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视角下求简思维的 育人价值与培养策略
2023-03-16彭永新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三会”目标,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立足“三会”视角审视求简思维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了人的求简本能与数学求简本质的和谐统一,而且促就创新思维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相得益彰,实现求简精神的渗透与数学思想的感悟交相辉映.教学中需要努力营造氛围,激发意识;指导方法,提高能力;厚植思想、升华精神,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三会;求简思维;育人价值;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1].这一目标的确立,既遵循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契合了数学科学的典型特征.
数学作为研究思维发展的科学,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思维活动中.王梓坤先生认为:“(它)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用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然后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最后编制解题的软件包,以便得到更广泛的方便的应用”[2].这一论述精确描述了数学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即数学抽象、数学推理(计算)、数学表达(应用).这一思维活动过程,又正好映射了数学的三个重要特征: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广泛性[3].无论是数学的基本特性,还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活动规律,都指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质——求简,即探求简单的结构(抽象)、简单的方法(推理)或者简单的表达(应用),使人容易理解、使用或者处理.笔者把这样的数学思维品质称之为求简思维.笔者认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具备良好的求简思维品质,应当成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既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理性要求,也是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层观照.
1 “三会”视角下求简思维育人价值的审视
立足“三会”目标看求简思维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应包含人的求简本能与数学求简的本质的和谐统一、创新思维发展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相得益彰、求简精神的渗透与数学思想的感悟交相辉映三方面.
1.1 顺其天性而育之:达成人的求简本能与数学求简本质的和谐统一
笔者任教多年,每接一个新班,都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书写潦草、讨厌打草稿、喜欢偷懒、图快不图好……这些孩子基本上都聪明机灵,充满自信,然而发生错误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常常招来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但笔者却认为这部分学生正体现出求简思维的特点:思维敏捷,追求思路简单,追求新颖别致,自信心强,富有个性,敢于打破常规和束缚……这说明了求简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似乎与生俱来就具有初步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教师何不顺其天性而育之,善意对待学生的偷懒行为,在讲道理的同时保护他们的求简眼光,珍视他们难得的求简思维能力,发扬可贵的数学求简精神,让他们求简的本能与数学求简的本质和谐统一,以促进求简思维的健康发展.
1.2 依其个性而塑之:促就求简思维发展和创新素养培育相得益彰
求简思维既是科学认识新事物的方法,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个性色彩极为浓烈.一般来说,求简思维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等鲜明特点.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对于学生每一项核心素养的培育,求简思维起着重要的内驱作用.从数学概念的抽象,到数学推理的演绎以及数学模型的建构表达等等,可以讲求简思维贯穿了小学数学學习的始终,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无疑具有强力推进作用.
1.3 泽其人性而琢之:让求简精神的渗透与数学思想的感悟交相辉映
2022年课标特别强调学习品格的养成教育,明确提出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1]等等,这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求简思维,不仅仅是人们利用数学认识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的工具,它同时能使人思维缜密、坚韧勇敢、追求卓越,蕴含着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对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发展具有宝贵的润泽意义.
2 “三会”视角下求简思维的培养策略探析
2.1 营造氛围,激发意识,以“求简”点燃“三会”
2.1.1 潜移默化育人、适时孕育求简的思想种子
求简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粒会思考的种子.因此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学的语言要力求做到简洁、准确、美观,多多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另一方面注意求简意识的孕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简算意识的培育就需要及早开始,提前规划.从一年级学习9+4,就逐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二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24×12时,教师借助情境让学生理解可以先算24×2=48,再算24×10=240,最后算240+48=288.这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提前”运用.教材一开始虽然没有明确揭示“简算”说法,但“求简”意识却是一以贯之[4].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逐步把“求简意识”慢慢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
2.1.2 个性激励成长、积极营造求简的生态活力
求简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激励学生求简与创新.一方面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点燃学生求简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求简妙解思路,大力表扬、树立典型,激发更多的求简精神涌现.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对学生解题方法特别简洁的命名为某某某法,以示奖励,树立榜样,这对学生的探索热情是极大的鼓舞.
2.2 指导方法,丰厚素养,以“求简”助力“三会”
2.2.1 整体构筑“四基”,在联结中增强求简能力
2022年课标延续了2011年课标对“四基”目标的提法,但更强调“四基”构建的整体性要求,这缘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特点[5].比如数学抽象,既是一种求简能力,也是一种求简思想.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他们依托求简的内在驱使力逐步体会抽象的数学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抽象能力[6].如学生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过程,就是借助“十个小棒捆成一捆”这一现实生活经验,形成“满十进一”凑整求简算法思路.再比如“一一间隔”规律的探索(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必须通过“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手帕与夹子”等具体数量的比较,归纳出相同点,形成“一一对应”求简模式,逐渐抽象出间隔排列的规律.这里“一一对应”思想、“满十进一”思想都是数学求简思维的具体体现,对学生完成数学抽象、数学推理以及数学表达都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2.2.2 贯通“四能”过程,在探索中提升求简素养
同“四基”一样,2022年课标延续2011年课标对“四能”的培养目标提法,要求“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因此在解决问题的内容安排上应突出思维训练,充分发挥求简思维的引导功能,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指导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
从问题的发现到提出,再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求简的思维一直贯穿始终,指引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无到有,从不自觉的被求简到自觉求简!
2.3 厚植思想、蕴育精神,在“求简”中升华“三会”
2.3.1 求简求新求异、凸显数学的理性精神
求简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思维,对学生的理性精神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苏教版五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学生一开始对“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证明(2/4)、(4/8)、(9/18)、(5000/10000)和(1/2)相等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人折纸验证,有人把分数化成小数,但这些思路都比较零碎,缺乏数学的理性思想指导,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再通过与“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地理性建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经历了一种体验性的探索过程和数学思想的洗礼,点亮了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数学理性精神.
2.3.2 求简质疑反思、绽放批判的生命活力
求简思维是一种智慧思维(也称之为高阶思维),反映出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层次结构,而良好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能力则是智慧成熟的标志[7].这种反省和调节自我的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自己错误观念进行深刻的理性认识,而且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拉动一下使之变形为平行四边形,问学生:图形变化了,面积有没有变呢?一些孩子想当然地认为长方形的四条边没有变化,所以面积也没有变化!很显然,这一错误认识的形成,源自于学生习惯性地“避难就易”思想所致.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继续拉动长方形框架,使之变形幅度越来越大,他们逐渐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对原有的想法产生疑惑乃至否定的认识,并激发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到底跟什么有关系”的探究热情.这一互动设计,实现了学生对原有错误认识的自我深刻反思、批判和主动创新.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如果把求简当作是一项技能,那只是肤浅的学习,唯有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学生在求简思维活动中方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生长力.基于“三会”新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简意识,以“求简”点燃“三会”;科学地指导求简思维方法,丰厚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求简”助力“三会”;适时地厚植数学思想、蕴育求简精神,在“求简”中升华“三会”.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J].数学通报,1994(7):1-12+50.
[3] 张燕顺.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彭永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应怎么教[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2(13):39-40.
[5] 黄翔,童莉,李明振,沈林.从“四基”“四能”到“三会”——一条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线[J].数学教育通报,2019(5):37-40.
[6] 洪亮.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研究的内涵、要素及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59-63.
[7]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