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家分娩,独特的荷兰文化

2023-03-16Yinanaa

世界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助产士荷兰产妇

Yinanaa

荷兰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儿在家诞生。

荷兰拥有欧洲最高的在家分娩(home birth)率。自1990年以来,荷兰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儿在家诞生,这个数字虽逐年波动,却远远高于同等经济水平的欧洲发达国家——在邻国比利时、德国、法国,这个数字都不超过2%。来自欧洲国家或其他地区的女性在听闻或亲历荷兰女性在家分娩这一“制度”后,往往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我在荷兰的一位巴西朋友最近便在家里迎来了她的女儿盖亚。最初,当医院告知她将在家中分娩时,她完全懵了——“在巴西,没人会这么做!”但保险条款使她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她直到产前两周还在工作,直到一个清晨感觉身体开始“发动”。亲友从巴西和波兰赶来陪在她身边。分娩的漫长和疲惫都超乎她想象,好在家中的环境让她放松,丈夫和助产士的陪伴让她感到“安全”。助产士引导她和丈夫象征性地“拉住”女儿的小脚,引领她来到这个世界,那是一个神圣的瞬间,让她和丈夫感到更加紧密地与彼此连接在一起——她没想到竟然顺利在家中生产了。“我做到了”,她不无骄傲地说,虽然她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家庭分娩主义者”,却感受到了一种自信。

一位荷兰的母亲在家分娩后为孩子称重。

在荷兰,医院会为产妇配备免费的助产士协助在家生产。医疗保险只覆盖因高龄、多胞胎、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等客观因素(而不是出于主观恐惧)被评估为在家分娩会有难产风险的住院分娩。当然,在家分娩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危险的产妇也会被紧急转移至医院。

荷兰卫生部门鼓励荷兰女性在家分娩,这反映了公共卫生中不将分娩“医疗化”的思路和减轻医疗系统负担的取向。在荷兰卫生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有一篇《你何种情况下不该去见全科医生》的“劝退”文章,其核心思想是,感冒这类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危象,不须求医。与此同理,荷兰卫生系统也将分娩视为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如果没有已知的危险因素,不须医学干预。正由于“非必要不就医”的传统深入人心和医疗系统严格的转介制度(在荷兰,除急诊外,人们不能直接前往医院就医。所有医疗需求必须由全科医生评估后转诊到专科医生或医院)。荷兰医疗保健系统并没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赤字问题。

荷兰卫生体系为在家分娩提供的系统性支持名为“产妇援助”(Kraamhulp)——医院会为怀孕早期的产妇安排一位有资质和经验的护士,在分娩前与产妇保持联系、建立信任,分娩时担任助产士协助生产,分娩后提供产后护理,甚至帮助料理家务。在理想状态下,她們将提供持续的关怀、帮助和支持,而非一过性的医学干预。

“在家分娩和在医院分娩一样安全”,这是关于在家分娩最流行的一句口号。2011年,一项对2000年到2007年间荷兰近68万例低风险分娩的比较研究显示,低风险产妇在家分娩和医院分娩的新生儿死亡率并无显著差别。2018年,加拿大一项对英国、荷兰、挪威、瑞典、新西兰等国家共计50万例低风险分娩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但在家分娩的反对者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在家分娩首先意味着没有麻醉。无痛分娩需要专业的麻醉设备和有经验的麻醉师,这只能由医院提供。从医学的角度说,疼痛会造成精神紧张和肌肉痉挛,使产妇无法专注发力,可能延长生产时间。在现代医学的进步允许减轻疼痛的情况下鼓励在家分娩和忍受疼痛,被质疑为有违女性福利。

而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接受及时救治的不确定性则更令人担忧——反对者们指出,分娩不是一种疾病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危险。2021年,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影《女人的碎片》正讲述了这样的情形:女主角玛莎身体健康,孕情良好。她选择了在丈夫和一位训练有素的助产士的陪伴下在家分娩。由浴缸到床上,玛莎迟迟无法娩出胎儿,胎心骤降。尽管助产士打电话叫了救护车,玛莎的胎儿还是因缺氧而死。

