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视角下重庆市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2023-03-15刘清华
包 进 刘清华
近年来,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地不断深入,各地相继出台了智慧小区地方性标准或指导意见,借以推动智慧小区建设。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第1部分:智慧社区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国家层面希望借助标准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加速智慧社区建设的愿景。智慧小区作为智慧社区的基础,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各类数据收集的重要渠道,也直接影响着智慧城市体系下各类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及治理的成效。智慧小区建设不仅需要考虑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也应充分考虑在其应用场景的适配性。在国内城市更新建设实践中,老旧小区由于技术基础弱、改造条件差、居民诉求多等原因,往往会忽视其在智慧化改造方面的需求。部分地区在推进城市智慧小区建设与改造的实践中,虽将老旧小区也纳入其中,但更多立足于填补老旧小区在智慧化板块方面的空白。这类改造项目无论从技术指标先进性,还是技术体系完整度方面都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存在差距。受制于保守的改造理念,传统的老旧小区改造可能仅使其从智慧城市“信息孤岛”的位置中剥离,但仍未改变其智慧城市“信息洼地”的窘境。因此,在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智慧化改造的重视程度,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与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的成效。本文选取重庆市部分典型老旧小区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座谈汇总诉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居民视角对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的针对性提供参考。
一、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体系
课题组在构建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体系过程中,将成熟的智慧小区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重要参考标准。作为国内较早建立智慧小区评价标准的城市,重庆市于2018年批准并实施了《智慧小区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见图1),两百余个星级智慧小区的建设,极大推动了智慧小区建设标准化的实施。在参照《评价标准》的同时,还对金科物业、云从科技等智慧化改造硬件、软件供应商进行了走访,以保障技术指标选取的代表性。
图1 重庆市《智慧小区评价标准》
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课题组构建起由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调研指标体系(见表1)。一级指标包含了经验、技术、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因素,覆盖了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从项目设计到后期运营维护的全流程,并以李克特量表法作为问卷制作及测量标准。
表1 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调研指标体系
二、居民视角的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调研及分析
课题组于2021年3月—2021年6月,在重庆市开展了多阶段抽样调查:第一阶段,在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对老旧小区分布情况进行初筛,确定将老旧小区相对集中的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等5区作为抽样范围,后续为反映周边区县的情况,将合川区新增入抽样范围,调整后抽样区域合计6区;第二阶段,在6区中进行了典型样本选取,根据老旧社区使用年限、现存密度和改造情况,选取了渝中区重庆村社区、南岸区后堡社区、江北区工校村社区等10个社区作为重点调研范围;第三个阶段,在选定的10个社区范围内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2份,其中有效问卷860份,有效率为95.56%。通过SPSS 23.0软件中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后,样本数据的信度值为0.891,调研所获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一)问卷数据分析
在数据标准化并经过SPSS 23.0软件运算后,获得检验结果:KMO值为0.858,数值大于0.8说明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关联性,Bartlett's检验值为0.000,小于0.001,说明矩阵间带有明显差异,以上数据说明问卷设计合理,数据适用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提取过程中,共发现6个因子初始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达到79.248%。通过对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可以更好地解释因子载荷量,因此,运用SPSS软件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得到表2。
表2 旋转成分矩阵a
对以上六个主成分及其所含具体指标项目进行梳理后,重新调整获得评价指标表(见表3)。同时,居民座谈在该表中呈现出部分二级指标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一方面证明了重庆市《智慧小区评价标准》的代表性与科学性,但并未全面覆盖所有指标的情况,也反映出老旧小区居民对智慧化改造在需求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表3 基于居民视角的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指标
(二) 居民视角的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1.改造项目需求的集中性
在“技术路线”指标中反映出居民对智慧化改造的需求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通过与重庆市《智慧小区评价标准》对比发现,居民的智慧化改造需求集中通讯、安防、家庭应用等对居民个体生活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关联性更高的项目。一方面,由于过往的老旧小区改造更倾向于通过对公共区域改造来实现居住舒适性提升的目标,而对居民个人居住空间的改造相对有限。老旧小区居民尤其是年龄偏大的群体,对其内部居住空间的改造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受制于老旧小区薄弱的硬件基础条件,开展改造的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在建筑结构系统改造不现实的情况下,居民逐步认为智慧化改造是老旧小区“微改造”的新途径;另一方面,部分曾有过智慧家居产品使用经验的居民,对其功能全面性以及改造便捷性有较高的认同,但由于日常接触的智慧化产品及服务大多基于生活场景,使居民借助技术手段提升居住质量的期望值被一定程度放大,造成其在智慧化改造的项目中会更关注与居住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而忽视公共服务方面的智慧化改造项目。
