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地区新旧农居对比研究
2023-03-16蒙鑫
蒙鑫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0 引言
当前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我国的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城市建设加快,乡村正在更加与城市靠近、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文化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自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各省市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推进村庄建设。田独伊[1]归纳总结了乡村民居风貌的九点影响因素,对于乡村的风貌有积极意义。张瑶[2]总结了乡村传统产业建筑改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适应、尊重、经济性的原则,对于旧农居改造原则做出了贡献。石勇美[3]通过对比分析苗族传统民居,提出村寨民居建设既要满足现代生活生产需求,又能尊重自然,与环境保持平衡。刘佳凝[4]提出要在挖掘传统建筑形式基础上,注意保护民居建设的自发性。孟颖[5]认为各地的传统民居只有植根于本土地域文化中时,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乡村新农居作为新时代农村居民的住所,其承担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生产功能于一体,其复杂性、现代性较传统旧农居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研究对比乡村新旧农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推动新农居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1 研究区域概况
旧农居的案例选址位于云南省元阳县,该地属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东西横跨74km,南北纵距55km。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毗邻,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红河相望。元阳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其中,案例所在的新街镇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形为“四河三岭四面坡”之间。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该村落内的农居建筑多依地势而建。元阳县是哈尼族聚居大县,其中哈尼族以蘑菇房为标志的建筑形式是这里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新农居案例选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周城村,是大理的白族聚集地,面积4.7km2,人口10000 多人,几乎全是白族。全村居住1500 余户白族居民,是国内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里房屋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形式构建的白族民居。在周城,还有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是周城村的特色产业。
2 云南地区新旧农居案例
元阳县新街镇、大理周城村、景洪市都位于云南省境内,其中新街镇旧农居案例中不包含产业功能,为典型的传统农居案例;周城村的新农居案例则在以往传统农居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需要,改造了大量产业功能空间,使其满足户主的产业工作需求。本文从平面形制、功能布局、建筑立面、屋顶形式4 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1 新街镇全福庄中寨李惹牛农居
2.1.1 案例简介
李惹牛宅建于1978 年,是一栋3 层独栋式建筑,平面形状呈矩形,坐南朝北,是典型的木构架土坯墙“蘑菇房”。该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房屋的承重体系,以土坯墙来作房屋的围护体系,屋顶材料为茅草或稻草的一种四坡顶建筑。
2.1.2 平面形制
该农居建筑尺度不大,平面呈现规整的矩形,农居的面宽约9m,进深约5m,是四间两架的结构形式,占地面积约为52m2(不包含庭院)。农居平面各开间尺寸不相同,当中两开间的宽度略大于尽端两间。进深方向的尺寸则差别较大,南侧的进深约1.7m,北侧的进深约3m。农居前部进深较大,主要满足日常起居功能;后部进深较小,是为了节省木料。
2.1.3 功能布局
在农居内部功能上,从平面分布来看,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侧部分进深大,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开间,后侧进深小,是其余辅助功能,如交通、厨房、杂物间。从竖向功能分布来看,李惹牛宅是典型的“下畜上人”式布局,即底层养牲口,二层住人。二层是人的主要生活空间,主要包含了家庭的起居室,其中设有有火塘、老人床和粮仓。尽端两间,都各有一个小卧室。二层的上面还有一个阁楼层,通过梯子上下,面积约占平面的3/4,上面有用茅草覆盖的坡屋顶,主要用来堆放农作物和杂物。阁楼的外面还有一个平时晾晒稻谷的晒台。
2.1.4 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共有3 层,一层为饲养牲畜以及杂物堆放空间,故首层建筑外面无窗户;二层为主要的生活空间,分布着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但开窗面积很少;三层为局部突出的体量,主要用于存放粮食作物、堆放杂物等,外立面无开窗。农居四向立面外观上开洞极少,除门洞以外仅有极少窗户对外开放,整体视觉观感较封闭。
2.1.5 屋顶形式