也有不少荷兰女性在社交网络抱怨“产妇援助”制度所承诺的持续性支持并不完备。每当她们反映不适和疼痛,都会被助产护士以一句“正常情况”打发回去,更别提见到产科医生。“非必要不就医”仿佛成了将一切人拦在医疗资源之外的合理借口。当在家分娩的倡导者为选择权呐喊时,产妇自由选择在医疗机构分娩的权利似乎已被漠视——经济阔绰的人可以随时凭私人保险就诊于私人医院,依赖公共保险的人则被迫在家分娩。尽管荷兰人并无分娩等于“鬼门关走一遭”的观念,但准妈妈们也同样担忧分娩时的种种风险,以及在这些风险出现时,她们与医疗资源的距离。

荷兰之外,在英国、美国和北欧国家,“在家分娩”运动正在悄然复兴。然而,只要稍一观察,便会发现,在家分娩是一种发达国家的特权——信任自己的身体,首先意味着信任随时都会提供支持的医疗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最重要的便是护理资源。在家分娩的核心理念是分娩的“去医疗化”。在操作层面,这意味着医疗责任由产科医生转移至产妇和助产士在内的护理人员。目前,发达国家往往已发展出专业的产科护理人员培养体系,但熟练的产科护理人员依然供不应求。

能请得起一位有经验的助产士,本身就是一种特权。而这种特权,在一些发达国家被体系化为女性的福利。一个反例则是,在同样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瑞典,由于地方议会拒绝将助产士的工资纳入公共开支,在家分娩者只能自费聘请助产士和护理人员,这极大打击了瑞典女性在家分娩的积极性。或许更有广泛性的反例是,在某些低收入国家,妇女因为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而被迫在无帮助无保护的情况下在家分娩。

关于在家分娩的争论还在继续。来自不同社群和文化的人也在多重因素的塑造中做出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荷兰的在家分娩浪潮对于他国所能提供的經验或许是:分娩并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在家分娩有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在这些价值之外,分娩自由的传统必须由完善的助产及护理系统和涵盖更广的福利体系保驾护航。

在家分娩的流行也与荷兰发达的女性权利思潮和运动有关——人们认为,医院分娩是一种高度标准化、集中化甚至产业化的过程。产妇如流水线作业般被推进产房,生产,然后“出厂”。而在家分娩则允许“个性化”的主宰和创造。在家分娩过程中,产妇在十月怀胎过程中与助产士等护理人员建立的情感联结,也比产科医生短暂的“职业”联系更具真实性,更能帮助产妇以信任、放松的心态生产。

荷兰阿姆斯特丹,“准父母“们在上课学习分娩姿势。

在医院分娩的产妇要牺牲掉一部分隐私。在家分娩则为产妇及其伴侣保留了充分的自主权——产妇无须在得到医院允许后匆匆赶往医院,匆匆生完孩子,匆匆洗澡,然后匆匆出院(在荷兰,生产后若母子均无问题,稍事休息便会被“赶出”医院),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熟悉的地方生产。她们可以将家里布置成喜欢的样子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可以在疲惫时休息一阵儿再“发动”……支持者们认为,在家分娩减轻了产妇和伴侣的心理负担,从医学的角度而言有助于顺利分娩。

在家分娩的支持者们往往指出,在现代医学出现前,人类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女性一直在无医学干预的条件下分娩。甚至到20世纪70年代,四分之三的女性依然在家分娩。“分娩的医疗化”是一个极为晚近的观念,它反映了人们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对“最小化风险”和“控制一切”的迷恋,而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撑。

还有一些支持者认为,这一独特的荷兰文化在现代观念的变化和分娩的“医疗化”的冲击下,甚至有消失的可能。因此,他们成立了在家分娩团体,撰写科普文章,向学校和社区提供培训课程,以期消除人们对在家分娩的恐惧。

自然、自主、自由,这些无形的文化价值是在家分娩的吸引力所在,也是拥趸者们的立场。但荷兰的在家分娩文化也始终伴随争议。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助产士荷兰产妇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骑行荷兰羊角村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