的配合是分不开的。想到当地老百姓,他回忆起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
③由于部队刚来,粮食补给还不到位,皮司令只好将战士们分散到老乡家吃饭,同时规定,一定要付钱,不能白吃。当时,皮司令被几个村干部争来抢去,争执不下。村农会主任曹忠就以谈工作为名,将皮司令硬拉到自己家里。
④皮司令走进曹忠家的大土窑内,跟曹忠的母亲曹大娘打过招呼后,便坐在煤油灯下看起书来。一听说是八路军的司令员,曹大娘高兴坏了,悄悄杀了一只大公鸡,又将瓮内仅有的一点白面拿出来,烙了两张葱花油馍。等到端上桌,皮司令望着热气腾腾的鸡肉和葱花油馍,心里犯了嘀咕:眼下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豫西又荒旱多年,哪来这样的饭菜?想到这里,便推说到茅厕去一趟,回来后拐进了厨房,他掀开灶台旁边的大锅,趁着窗外皎洁的月光,看到里面全是榆钱菜窝窝。他一手抓了一个,边吃边走进窑内,大声说道:“曹忠,你可不孝顺,怎么让大娘吃窝窝头啊?”曹忠母子一看皮司令“搜”出了窝窝头,赶忙上前去夺,皮司令一边躲避,一边笑嘻嘻地说:“大娘,我最爱吃榆钱窝窝头了。如果您今天不让我吃,以后再不来您家了,并且我逢人就说,曹大娘抠门,放着好东西藏起来不让我吃。来,大娘,您吃肉和油馍!”曹大娘叹了一口气,一边揉着眼角一边说:“听说村里还有两个战士生病,我把鸡肉和油馍给他们送去。”
⑤有这样的人民做靠山,收拾敌人还不是小菜一碟?!皮司令感慨不已。正值深秋时分,天气有些寒冷。到处黑乎乎的,“唧唧”“啾啾”,各种昆虫的鸣叫此起彼伏,加剧了夜的宁静。皮司令明白,越是这样的时刻,越得加强警戒,不能掉以轻心。黑石关首战大捷,周边的日伪军肯定不会甘心,随时都有可能报复。
⑥皮司令走到了东街口,奇怪的是,没有像往常那样听到喝问口令的声音,疑窦顿生,心也顿时提了起来。他掏出手枪,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走到哨位上查看,只见一个小战士,坐在墙角处怀抱着枪!霎时间,皮司令出了一身冷汗:难道小战士被暗杀了?皮司令四下看看,并无异常。此时,月亮从云层中露出了脸,再看那个小战士,不过十六七岁,满脸稚气,嘴角上挂着甜甜的微笑,似乎不知在梦中遇到了什么喜事,他发着均匀的呼吸,偶尔扯一下呼噜。原来小战士睡着了。皮司令心里松了一口气,旋即心又疼起来:战士们刚打了一仗,连夜跑了十多里回来,能不累?月光下,皮司令看到小战士的衣服挂了许多口子,隐约可见斑斑血迹,脚上的布鞋已经咧开了嘴,用绳子捆着。皮司令两眼潮湿,轻轻叹了口气,脱下自己的外套,轻轻盖在小战士的双腿上。然后,他不声不响地站到哨位上。
⑦天气凉,皮司令穿得单薄,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小战士一个激灵惊醒了,呼地站起来。只见身边站着一个人,忙端起枪问道:“谁?口令!”
⑧皮司令转过身,轻轻地说:“小鬼,你醒了?”
