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策略研究
2023-03-16严婧
严婧
摘 要: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单位”的教学则是处于从直观的长度、时间单位教学向抽象的面积、容积、体积单位教学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对“质量单位”教学设计的思考和总结,由点及面,期望对更好地进行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量与计量;教学策略;质量单位
1 量与计量的内涵诠释
在观察和研究周围的事物时,常常要比较或测定它们的长短、大小、轻重等,这些可以比较或测定的事物的性质都是量.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量有:长度、时间、质量、面积、体积、容积.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與一个已知的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计量需要用到计量单位和计量工具.计量不同的量,需要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工具,比如:计量物体的质量,需要质量单位和有刻度的秤(计量工具不唯一);计量物体的长度,需要长度单位和有刻度的尺子(计量工具不唯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小学阶段的11个数学核心素养,并对量感的内涵及其价值作出了阐释: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因此,如何设计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本文选择了质量单位作为量与计量教学策略的研究对象,由点及面,期望对小学阶段“量与计量”领域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质量单位教学实践分析
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接触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工具比较少,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时存在客观上的认识和接收的障碍.下面再结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3课的教学实践基础上,谈一谈质量单位教学中的收获与反思.
2.1 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之所以要建立量的观念,是因为只有建立了量的观念后,学生才能将某一个计量单位和某一个量正确地进行对应,这样才能减少出现类似“小明的身高140平方米”这样将计量单位混淆的情况.
2.2 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感知质量单位
三年级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需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使得认识一个陌生的量的过程变得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怎样设计活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虽然教材上提出通过称1枚2分硬币、1枚1分硬币、一枚1元硬币、10克黄豆的质量来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但由于物体的质量比较轻,不易测量,学生使用天平操作难度大,很容易产生误差.这时,我们该怎样巧妙地设计操作活动呢?
案例1:《千克和克》教学片段
活动1:感受1克
课件出示1枚两分钱的硬币和1粒花生米图片.
师:一个两分钱的硬币大约是1克.
一个花生米大约是1克.
师:请你拿起花生米,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
设计意图:活动1主要让学生形成1克的初步认识.由于2分钱的硬币现在很少见,所以选择了1克左右的花生米来让学生感受到1克很轻!
活动2:感受几克
1. 依次让学生拿橡皮筋、1角、1元、1块橡皮和1颗花生米比较,说说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再揭示这些物品分别重多少.
师:用手掂一掂,下面的物品是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呢?
注意:
① 一只手放花生米,另一只手放物品.
② 尽量将2只手放平、悬空.
③ 多掂几次.
课件出示橡皮筋、1角、1元、橡皮,展示它们的质量.
2. 拓展:1个回形针比1克重还是轻呢?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个帮手:1盒回形针、1个看不清刻度的天平、10克的砝码.
生:可以一边放10个回形针,另一边放10克的砝码,如果10个回形针那边重,说明1个回形针比1克重;相反,则说明1个回形针比1克轻.
说明:当物体很轻不好比较的时候,我们多称一些,进行推算.
设计意图:活动2主要让学生感受几克,通过两只手掂一掂,判断橡皮筋、1角硬币、1元硬币、一块橡皮是比1克轻还是重,同时通过电子秤揭示这些物品的实际质量.操作之前提出了要求,手放平,多掂几次,这些都是有可能影响比较的因素,提前说明可以避免不必要因素影响操作结果.拓展部分主要是“推算”思想的介绍.
活动3:称常见物品质量
1. 小组合作,用盘秤(以g为单位)称出下列物品的质量,并填入记录表中.
注意:
① 1人放物品,尽量放在中间(苹果、橘子、鸡蛋、数学书).
② 其他同学依次读一读表盘,并记录(估成整百或整十数).
③ 操作过程中,尽量安静.
学生汇报:
1个苹果大约200克;1个橘子大约100克;1个鸡蛋大约50克;1本数学书大约250克.
2. 拓展:
① 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呢?
课件呈现1颗花生米和1粒黄豆,直观展现黄豆要比花生米轻.
师:因为1克黄豆太轻不好称,我称出10克的黄豆大约有50粒,你能推算出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吗?