2.改造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从“经费来源及支付”指标中我们发现居民对经费来源及支付方式整体上较为敏感,需给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方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旧小区居住人群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整体收入水平不高。虽然大部分居民认为智慧化改造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居民一次性支付相关费用的能力相对有限。加之部分老旧小区前期进行过部分改造,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短时间内再次大量支付改造费用的欲望;另一方面,随着居民对现代金融服务的理解不断深入,居民对分期支付、付费服务的接纳程度正发生积极转变,“先购买后付费”的支付方式在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中的应用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
3.运营维护的协同性
在“运营维护机构”方面,居民普遍希望建立稳定、长期的运营维护机构以保证智慧化改造后的小区运营的长效性。这反映出居民期望借助智慧化改造,补齐老旧小区由于硬件条件落后而缺乏稳定、规范的物业管理等运营维护机构的短板;同时,由于智慧化改造硬软件供应商的多元化、居民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居民担忧多个供应商或服务商的存在会存在利益冲突,加剧小区管理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借助智慧化改造提升信息集成度,进而推动老旧小区管理效率的初衷无法实现。因此,居民希望引入专业运营维护机构提高后期老旧小区运营维护的协同性。
4.项目论证的科学性
从“项目论证”中发现,老旧小区居民在智慧化改造方面的诉求,相对以往针对公共区域、公共空间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呈现更多个性化需求。整体上看,居民对智慧化改造中的部分项目关注度更高,但在涉及内部生活空间的改造中由于生活习惯、现实需求、身体情况等原因,必然会导致居民所处的生活场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居民对智慧化改造的需求也会更加多样化。居民普遍希望在智慧化改造前,应更多地考虑诸如不同年龄段居民具体生活应用场景中的对智慧化改造的需求,如独居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需求等,提供模块化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在应用场景中的特殊需求。
5.改造政策的全面性
在部分经历过老旧小区改造的区域,居民认为智慧化改造的政策应更加全面。老旧小区改造客观上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频繁开展多次改造则可能加剧居民对改造的负面情绪。因此在智慧化改造中,尤其是对公共区域的智慧化改造中需要考虑项目未来的可拓展性,选择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相匹配技术方案,以提高智慧化改造的长效性。
6.改造过程的规范性
在调研中发现施工过程的不规范是造成老旧小区居民对改造预期存疑的重要原因。由于老旧小区改造的特殊性,导致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会侵入个人生活空间,甚至产生冲突。在经历过改造的部分老旧小区,居民认为如果施工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如施工时间、施工区域缺乏必要告知或警示,其产生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增加居民对改造的负面情绪,严重的会影响改造项目的有序实施。虽然居民认为智慧化改造的工程量相对更小,但仍希望施工过程能够规范和透明。
三、提升智慧化改造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影响因素体系的调研及数据分析后发现,老旧小区居民对智慧化改造有较正面的预期,但“技术路线”“经费来源及支付”等相关因素仍会对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的有序推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课题组认为未来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项目需秉持全流程、全周期改造理念,并从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后期运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 重视技术路线选择
调研结果显示老旧小区居民整体上对智慧化改造持开放性态度。但面对庞大的智慧化改造项目,居民的关注点更倾向于与提升居住质量关联度更密切的通讯、安防、家庭应用等板块。因此,在技术改造路线方面应突出诸如移动通讯覆盖率、智能访客系统、家庭环境监控系统等项目,尤其重视居民年龄偏大的特点,将适老化改造与智慧化改造相结合,尝试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定制化方案,提供适应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场景的配套方案,避免出现贪大求全的情况。
(二) 调整经费支付方式
由于老旧小区居民收入的平均值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居民对改造资金支付方式的敏感度较高。如前期需要居民一次性、大比例缴纳改造费用,经济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改造有序推进。因此,在改造经费的支付形式方面,可考虑前期通过政府或企业垫付,后期居民与智慧服务供应商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合同,通过购买相应的智慧化服务项目,以支付应承担的改造费用。既有助于缓解居民一次性投入的压力,也有助于强化居民与供应商的关系,提高智慧化运营的可持续性。
(三) 培育运营维护机构
老旧小区虽形成原因多样,但大多缺乏规范、统一的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智慧化改造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信息管理的集成度,因此培育一批以老旧小区为服务对象的运营维护机构或企业,是保障智慧化改造发挥长效作用的基础。可尝试有智慧小区服务经验的物业管理企业、商业运营机构等直接参与老旧小区智慧化运营,同时鼓励企业与社区联合对老旧小区现有的运营与维护团队提供智慧小区运维专业培训,借以培育适应老旧小区特殊场景需求的专业机构。
(四) 规范项目论证程序
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要与城市智慧化建设目标相匹配,因此,改造不仅要重视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相关项目,同时对公共设备管理、公共信息集成等方面的改造也必不可少。因此,在智慧化改造实施过程中,须保证项目论证的规范与透明,使居民明确公共区域智慧化改造与家庭智慧化改造的逻辑性关系,明确资金具体投入与去向,提高居民对改造的支持力度。
(五) 提高政策整合力度
由于智慧化改造可能已是老旧小区二次改造项目,居民无论是自身过往改造的体验,抑或是其他渠道获得的改造反馈,都会对居民参与二次改造的意愿产生影响。而对老旧小区的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未来可能呈现长期化、渐进化的趋势,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须从政策层面全面地考虑改造的需求,尽量避免大规模多次改造的情况。
(六) 加强项目施工管理
相较于旨在改善和提升老旧小区功能的改造工程,智慧化改造更应秉持绿色改造理念。一方面控制施工过程对环境、居民的影响,尤其是需要入户改造的相关项目。前期培育的运营维护机构在项目改造阶段即可介入,对施工预约、施工标准、进度管理等进行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可尝试将各改造项目的具体流程及规范制作成视频等,实现改造规范和流程可视化,既有助于居民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也能加速居民熟悉智慧化设备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