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怎么转
2023-03-16刘朝晖
刘朝晖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正平镇的一处30兆瓦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鳞次栉比的光伏太阳能发电板蔚为壮观,为当地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提供清洁电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低碳转型,近些年来被不断提及,也被视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驱动。从今年的地方两会再到全国两会,“绿色发展”“降碳”“减污”等,均是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绿色转型,怎么转?在“绿色”成为两会高频词的背后,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件件实践成果,一项项探索方案,跳动着中国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
去年,江苏东台黄海森林公园累计接待了游客近300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游客来自长三角地区。前不久,这里还获评“上海市民喜爱的十大旅游景区”。
这片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是始建于1965年的东台林场,几十年前还是一片盐碱荒滩。数十年来,林场人攻克一道道科技难关,意杨、银杏等越来越多的树种,在盐碱地上扎下了根。
近些年,公园首创海滩特困地育林、一线海堤特困地造林、重盐碱地造林、盐碱地林农复合经营、盐碱地近自然森林等5种海滨造林模式,以建设好沿海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发展速生林并加大林相改造力度,栽植以珍贵化、彩叶化、效益化为主要特点的树种,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近5年来,东台林场新增造林达6200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1.6万立方米。
如今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生态价值,拥有森林6.8万亩,植物628种,野生鸟兽370多种,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公园也悄然实现了从卖林木向卖风景的华丽蜕变,成为盐城文旅的一张名片。
重庆市南岸区的苦竹溪,又名长生河,为长江南岸一级支流,这里曾一度因为企业排污、雨污混流等,成为黑臭水体。从2018年9月底开始,苦竹溪及其支流环境开始综合整治,几年下来,苦竹溪不仅徹底消除了黑臭水体,修复了河道的自然本底,水质和环境有了提升,变成了白鹭和水鸭子的栖息地。这里还建成了亲水公园,打造出各类文化景观,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像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和重庆苦竹溪这样的生态环境大变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发生。随着美丽中国的建设的扎实推进,各省份正在纷纷交出自己的环境保护答卷。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在北京,蓝天保卫战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在河北,绿树成林,种出一片生机未来。目前,河北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6%,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
在湖北,“化工围江”难题得到破解,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52家,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12480个,已完成整治9067个;在安徽,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不久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近年来,我国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十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国地表水I到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些年,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生态园的乡村旅游公路。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2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1.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目前,推进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广泛共识,“双碳”目标清晰指引着减污降碳的步伐。对于传统产业来说,进行绿色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必走之路。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武总经理胡望明表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各个层面合力推进,以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加快实现原创性低碳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符合中国钢铁行业实际的碳中和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武总经理胡望明表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各个层面合力推进,以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加快实现原创性低碳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符合中国钢铁行业实际的碳中和解决方案。
胡望明介绍,近年来,中国宝武低碳冶金技术取得突破,投运全球首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固体燃料消耗下降约30%,碳减排超20%;稳步推进湛江钢铁氢基竖炉、新疆巴州钢铁绿色短流程项目等碳中和示范性工厂建设。以“三治四化”为抓手,加强绿色环保治理,打造了一批厂城融合的城市钢厂示范。
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宝武集团八钢公司厂区内,一新一旧两座430立方米高炉,成为八钢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步伐,探索绿色智慧发展新路的最直观写照。较新的高炉是实验成功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实现了固体燃料消耗降低达30%,碳减排超21%的阶段性目标。外表较旧的高炉则已经成为工厂3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景点之一。
高炉炼铁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碳减排,就必须达到全氧冶炼,实现碳循环。听起来简单,但传统高炉采用热风炉生产,高炉煤气因含有大量氮气,并不具备脱碳(去除二氧化碳)再循环使用的价值,所以达到这个要求并不容易。
从2020年7月开始,宝武集团投入10多亿元研发费用,在八钢建立低碳冶金试验平台,利用原有的2号430立方米高炉,开展绿色低碳冶金工业试验,开展35%富氧、50%超高富氧到100%全氧冶炼工况条件下,喷吹脱碳煤气和富氫冶炼的工业化生产试验探索。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项目取得成功。其中,“一种富氧高炉开炉方法”“一种富氢碳循环高炉的炼铁方法”等4项成果获得国际发明专利。
武钢文化旅游区。
前不久,宝武集团宣布建成首座400立方米级的低碳冶金高炉。这是绿色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新工艺突破后,固体燃料消耗降幅实现超过30%的目标。而这不是终点,据悉,八钢已开始向更高的目标稳步推进,并为下一阶段向2500立方米高炉推广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做准备。
全国人大代表温菲是江西省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安源炼铁厂炼铁高炉二车间负责环保的技术人员。从2016年开始到2021年,他所在的企业投入了近12亿元用于环保设施的改善,不仅实现了全国领先的超低排放,还建成了生态森林旅游工厂项目18项,现在是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客们可以在工厂观赏萍安钢铁成长历史,近距离接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产工艺,还可以欣赏动物,感受鸟语花香。
宝武集团八钢公司和萍钢安源钢铁公司炼就“绿色钢铁”走过的轨迹,成为中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和《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明确了将在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强化能效约束,引导相关行业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能效水平。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去年年初,与北京冬奥会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中国能源转型的故事。北京冬奥会期间,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实现绿色供电,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清洁能源供应。这些“绿电”主要由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不仅在奥运史上尚属首次,也是人类能源史上一次重要突破。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进“双碳”目标有序实现,许多省份瞄准了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多地提到要着力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河北省提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山西省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积极谋划布局推进新能源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风光发电、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广东省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浙江省提出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打造沿海核电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长三角海上风电基地、全国油气储运基地;上海市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安徽省提出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
2022年12月20日,在建规模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
2012年至2021年,中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达到和超过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9500万千瓦已经开工建设。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50%的风电、80%的光伏设备组件都来自中国。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七年居全球第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之一的“掌门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也是本届政协新设界别环境资源界的委员。他表示,要深刻遵循国家“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方向,在新能源上发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作用,推动风、光、水、核、生物质等多元化发展,提升供给质量,始终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