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探研进阶作业
2023-03-16周琳
周琳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负提质”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这不仅督促着我们的课堂要转型,还督促着我们的作业也急需转型.作业必须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无味、无思维价值的样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只有设计出形式多样,能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有效作业,才能真正将“减负提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减负提质;多样化;活动性;探究性
什么是作业?《辞海》里给出的解释为: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作业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的巩固与延伸,而学生、家长、老师口中的这个“作业”,大方向指的是“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国家提出的“双减政策”“减轻课业负担”所指的也是这个“作业”.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曾经有过“不布置作业”的论调,但实践证明,“不布置作业”是不可取的,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但作业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难越好,作业并不等于习题册、大试卷.随着“双减”的真正落实,“减负提质”才是教育最终的追求,需变革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有作业的设计,作业不应只有“刷题”的样态,应还原“作业”的活动性.
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双基”拓展为“四基”,特别是把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版的新课标更进一步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发展说明新课程对能力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性目标是非常重视的,以及对学生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与突出.这些目标的发展与指向,其实也是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那种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作业必将被厌弃,被淘汰,而具有发展性、探究性、开创性的进阶作业,必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1 适度多样化的巩固性作业——进阶作业的起点
新课标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重要任务,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正经历着学习习惯、知识积累从无到有,思维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的学习过程进行复盘,促进学生内化理解、牢固掌握、温故知新.但巩固练习的“量”要适度,形式要多样,“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会让学生生厌,减退兴趣,固化思维.因此,巩固练习也要精心设计,采用有效多样的形式:
1.1 基本练习
基本练习,是指围绕当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来设计的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及时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新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形成新技能,及时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采用填空、判断或口述等形式来进行.
如:五下在教学《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一课时,课的末尾进行了这样一个设疑与判断的设计(见图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分解质因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关于分解质因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有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分解质因数?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2 对比练习
易混知识可以采取对比练习的形式.對于易混的概念,就要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四上对于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教学时发现,虽然学生知道三种图形各自的特点,但在运用时,如画图或是表述时总会出错,说明学生还是理解不深、不熟练.
1.3 变式练习
恰当的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思维迁移,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防止思维定式,套路解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灵活,更缜密.
如下图中的两题:虽然只改变了第一个条件,但第1题是“和倍问题”,第2题是“差倍问题”,画出的线段图也是不同的,要加以区分,但在解题思路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
1.4 纠错练习
巧妙设计改错题,可以让学生在改错的过程中,一是弥补认识上的漏洞,修正认知的偏差;二是通过分析出错的原因,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内化,避免错误反复出现.这些错题最好来源于学生,可以是老师从学生练习中收集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收集来的.对于错题的分析可以集体评议交流,也可以小组内互评互议,还可以自我评议分析.对于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很感兴趣,积极参与.他们会收集、会分析、会指正,还会提出建议.
1.5 操作练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操作性练习,通常可以采用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探索型.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发现原理,获取知识.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通过对已学图形长方形的剪拼,从而发现图形变化前后的关系,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接下来的在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中也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知识迁移,推导出来的.第二种是实验型.通过动手实验来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对“毫升”这个计量单位的感悟,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把1元硬币放在桌面上,用1毫升滴管往硬币上滴水,数一数大约滴了多少滴?大约是几毫升水?做这个实验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再动手实验验证,学生非常感兴趣,非常投入,最后对实验的结果印象深刻.
总之,巩固性练习是必须的,但不能是无筛选的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超量作业”“无趣作业”一定会抑制学生在作业中的认知投入,这样既不会出成绩,更谈不上素养能力的提升.只要确保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放在活动性更强的探究性作业上.
2 富有挑战的探究性作业——推动作业层层进阶
如果说“巩固性作业”是要完成“下要保底”的这一目标,那“探究性作业”的指向就是“上不封顶”,不是说多出难题,题目越难越好的意思,而是说作业设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引领学生突破限制,学会学习,开启无限的可能.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探究性的数学作业,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是思考,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有指向、有主题、有探究任务,是围绕“课本知识点”这个中心,发散性的关联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数学文化、生活实际等进行设计的.探究性数学作业关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个体思考的差异,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逻辑推理、抽象建模、应用创新等核心素养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依据新课标,我们可以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机制来优化设计数学作业:
2.1 链接生活的实践性作业——促情感进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特别是小学阶段,教材里的各类素材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能再辅以实践性的作业,那学生不只是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更能感受到生活对数学的需求,实践性作业打破了封闭、狭小的学习空间,激活了课本“死知识”与学生“活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变“纸上谈兵”为“身体力行”,变“僵硬的知识”为“有生命力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实践性作业在小学的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设计进行,特别是现在——“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的课业负担少了,有了更多的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2.2 各取所需的分层性作业——促方法进阶
提起“分层性作业”,大多数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强的和一般两个级别.所有学生一起做同一份练习,但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设计有一份难度大的提优部分,或者干脆设计两套难易不一样的作业,让学生分别练习,表面上看是分层练习了,但这样的做法有许多不妥之处。一是不良的标签影响.学生容易产生“我就是学习能力弱”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有失教育的公平性;二是在实施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做提优作业,原因一是增加了作业量,二是提优题耗费的时间长,小学生毕竟年龄小,玩心重,看着别的同学已完成作业去玩了,心理上反而羡慕起来.
那怎样设计“分层性作业”呢?笔者的设计是所有学生同练一份综合作业,如果计算题出错较多,下次就完成计算类作业;如果是作图题出错较多,下一次就完成作图类作业;如果是图形题出错较多,下一次就完成图形类作业.如果这份综合作业完成很好,正确率高,就免写作业一次.这样一来,谁做什么样的作业并没有固定,只要学生努力,都可以只做综合卷,这是作业量最少的,也是最荣耀的.学生的练习各取所需,有针对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自我的效能感.
其实“错题整理”也是“分层性作业”的一种,收集自己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再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专项练习,各取所需的练,强于“大锅饭”练习,省时省力,还有效.
作业分层的目的不是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促动学习方法的进阶.这正是“减负提质”对老师提出的新的思考:如何用更少的作业量,更有效的反馈,达到优质的学习效果.
2.3 学以致用的探究性作业——促思维进阶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而是要学以致用,善发现,再创造.走出课堂,投入生活,在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领下,以积极的心态,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齐上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进阶发展.
探究性作业应该是一个“长”作业,不是一两天、短期内能完成的.过程性是探究性数学作业的主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判定,选择合理的方案,自由度、选择性更强,更能将个体思考的差异表现出来.如果说数学习题的答案是客观的、标准化的,那么探究性作业的关注点则是看重过程,欣赏差异.
2.4 活学活用的综合性作业——促能力进阶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能力、素养的落实,单靠几份练习卷、挖掘难题、反复刷题的封闭式的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什么欧美一些中小学生的数学比我们简单,但科研成果却很突出呢?因为他们的数学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那我们的作业改革是不是也要赶紧“动”起来,怎么动?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当作“工具”,活学活用起来.因此设计“综合性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的新课改,不仅要改课堂教学,也要改作业布置,“作业布置”要转向“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索研究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素养能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參考文献:
[1] 戴曙光.简单教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贲友林.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3] 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 雷玲.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刘善娜.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