⑨小战士听到司令员的声音,心里一惊,忙打了个立正,结结巴巴地说:“司令员……”在哨位上睡觉,按照部队纪律是要给处分的啊。一时间,这个小战士心里忐忑不安起来。
⑩皮司令似乎知道小戰士的心思,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亲切地说:“小鬼,你太累了,我替你站了会儿哨。”
11“司令员,您处分我吧。”
12“你们白天行军,晚上打仗……是我考虑不周。”皮司令说到了这里,转换了一下口气,继续说道,“以后可不能这样,出了问题我们会吃大亏的。”
13这时候,换岗的来了,皮司令对那个小战士说:“小鬼,回去好好休息,明天还有任务呢。”
14小战士捧着皮司令的外套:“司令员,您把衣服穿上吧。”
15皮司令接过外套,转身披在那个换岗的战士身上。
(选自2023年第11期《阅读季》,有删改)
1.【读懂·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围绕“皮司令”主要写了哪些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细·语言品析】品析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曹忠母子一看皮司令“搜”出了窝窝头,赶忙上前去夺。(把“搜”换成“找”可不可以?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这样的人民做靠山,收拾敌人还不是小菜一碟?!(句尾为什么连用两个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透·把握人物形象】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主人公皮司令的人物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透·替换标题】读完文章后,有同学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改成“皮司令”,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想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透·拓展表达】语文老师想将这篇文章作为课本的补充材料,你觉得放在教材中的哪个单元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吃 瓜
梁 衡
①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一个网络流行语,把看热闹名为“吃瓜”,那些看热闹的人就叫“吃瓜群众”。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吃真瓜的味道。
②我八岁以前是在农村度过的,只留下了吃西瓜的记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西瓜不但是调剂生活的奢侈品,亦是一个乡村孩子记忆中的特殊风景。
③儿时,有一种很好的奖励是跟着大人去看瓜。看瓜,乐趣却在瓜外。后半夜躺在瓜棚里,凉风习习,天边银月如钩,田野里虫鸣唧唧。如有幸看到远处夜行的动物,多半是狐狸,那两盏灯一样的眼睛直瞪着瓜棚,只这一点就足够你回去对小伙伴们吹上半年。有一次我还赶上看十几个大人挑灯夜战在地里掏獾子。不是像闰土讲给鲁迅那样的用钢叉去刺,而是找见它的窝用水灌。被水灌出来的獾子肥肥胖胖的,像一头小猪。大人们高兴地把它捆在一根棍子上抬着,说回去炼獾子油,这是冬天治手脚皴裂的秘制润肤膏。不过乡下还有比这更简单、更高级的润肤品,那便是遍地都有的麻雀屎。雀屎涂手,这好像不可接受,但是当今有钱人喝的猫屎咖啡不是比这个还过分吗?自然与人真是一团解不开的谜。
④我吃瓜经历中的第二次高潮是参加工作后不久。大学毕业,我充满豪情来到内蒙古巴盟,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此地别无所长,唯产一种叫“华莱士”的蜜瓜,据说是当年一个传教士带来的。金黄色,滚圆,比足球略小一圈,熟透后瓜瓤白中带绿如翡翠。它不像西瓜那样多汁多水,肉质成果冻状,细腻浓香,闭上眼睛咬一口,还以为是在吃蜂蜜。吃过之后上下唇粘在一起,甜得化不开,要取清水漱口。当地气候恶劣,浩浩乎平沙无垠,风起时尘暴蔽日,当面不见人影,白天烈日烤人,晚上又夜凉如水。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沙窝子里,举目无亲,聊以慰藉者、给亲友去信时用来报喜而不报忧者,唯有这“华莱士”瓜。还有一种冬瓜,如农村土炕上的长条枕头那么大,并不是当菜吃的冬瓜。冬瓜到晚秋时才收获,但不着急吃,暂放到房内墙根处或水缸后面不去理它。到了冬臘月,它早已悄悄化作一包蜜水,用手轻轻拍一下,能看到瓜皮下汁水的流动。这时不能用刀了,要用一个空心草秆吸食。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
⑤离开巴盟40年后我回去过一次,又吃了一回“华莱士”,但已全无味道。问起冬瓜,当地人直摇头,似从未听说过,我倒像是桃花源里出来的人,尽说些远古的话。至于在北京更是吃不到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常百思不得其解。人说世界之变如沧桑,一块瓜里也有沧桑变化啊!
