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2023-03-16杨倬婧
路 华,杨倬婧,阎 阳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勒·柯布西耶在他的《明日城市》中说:“城市是人类的工具,城市里四起的紊乱令人生深感冒犯,秩序的退化既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又粉碎了我们的体面。他以几何图形作为人类城市的发展的标准”。陈丹青说:中国的一切都没有充分现代化,就进入后现代了。西方后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至少在物质层面,中国许多城市在短短二十年内都拥有了。然而,人是不会再这么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人还是原来的那一代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不会像城市发展那样翻天覆地,城市和城市内的人变得非常割裂。在这个巨变的空间里面,人有自我辨认的欲望——我是谁?一切怎么会变成这样?所有人在享受现代化,物质生活相比以前极大的丰富,然而大家并不快乐。中国的城市没有选择,它不能停滞不前,城市必须不断向前发展,它必须要承受不同人口结构的掰扯和裂痕。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能不能避免欧洲在十八、十九世纪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谁也不清楚这样的城市发展意味着什么样的历史代价[1]。
1 拼贴城市
第一次提出拼贴这一概念是在立体派画家的实验绘画中,毕加索更进一步将拼贴加以理论化并创作许多拼贴艺术作品。先锋派建筑最早将这一艺术创作手法引入建筑领域,并作为一种建筑表现手段。1978 年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将这种后现代的艺术理念引入城市设计中。柯林·罗将现代城市所出现的断裂、破碎的现象称之为城市的“拼贴”。柯林·罗的现代都市理论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科学模式的整体想象,而这些幻想中又夹杂着人们对于历史主义的怀念,这也使得都市中一直充斥着现代性和历史主义、科学模式中的集权和群众活动的民主的冲突,城市因而长期处在一个混沌、分裂的局面之中。针对这种城市现状,柯林·罗提出这样一种策略:“似乎需要一个受启迪的多元性,而且可能的话,甚至是一种共识性”。
《拼贴城市》的出现,在城市更新理论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对现代乌托邦进行了大量的篇幅论述,柏拉图式的乌托邦、牛顿式的乌托邦真的衰落消亡了吗?这些乌托邦给人们带来确定性的同时,是不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了吗?柯林·罗由此展开了对“行动乌托邦”的批判。战后城市更新热潮中,通过制定新的经济策略和新的土地开发策略,来解决旧城的衰败问题。这种重新建设新城的方法来实现土地的功能升级,却导致了非人性的城市生活环境,这一现象导致了多元化和人本思想的回归[2]。
2 “拼贴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更新实践
2.1 波士顿“大开挖”
波士顿于1630 年开始建设,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经历了数次城市更新。建于1959 年的中央干道城市高架共计6 车道,20 余米,宽穿越中心城区,希望借此可以连接周边发展区域,带动周边的发展。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的割裂问题,波士顿市政府提出了“大开挖”项目,即拆除原有6 车道高架,重新整合原有地面土地资源,同时在原来高架下重新开挖地下隧道,修建8 车道的高速路。地下隧道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原有的城市交通拥堵和南部湾区的发展问题,也为城市提供了优质土地资源。波士顿政府将这块狭长的城市空地重新规划,设计了城市步道、广场、公园长达1.7km,被誉为波士顿新的“翡翠项链”。这在功能上成为新旧城区的枢纽空间,缝合了新旧城区的发展裂缝,将中心城区的经济优势引入港区,促进了港区的经济腾飞。在空间上,这些城市空间是新旧城区的衔接带。正因为这一空间,重新连接了原本被城市高架切断长达4km,连接了16 个历史遗迹的“波士顿红线”,激活了这条热门的城市游线,也加强了整个城市的联系。
2.2 苏州古城的更新保护
苏州古城建城历史超过2500 年,自春秋时代吴国定都阖闾城至今,苏州历经多个朝代,现在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其文化、经济、旅游和历史等方面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均独树一帜。然而,自建国以来,苏州古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城市变革,在物质层面上,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古城承载力已经不堪重负。在非物质层面,古城的市井风俗延续困难,原来许多苏州古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与人的亲密关系渐行渐远。
这些旧城更新问题的原因包含多种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城的保护缺乏渐进性的理念。地方政府奉行大拆大建的改造理念,建筑公司野蛮施工;古城内部交通过于密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等规划混乱,公共服务设施破坏严重,公共服务水平与新城相差较大。这种现象对古城居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也破坏了古城旅游资源。
为了加强苏州古城的保护,阮仪三在《苏州古城街坊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了分片改造,逐步施行的更新理念,这正与拼贴城市的城市更新理念不谋而合。对这些民居实施渐进性的保护,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苏州古城的古城风貌,也可以让城市市民参与其中。
3 拼贴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3.1 周口淮阳旧城现状
淮阳旧城区位于豫东平原东部,行政区位为周口市淮阳区。淮阳古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伏羲氏定都以来,在其东南4km 的龙山文化平粮台遗址表明,其建城历史超过6500 年。历史上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淮阳受黄河泛滥影响而成黄泛区,地面形成凹凸不平、大小不一的洼坡地。因此,旧城区内形成了南湖、西柳湖、东湖、弦歌湖四大湖泊相连并和城区紧密相连,是我国最大的环城湖,并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城市格局。
