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领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23-03-16
他们淡泊明志、讷言敏行,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穷尽毕生心血,展现了以爱国、创新、求实为内核的科学家风骨;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军工高质量发展无畏探索,开创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科研生动局面;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殚精竭虑,铸就了群英荟萃、群星闪耀的科技黄金时代。
十五年,《军工文化》与时代同行,以记录者的视角将笔锋聚焦推动军工科技创新超越的两院院士,向奋斗者致敬、为创新者喝彩。浪潮不息、奋进不止。他们留下的声音值得倾听,他们创造的业绩璀璨耀眼。
(注:排序以获奖时间先后排序。)
王永志
孙家栋
师昌绪
郑哲敏
王小谟
程开甲
于 敏
王泽山
刘永坦
钱七虎
黄旭华
顾诵芬
王大中
王乃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现在强调科学道德、职业道德,不能仅仅理解为不抄袭、不弄虚作假,这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科学道德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科技工作者要履行他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行为,必须要给社会更多的回报。
《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杨 关
2022 年第12 期
樊明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学术上不做假文章,要用启迪的思想和真实的数据说话;言必行、行必果。要加强基础课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间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实现“双碳”目标 核工业教育必须贡献智慧》
樊明武 2022 年第12 期
于俊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实现“双碳”过程中,每个人既是节能减排的变革者,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变革对象,变革不尊重自然的陈旧观念,使我们每个人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双碳”:核能的机遇与挑战》
于俊崇 钟明君 2022 年第12 期
王淦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愿以身许国!
《我愿以身许国》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朱光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为核事业隐姓埋名20 多年的“中国核司令”》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郭永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甘做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彭桓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功勋卓著却将成就归功于集体》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如果有来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钱三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科学要为人类谋幸福》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何泽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深信,中国的科学发展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奋斗。
我们一定要把大科学装置建设在祖国大地上,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用大国重器探微观世界》 本刊编辑部
2022 年第12 期
顾诵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在谈航空报国精神,我认为,航空人的一生应该是为国家奋斗的一生,如果大家都能齐心协力的想到国家,想到创新,建立很好的研究设计机构、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年轻人,通过技术领头人的团结和组织,航空工业肯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
《我要设计飞机 保卫祖国的领空》 师元光
2022 年航空文学增刊
宋文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耳边不停响起空袭警报,日本飞机整天在头顶盘旋,那时我们的武器老打不着那些飞机。
我们这代航空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祖国的航空事业搞上去!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作为搞飞机的技术人员,任何时候你都要沉得住气。焦躁、沮丧、大喜、大悲都是搞飞机研制的人的大忌。
《丹心铸剑二十年 穿云破雾震寰宇》张杰伟
2022 年航空文学增刊
王 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的征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筑牢精神之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构建军工人的精神家园》 王 巍
2022 年第10 期
朱广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每个时期、每个群体乃至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指引。就个人而言,我从事航天事业32 年,其中任型号总设计师19 年。岗位是种责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扪心自问能不能做到称职。我想,我也需要学习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用它来补足自己的短板。
《让工程师精神成为一面旗帜》朱广生 张 静
2021 年第10 期
余梦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把生命的根牢牢扎在工程研究一线》刘玉环 耿辉
2021 年第10 期
陈定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战略是管20 年、30 年的事情,不能只是顾着完成眼前的事情,要有前瞻性。
做事情必须细心,复杂的工作往往会在不复杂的环节上出问题。
我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战略科学家的追梦人生》 科宣
2021 年第7-8 期
杨小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果有一项工作可以把个人理想、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结合起来,那就最完美。我很荣幸,有机会从事这样一份工作。
《甘为国防信息领域孺子牛》 杨艳 周华吉 胡倩雯
2021 年第7-8 期
胡仁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能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而且又能圆满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就是再苦再累,也是愉快的、有意义的事情。
《像大山一样沉默的人》 白晓峰 艾志瑛
2021 年第7-8 期
陆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每个环节以企业为主体带领产学研各方共同介入,实现从“科技”到“产业”的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2021 年第6 期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国家队,在长期的国防科技攻关中,军工行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利用这个基础,持之以恒,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能够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军工企业在新时期大有可为,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在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中,成长为国家源源不断的内生性、体系性科技创新力量,支撑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强化使命担当 助力产业跃升》 杜祥琬
2021 年第6 期
彭士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激情澎湃的核动力人生》 杨新英
2021 年第5 期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爱国,对我们航天人表现就是爱航天,爱航天,就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刘永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王小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
从小我就养成了动手的习惯,这对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年,明白了“工程师”就是做具体工作的实践者的道理,这些感悟与认知,使我终身铭记。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于 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王泽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药的研究,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这是强国的责任,我要担当。
我在科研上不愿意使“巧劲”,不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科学要实在,不要浮夸。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弃。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郑哲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虽然是探索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王永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王建蒙 马京生
2021 年第3 期
杜善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科学作为纯科学与工程的桥梁,在整个工程目标的实现中不仅要有技术创新,同时也有理论或知识创新。
《工程科学与科技强国》 杜善义
2020 年第6 期
高 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下,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而创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国家科技攻坚的“定海神针”,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努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高 文
2020 年第6 期
孟执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个人活着,总要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所贡献,有所作为,那么到生命终止时,才不会遗憾。
《一生尽付风云 造就气象强国》
2019 年第12 期
李 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总结座右铭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三个词:学习、求实、创新。一辈子都得学习,对待所有知识都要求真务实,不能一知半解,更不可弄虚作假,在此基础上还要革新创新。
《航空报国守初心 创新进取担使命》
2019 年第9-10 期
何 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理想就像罗盘指导着人生航船前进的方向,然而,光有罗盘的指引,不勤奋地划桨也是不行的。
《信息融合 制胜战场》 本刊综合编辑整理
2019 年第4 期
邹汝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不是我们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而是要站在桌子上再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但我们必须要去够着!