生:1克黄豆大约有5粒.
② 1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
课件呈现1颗花生米和1粒大米,直观展现大米要比花生米轻.
师:因为1克大米太轻不好称,我称出10克大米大约有100粒,你能推算出1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吗?
生:1克黄豆大约有10粒.
小结:当物体很轻不好称的时候,我们可以多称一些,然后进行推算.
设计意图:活动3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盘秤称一称橘子、鸡蛋、数学书的实际质量,也是提供多样化的素材,丰富对克的体验.在提前有说明的前提下,称重——填表——汇报——核对,放手让学生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拓展部分也是对“推算”进一步理解.
2.3 借助经验直觉,估计物体质量
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是质量单位教学目标之一.但因为估计物体的轻重不仅需要学生对质量单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還需要他们对物体自身的质量有一定的了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这时,可以借助经验直觉,进行排除,进而合理估计物体质量.所谓经验直觉,就是熟知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1粒花生米大约1克、1个鸡蛋大约50克、1个橘子大约100克、一个苹果大约200克、一袋大米10千克、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体重大约为30千克.
案例2:《千米和吨》习题设计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学说明:这题首先要确定的是填写质量单位,可以用学过的质量单位逐个试一试,再通过比较作出选择.例如,一只羊的体重45克不行,因为一个苹果的质量就已经200克了,也不能是45吨,太重了.
3 量与计量教学策略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量感的建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② 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③ 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通过研读新课标,整理分析苏教版12册教材中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结合质量单位教学实践分析,对量与计量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思考:
3.1 立足整体,循序渐进,建立量的观念以及对计量单位的整体感知
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主要内容有: 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内容多,易混淆.在教学中,首先要建立量的观念,比如:质量是用来描述物体有多重;长度是描述物体有多长、多高、多远.这样学生才能将计量单位与量正确对应.这一点,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
除此之外,计量单位的每个版块内容安排也都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特征,由浅及深,由可测可观的小单位到相对不易直接测出的大单位.在教学中,要立足整体,在某一计量单位的起始课时,可以简单介绍所有的计量单位,让学生在对比中,形成对计量单位的整体感知,也便于学生之后灵活合理地选择计量单位.
3.2 把握重点,借助活动,加深对计量单位的实际体验与认识
在不同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中,有以下3点共同点:初步认识计量单位、建立对标准量的认知(如:1厘米/1秒/1千克/1平方分米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这说明我们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计量单位是教学重点.
从计量单位的教学方式中,不难发现以下特点:在认识可观可测的较小计量单位时(如:厘米和米、千克与克、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而认识相对不易直接测出的大单位时(如:认识千米、认识吨、公顷和平方千米),主要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因为大的计量单位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小的计量单位的感知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教学相对较小的计量单位时,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这样在认识较大单位时,才不至于过分抽象、生涩.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加深学生对常见可测量计量单位的实际体验与认识,这也是学生形成直观经验的过程.
3.3 突破难点,估计推理,提高解决量与计量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择计量单位正确表示物体的量,是量与计量主要涉及的实际问题.但因为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熟悉,甚至没有亲眼看过,亲手接触过,使得这类问题成为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学生估计推理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经验直觉的基础上.经验直觉不仅是对计量单位的认识,还要形成自己的“标准量”.如:一只山羊45(吨),显然是错误的,学生可以根据大象只有4吨,山羊不可能比大象重,进行排除估计.
4 结语
量与计量的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的教学内容,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从具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立足整体,循序渐进,建立量的观念以及对计量单位的整体感知.然后把握重点,借助活动,加深对计量单位的实际体验与认识.最后突破难点,估计推理,提高解决量与计量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合理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正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J].人民教育,2011(2):34-37.
[2] 周卫.从“感悟过程”到“构建体系”——小学数学中大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1):66-67.
[3] 付建强.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纾解[J].林区教学,2023(6):108-111.
[4] 潘小英.小学数学“量感”教学探究——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2(2):64-67.
[5] 王海巧.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结构化教与学[J].教学与管理,2022(29):40-43.
[6] 窦平.浅谈大计量单位教学策略——以《吨的认识》一课为例[J].教育视界,2018(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