⑥后来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今瓜已非昔瓜,早成了商品瓜,要产量,追化肥,上农药。二是地头瓜变成了城里瓜,对瓜来说,离地一天,味减一半,暗失美感。原来,人与瓜的初恋只能是在瓜地里。世间之物瞬息万变,人生的许多美好只能有一次,过后唯有存在记忆里。于是想到城里人的可怜,千里之外你还想吃到好瓜?也只配做一个“吃瓜群众”了。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回味人生不同年龄段听雨的感觉,吃瓜何尝不是这样,遂仿其调填《吃瓜》一阕:少年吃瓜瓜棚中,枕瓜听虫声。青年吃瓜边塞外,大漠孤烟,味浓伴豪情。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风沙瓜香都无影,侧耳遥闻闹市车马声。
(文章有删改)
1.作者围绕吃瓜的经历抒发了不同的感怀,请参考示例,填写表格。(2分)
[时期 少年吃瓜 青年吃瓜 再吃蜜瓜 而今吃瓜 感怀 闲适快乐、充满惊奇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淡而无味、不再关心 ]
2.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关于“我”吃“华莱士”蜜瓜的情景极具镜头感,请你给这组镜头命名并用文字描写出来,可从画面布局、人物行为、心理独白三个角度选择其中两个对这组镜头展开描写。(3分)
命名(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描写(2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意境之美就像鉴赏一幅写意画,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情思的流动,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4分)
(1)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分析语境中“瓜”字含义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面飞雪团团,屋内炉火熊熊,盘腿坐在滚烫的热炕上,吃完白水煮羊肉,浑身冒汗,甩掉老羊皮袄,小心捧过一个冬瓜,吸一口凉透肺腑,甜到心底,耳聪目明。(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记忆中的美好事物,《社戏》中成年后的鲁迅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返京后的梁衡说:“而今吃瓜高楼上,淡而无味也。”请结合《社戏》与文章内容分析两人产生相似感受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中国如意的故事
高慧芳
①在中国版图上,甘肃有一个美好的称呼,叫“中国如意”。从最东端的陇东庆阳,到河西走廊尽头的敦煌,将近1600公里的路程,恰似一柄玉如意。
②初识如意,源于敦煌。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触手可及。这是敦煌,莫高窟的所在地,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四大文明交汇地。史前文化、边塞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谱写了一曲壮阔的文明之歌。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南北长1600米的洞窟,分布在鸣沙山东部的断崖上。735个洞窟里2400多尊泥质彩塑,内壁上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为它赢得了“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的美誉。从两晋到元代,延续了近一千年的开凿史,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③每次来敦煌,心中所想、口中所念,都是“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刹那间,竟然挪不开脚步。回到宾馆,耳朵里、鼻孔里、头发和嘴里全部都是沙子。对于鸣沙山的浪漫向往,被残酷的现实打得头晕目眩。第二次来,我领略了敦煌的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走在空旷的“三危揽胜”牌坊前的广场上,才明白什么叫“北风卷地白草折”“风掣红旗冻不翻”!
④“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边塞的苦寒吹不冷一颗炽热的心。每当来到莫高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塑像,静静矗立在敦煌研究院门口。在安静的院落里,看见白发渐多、青丝渐少的樊锦诗先生,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人不堪其苦,她甘之如饴。唐代大诗人岑参笔下的敦煌太守“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的热闹敦煌,到了樊先生这里,变成了日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书、安静守望。夜深人静之时,站在莫高窟前,仰望满天星斗,耳边传来九层塔的风铃,连心跳的声音都变得格外清晰。如同樊先生所言,这个时候,最容易想明白人为什么活着?择一事,终一生。
⑤在大家看来,她是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在我心中,她是敦煌的守护人,是传统文化和纯洁心灵的皈依。每当坐在三危山对面的沙丘上,望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我因为工作来到甘肃革命老区,在这里实现我自己的许诺,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一片新天地。可谁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被分配到了隴东庆阳,与樊先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600公里的距离!
⑦庆阳,这里是周朝祖先不窋带领族人西迁的落脚地,他在这里播下秫米和粟,成为中华大地农耕文明的起点。这里也是岐伯和黄帝论道的地方,肉体凡胎,何以为圣?何以成真?先人的追问与探索,造就了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更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圣地——“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当年“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走上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⑧蒲河和茹河,从庆阳西南的覆钟山下缓缓流过,庄严的北石窟寺静默不语、俯瞰众生。始建于北魏的这座千年北石窟寺,保存有全国最大的七佛殿。作为陇东石窟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由敦煌研究院代管。如意甘肃,一头是敦煌,另一头是庆阳,两座千年石窟:莫高窟和北石窟寺,将这两座千年古城的缘分牢牢连在一起。虽然是在“如意”的两头,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流水的声音,仿佛在波光粼粼中遥遥望见敦煌九层塔的风铃,听见樊先生轻柔的鼓励和安慰。
⑨我心归处是敦煌。甘肃这柄祖国的玉如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深处,到东南的子午岭,正跨越千年的风霜,历久弥新,绽放华彩。
(选自2023年第10期《社区月刊》,有删改)
1.作者围绕敦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的内容,变换标点、字词后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会有所不同,请结合下列句子体会并分析。(4分)
原句:可谁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600公里的距离!
变式1:可谁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600公里的距离。
变式2:可谁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相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准备举行朗诵会,龙勇在朗读第②段画线句的时候不知道应该采用怎样的感情基调,请你帮他选择并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阐述理由。(3分)
A.慷慨激昂 B.寂寞伤感
C.深情舒缓 D.庄重严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中国如意”旅游区的小导游,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中任选一处景点,撰写一段80字左右的导游词,为游客进行介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 安徽 马舒曼)(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