“蘑菇房”是云南哈尼族的典型民居形式,其大多数为四坡屋面的草顶与土掌房组合而成。李惹牛农居的主体有3 层,两坡茅草屋顶,有草顶的部分为正房,外形较为近似蘑菇。从农居整体来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坡顶部分,其构造为竹木构架承重,屋面覆以茅草,若是技术较发达地区则为规整的人字形木屋架;下部则为3 层的主体房屋部分,夯土墙也有部分承重。
2.2 新街镇上主鲁老寨李松荣农居
2.2.1 案例简介
这是一座土坯砖建起来的平屋顶3 层小楼,是李松荣的住房,它也是上主鲁老寨之中最为特别的一栋传统民居。现在的上主鲁老寨,大多数的小楼早已是由水泥红砖建造而成,所以李松荣这一处农居并不会显得那么突兀。然而,如果时间倒回到30 多年前,那会儿寨子里全是传统的“蘑菇房”的时候,这栋农居就能称得上是标新立异了。
2.2.2 平面形制
这座农居由主体、耳房、走檐、猪圈和前院、后院组成,占地面积约106m2(不含庭院)。农居主体部分有3层,是典型的曲尺形哈尼族民居平面形制,由矩形主体部分和一侧耳房组成。农居主体部分坐北朝南,面阔四间,开间约为11m;进深两架,约为5m。
2.2.3 功能布局
农居建筑每层平面都分为左、中、右3 个部分,共3个开间,中间是一个面阔两间的大房间。一层功能分为两个小卧室、厨房以及位于正中的大门厅,进门的左侧是楼梯,西侧靠近后墙的地上有一个火塘。二层功能是主人家夫妇居住的卧室、位于正中的起居室。三层主要用于储存农作物和杂物,日常时间不作为居住人的空间。位于主体东南侧的耳房共有两层,高度较主体低矮,开间约为3m,进深约4m。耳房的首层为牛棚,二层则是李高山老人的卧室。
2.2.4 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共有3 层,由于饲养牲畜被独立出主体建筑,位于独立耳房之中,形成了特有的“L”形平面布局,且耳房高度较主体建筑低,所以立面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态。与前一个案例类似,整体建筑外立面开洞很少,封闭性很强,室内采光通风较差。特别的,该农居的屋顶形式为平屋顶,与传统哈尼族的蘑菇屋式民居有明显的差异,颇具一股现代小楼房的意味。
2.2.5 屋顶形式
李松荣农居是一栋3 层砖砌平屋顶小楼,但以往哈尼族的传统住宅基本都是坡屋顶的形态,这其实就是户主的创新点了。在那时,水泥还没有大面积地使用开来,平屋顶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石灰来修建,然而石灰不像其他的材料可以自给自足,所以李松荣在当时花了大价钱修了这栋漂亮的“现代”小楼,在当时还是村子里最大、最漂亮的住宅。
2.3 周城村张氏扎染农居
2.3.1 案例简介
张氏扎染农居位于大理市周城村,是一户传统的白族合院式民居,这座农居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1886 年,由张翰敏高祖父——清朝的匠人修建,历经百余年一直不断修缮并保留至今,2013 年被改建成现在的蓝续古法扎染体验中心[6]。该农居占地面积约658m2,总建筑面积约728m2,建筑层数为2 层,四面围合形成了中间院落。
2.3.2 平面形制
这座农居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平面围合(图1)。在三坊的房屋中,主要的正房在西,照壁在东,农居建筑入口位于东北方位,且较为曲折,考虑到了院落内部的隐私与安全,东南方位是卫生间,厨房设在西北角。每坊建筑一层都设围绕院落天井的走廊通道。
图1 张氏扎染农居平面
2.3.3 功能布局
农居内部功能大致分为3 个类别,即生活空间、产业空间以及闲置空间。生活空间主要包括堂屋、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产业空间包含室内产业空间和庭院产业空间;大量存在的闲置空间,使得整体的空间质量低下。
从竖向功能分布来看,农居建筑共分为两层,首层为主要的对外功能,包含了入口、接待、展示、体验、会议室等等,所有功能都围绕中间的院落展开布置。二层主要为对内的储藏、办公、杂物等功能。
2.3.4 建筑立面
该农居立面共分为两层,是典型的大理白族的院落式民居,整体立面比例较为舒展。立面最中间最宽处为最重要的院落,由它组织了整体的平面流线,也承载了扎染产业的一部分生产流程。
2.3.5 屋顶形式
建筑外部造型轮廓丰富,青瓦屋面,屋顶曲线柔和优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善于运用不同的材料,有山墙的山花部分及墙体转角处,贴以很薄的灰色面砖,强调砖与砖之间的线缝,一方面既保护了墙体,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上下墙面材料质感和色彩的对比。
3 新旧农居对比分析
3.1 旧农舍的特点
上述两个旧农居都属于云南哈尼族传统民居,有以下3 个特点。
(1)下畜上人。这种功能安排,与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湿润的气候是存在相关性的。农耕劳作离不开耕牛,所以农居底层预留了安置耕牛的空间,人则居住在二楼。
(2)木构土墙。哈尼传统民居的梁、柱、楼板、楼梯和隔墙等,都是用来自山林的木材制做的。作为围护体系的墙,则主要是生土材料、夯土或土坯垒砌。
(3)火塘中心。火塘的实际作用有3 个,即烹饪、驱寒、烘干。
3.2 新农居的特点
大理白族扎染新农居则是在原有传统白族院落式民居的基础之上,经过户主对内部功能的置换,使其能够满足当地特色的扎染产业的需要,其有以下3 个特点。
(1)院落式布局。新农居平面形制为传统的“三坊—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建筑平面布局围绕中心的院落展开,院落是整个民居的流线中心。
(2)功能分区明确。农居共有两层,整体功能分布遵循着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关系,首层较公共,主要用于对外服务;二层则较为私密,主要用于对内工作。
(3)产业空间大。产业功能面积占整个农居建筑面积比例较大,有别于传统农耕劳作的方式给村民带来产值,更多的是发展乡村二、三产业,从而使得村民更好地留在乡村,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4 结语
通过云南地区新旧农居的对比分析可知,新农居的发展是基于旧农居,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但由于政策支持、城乡关系的变化,使得新农居能够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快速发展,与旧农居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功能分区上,二者都有较为明确的竖向功能分区;建筑层数大多都为2~3 层;但是二者的用于创造产值的功能空间所占比例、产业类型都有明显差异。
新农居建设要立足于旧农居,结合乡村二、三产业来提高乡村的产业活力,使其既能够保留传统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