《“为国铸箭”的大国总师》 李亚明 李 兰
2019 年第3 期
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2019 年第1-2 期 盘点·年度人物
孙 聪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是有梦想的。为了实现这些梦想,我们需要手段来捍卫和平,协调好发展与和平的关系。我们要在军事装备方面迈向国际顶尖水平,我们有这个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2018 年第10 期 致敬精神:院士,1978 科技的春天
杨 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军用航空是一个充满博弈的高科技领域,我们必须也只能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出发,始终秉承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强力推进独立自主、舍我其谁的科技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才能创出一条中国战斗机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我们会在战斗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征程上,不断前行,再立新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2018 年第10 期 致敬精神:院士,1978 科技的春天
张彦仲 中国工程院院士
C919 飞机是我们国家按照国际上通用的适航标准,走完了大飞机研制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款飞机,它带动了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链、供应链。
2018 年第10 期 致敬精神:院士,1978 科技的春天
关 桥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走向国际舞台,让中国也能展示自己的成就,提升中国的学术地位,显示国家的焊接实力,是我的方向。
2018 年第10 期 致敬精神:院士,1978 科技的春天
吴剑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雷达人,既要敬畏这份职业,又要担当起责任和使命。
《打造守望蓝天的“火眼金晴”》厚 明
2018 年第9 期
尹泽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做科技工作要努力坚持说真话、说实话,努力避免说假话、说虚话。航空发动机人要脚踏实地做事,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敢于创新,要防止像《法门寺》中的“贾桂”那样“站惯了,不想坐”。当然也不应当去做“永动机”式违背基本科学定律的虚假“创新”。
《更多故事等着发动机造出来》 邱晨辉
2018 年第8 期
张焕乔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不得有半点侥幸和松懈心理,只有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才能作出真正的贡献,并从中享受到最大的乐趣。
《一辈子做“小事”的卓越核科学家》杨新英 谢 翊
2018 年第7 期
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作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它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只有靠我们自己搞。
2018 年第6 期 封面故事:院士声音
王礼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人应勇于当先锋、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率先突破,做好示范,这也是航天人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2018 年第6 期 封面故事:院士声音
贺贤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努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牢记使命,在实践中执着追求、开拓创新、求实务真,为实现中国梦,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8 年第6 期 封面故事:院士声音
王 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进一步加强钱学森先生提出,老一辈科学家努力工作贯彻的“技术科学理念”“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者构成体系”,在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化解“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均衡”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加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18 年第5 期 封面故事:院士声音
童志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既是武器装备系统背后的无名英雄,其实,又是中流砥柱。
《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贺玉龄
2018 年第4 期
姜 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将以航天运载强能力、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为己任,贯彻创新引领发展要求,针对航天产品质量升级、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建议构建新型创新体系和深化改革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018 年第3 期 2018 年军工系统“两会”好声音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议加快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启动。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让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希望科技投入集中在优势力量上,形成合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处理好竞争和引入竞争的机制,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
2018 年第3 期 2018 年军工系统“两会”好声音
唐长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只有大家都心怀对产品、对工程的敬畏,赋予情感来塑造产品和工程,才能真正做出高品质的产品。
在如何改进和提升航空安全问题上,安全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质量安全,而是要建立安全体系。首先是要认知安全,认识到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第二是技术安全,在技术上采取防范措施;第三是质量安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第四是管理安全,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安全问题。
2018 年第3 期 2018 年军工系统“两会”好声音
樊会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国家现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通用航空产业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我建议:一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加快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2018 年第3 期 2018 年军工系统“两会”好声音
向 巧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建议国家尽快牵头启动研究设立“航空动力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作,选择有关学校试点,把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关注和支持,更好地凝聚高水平学科团队,培养航空发动机的高层次人才。
2018 年第3 期 2018 年军工系统“两会”好声音
陈祥宝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空装备用关键材料已基本实现自主保障,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要“遵循科学规律”,中国航发航材院拥有科技成果2500 余项、专利1300 余项,近年相继突破航空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高性能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高强钛合金应用等重要技术。
2018 年第3 期 2018 年军工系统“两会”好声音
任新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2018 年第1-2 期 致敬逝者、致敬大师:远去的背影
吴光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干我们这行的,都有一种航空情怀,怀有航空报国的梦想。
2018 年第1-2 期 军工新晋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思礼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苟利国家生死以,手持火炬照后人》 石磊
2016 年第5 期
许学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名舰船科研设计工作者,要把国家和国防的需要放在心上,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刻苦攻关,为发展我国舰船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梦作出贡献。
《征服大海,追星赶舰》 远望
2016 年第4 期
屠守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干航天工作,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前面,不为个人的名利。
《屠守锷:一生为航天》
2013 年01 期
黄纬禄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了导弹事业,我无怨无悔。
《勇士自疆场归来、著名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黄纬禄》
2012 年 05 期
朱英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最大的感触是要从基层开始,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向老同志学习,他们有丰富的实验经验。而且,无论做任何事情,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耐得住寂寞,担得起责任。多年以后,我参与了护卫舰、驱逐舰、航空母舰的研制,这些都是我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把所学所思所悟用于实践的机会。
《差点当了钳工的船舶设计大师》
2012 年01 期
钱学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培养有智慧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为解决师资难的问题,也要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和我们的出国留学生,请他们回来讲讲国外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最新鲜的实践经验。
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协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能令他们活得快乐而有尊严的国家。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解密不一样的“科学元帅”》
2011 年0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