此次研究城区范围为北面朝祖大道,南方弦歌路,西方龙都大道,东方为平粮台大道所围合的多边形地块中。总面积约11km2,其中湖区面积约8000 亩,其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
其中湖区的东中西分布着全区最大的3 个岛屿和生活区。中部岛屿是淮阳旧城区的主要生活区。岛屿西部是周口宛丘职业高中和淮阳区实验幼儿园,为旧城区教育机构的集中地。岛屿中部沿新华大街从北向南分别是舒心宾馆、淮阳区信访局、周口市淮阳区中医院等民生机构。岛屿东部主要为市民生活休闲区,包括岛中之湖等多种休闲设施。东湖岛屿为众多不规则小岛、荷花园、芦苇丛等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
随着城市的扩展与发展,淮阳的发展采取了另建新城的城市更新策略。城市的空间形态在水平方向上急剧扩张,城市轮廓不断西延,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古城内的众多文化古迹。然而,这却引起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新城区千篇一律,失去了支持城市发展灵魂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老城区彻底破败衰弱,缺乏人气,生活设施得不到更新,青年人口纷纷逃离旧城,城区内人口老龄化急剧上升,老城区现状如图1 所示。
图1 老城区现状
3.2 淮阳旧城区“拼贴”式更新的策略
淮阳古城拥有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生态资源,其城市更新也必然有许多独特的更新方法和更新理念。根据调研整理出以下3 种方法。
3.2.1 多元复合的城市空间
淮阳旧城作为建城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城内街道功能布局也随城市发展而形成各种不同功能。城区主干道大同街和新华大街中路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大同街作为古城东西干道经过现代化改造,道路扩宽,重修人行横道和道路绿化,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每到夜晚,行人如织,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通过一条城市道路,将城市的各种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多元复合的生活空间;新华大街中路虽然贯通南北,然而道路两边仍是破旧的民房,甚至部分道路已经老化失修,丧失了基本的道路通行功能。在城市道路的更新上,在保证基本城市元素的基础上,放弃城市中静态实体的简单堆砌和静态孤立,而是将其组成一个多元复合的动态网络,这种网络,包含多种元素,多种层次,并且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彼此联系[3]。老城区街巷肌理如图2 所示。
图2 老城区街巷肌理
3.2.2 城市功能的混合型更新
在这个面积约12km2的旧城中,包含着多种建筑风格的城市街区,既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现代仿古商业街,也有着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这些功能各异的街区,这种居住功能为街区使用者提供了生活所需。但是由于城市布局的原因和发展差异等原因,街区和城市之间缺乏开放性,城市与街区之间联系不便。这种城市街区形态与城市功能的布局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淮阳旧城的西北角的万正龙湖城小区南面和东面临湖,景观资源丰富,然而该小区却使用围墙将小区变为封闭式小区。在拼贴城市的更新原则中,这种布局是典型的“刺猬式建筑”,这是一种标准形式,是“整体建筑学和整体设计”的展现,是“一元论”的标准。而城市更新的目标是“狐狸城市”,这是一种“多元论”的设计思维,它试图消除主宰思想,在协调冲突的同时不失建筑尊贵的理想。
3.2.3 共存结合的城市渐进式更新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淮阳老城区的旧城更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城市危房改造、传统商圈升级,还是古建保护,城墙修缮,在新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不仅要政府投资,更重要的是市民阶层的参与;不仅要摒弃过去大拆大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确定城市渐进性更新模式。所谓“渐进式更新”是指通过碎片化的改造,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例如,通过微小的道路改造,让道路空间更加宜人;在居住区适当添加绿色休闲空间,增加社区的共享空间;增加城市公共建筑的灰空间,打开公共建筑的门与围墙。渐进式更新不再使用一次性的规划方案,而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断调整、改变方案,能够对城市的空间关系和城市功能和空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公众的意见。公众意见不仅能够更充分地反映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意见,更可以规划调整和实施[4]。
3.3 “拼贴城市”之于淮阳旧城更新的意义
淮阳老城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其本身仍具有较多古城特点的自存属性,包括文化、教学、生产、休闲等,并且,在古城开发的进程中,古城以不同的建筑种类和形式而反映了其时代精神。以拼贴城市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时,必须重视历史但并不提倡重复历史;从城市更新的角度考虑,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城市更新。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该更倾向于城市整体的未来发展,把建筑中的历史拼贴元素融入新的城市空间中。随着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城市更新的技术与理念也在持续出现。新老建筑如何和谐共存。因此,就应该以“拼贴城市”的思维处理城市的历史文脉问题,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问题,拼贴城市的理论至少在面对同一城市的不同信息持开放包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