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音大嗓 热耳酸心

2023-03-16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秦腔剧目戏曲

秦腔,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腔的鼻祖,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2006年,秦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辽阔苍凉的土地孕育了西北人豪爽质朴的性格,也赋予了秦腔宽音大嗓、疏阔豪迈、热耳酸心的特点。

生旦净丑、苦音欢音、工架特技构成秦腔的独特表演程式,唱尽悲欢离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劳动人民在台上经历人生百态,演绎社会兴衰荣辱。百年传承中,秦腔始终与人民情感与火热的生活紧密相连。

释放生命呐喊

降世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时至今日,在广袤的西北农村地区,红白喜事通常有一曲秦腔相伴。

秦腔,发源于陕甘一带,成熟于明清时期,因用“梆子”击节,也称“梆子腔”。在流传中,与各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衍生出庞大的梆子声腔剧种系统,对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有重要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戏曲展一地风貌。”陕西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说,过去陕甘一带战乱频发,自然条件恶劣。然而越是艰苦的地方,歌越多艺越多。人們用秦腔释放生命的呐喊。

这种呐喊,慷慨悲凉、韵味浓郁,悲剧多、苦音多,充满戏剧冲突与情绪感染力。看似直起直落、大开大合的秦腔,演好了却要靠细功夫。

秦腔的角色行当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一套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式。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犹如表演程式上的零部件,组成舞台上有血有肉的戏曲人物,背后是演员成千上万遍的磨炼雕琢。

侯红琴出生在陕西“戏窝子”周至,听着秦腔长大,12岁进入周至剧校开始专业训练,后来考上西安市艺术学校,专攻正小旦。

“过去排戏叫抠戏,几分钟的戏能抠好几天。”侯红琴说,练好基本套路,还要把自己放入剧中角色,仔细揣摩思想感情,通过唱腔变化、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细节把人物思想情感的轨迹展现给观众。

点亮时代舞台

据不完全统计,秦腔现存的手抄本有3000多本,内容从历史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显其美。人们常说“高台教化”,中国传统戏曲自古就兼具教化与娱乐的功能。

在抗日战争期间,秦腔成为发动群众、鼓舞战士的“活教材”。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和艺术家奔赴延安,拿起文艺的武器,为民族存亡而战。其产党领导创立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应运而生。

“民众剧团用秦腔艺术的‘旧瓶,装了抗战生活的‘新酒,创作出《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等展现劳苦大众生活的剧目,引领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发展。”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秦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在战争年代激活了人们的抗战热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游西湖》《赵氏孤儿》《游龟山》《三滴血》等一批大改良传统剧目风靡大江南北。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延续其前身民众剧团的创作理念,用古老的秦腔歌唱火热的生活。被称为“西京三部曲”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书写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真真切切来自生活,轰轰烈烈张扬小人物的生命力量,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

在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共有来自西北5省区的11部秦腔大戏、17个秦腔折子,多数都是反映乡村振兴、致敬时代楷模、传承红色基因、赞美边疆建设的现实题材剧目。

创作新意迭出

此前,西安白鹿原景区里,一场秦腔主题快闪秀拉开了“一出好戏”秦腔嘉年华系列活动的序幕。“秦腔国潮”服装秀、秦腔惠民演出、戏迷游客互动等节目轮番上演。

“提起秦腔,第一印象是乡土气息浓郁,没想到秦腔元素可以和国潮服饰结合得这么美,一些小唱段也是婉转动听。”“95后”游客刘鑫很高兴看到秦腔“潮”起来的一面。

近年来,在乡间田野、艺术剧院的主舞台之外,秦腔以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景区、校园、影视剧和网络平台上。

2020年,电视剧《装台》因“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获得观众热捧。在这部展现西安城中装台工人酸甜苦辣的电视剧中,秦腔贯穿始终,巧妙地成为点睛之笔。那些不熟悉秦腔的观众,将《装台》称为“秦腔科普剧”。

在传统剧目中,秦腔创作也是新意迭出。取材于明代作品《红梅记》的《再续红梅缘》,延续了传统剧目的结构框架,符合中国戏曲一以贯之的审美趣味,又将传统范式做了全新编排演绎,适应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

“秦腔传承百年,与各个时代同频共振。它改变自身适应时代发展,同时也在丰富着时代的文艺表达。”李梅说。

猜你喜欢

秦腔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