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过“配享”之毒的大臣们
2023-03-15飞叨
飞叨
乾隆皇帝当时就有点儿生气,哪有让皇帝给立字据的啊!
1
太庙和孔庙,是古代大臣和读书人心中的两处神殿。
太庙相当于皇家纪念堂,里面供奉着皇帝的祖先;而孔庙则更不得了,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是所有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帝王将相到这都要毕恭毕敬。
“配”就是陪衬、衬托,“享”则是享用之意。“配享”太庙指的是为了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大臣,帝王允许他们的神位进入太庙,享受后世的供奉。比如说郭子仪、狄仁杰、王安石、司马光、徐达这些人,都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而配享(从祀)孔庙的要求更加严苛,入选者除了要在学术上有巨大贡献之外,德行兼备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那些道德上有瑕疵的学术精英们要想陪在孔子身边,想都不要想。
这两处所在如此“高大上”,当然拥有巨大的诱惑力,也让不少人为之疯狂。
2
清代大臣张廷玉,是唯一一个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汉族大臣。
张廷玉是典型的学霸型官员,升官速度堪比火箭,年纪轻轻就官至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雍正皇帝时期,他在官场上更是高歌猛进,绝对是皇帝的心腹重臣。雍正皇帝对张廷玉十分信任,曾对他说,咱俩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从感情上说却是最亲密的朋友。这话虽有忽悠的成分,但能够出自皇帝之口,也算十分难得了。
所以在雍正皇帝驾崩前,特意留下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激动得不要不要的,心心念念想着死后享受皇家供奉。與此同时,他又开始患得患失:皇帝换人了,这事儿不会泡汤吧?
于是在退休前,张廷玉当面向皇帝提出要求:配享太庙这件事儿,我有些不太放心,您还是给我写个字据吧!”乾隆皇帝当时就有点儿生气,哪有让皇帝给立字据的啊!但考虑到张廷玉的身份和年纪,乾隆还是不情不愿地捏着鼻子给张廷玉写了张字据。
有了前后两任皇帝的“双保险”,张廷玉终于放心了。
心里紧绷的弦松弛之后,张廷玉就有些放飞自我。在乾隆十五年(1785年)二月,乾隆皇帝的长子永璜病逝,在办理丧事期间,张廷玉又不合时宜地请求皇帝批准他回原籍养老。乾隆皇帝当时就好像吃了苍蝇一般恶心:我刚死了儿子,你居然还操心自己养老的事?难道我儿子的命还不如你值钱?
乾隆怒气勃发之下,当时就把以前配享太庙的人员名单发给张廷玉,让他在小黑屋里反思:你这样的行为,有什么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心中惊惧万分,马上向皇帝请罪,并且表明态度:我错了,我真错了,以后再也不提进太庙的事儿了。乾隆皇帝也就顺水推舟,剥夺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眼看着到嘴的鸭子飞走,张廷玉非常伤心难过郁闷,几年之后就去世了。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同时考虑到配享太庙这件事还是老爸的遗愿,最终还是把张廷玉的牌位送进了太庙。
3
张廷玉“配享太庙”虽然一波三折,但毕竟圆满收场,但另外一名官员,却因为想把父亲的牌位送进孔庙,结果差点掉了脑袋。
这名作死的官员名为尹嘉铨,自身虽然学术水平一般,但他的父亲尹会一却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大学者,出版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尹嘉铨对自己的老爸非常崇拜,所以一直渴望能让父亲青史留名。
机会说来就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皇帝巡游路过尹嘉铨的老家河北保定,已经退休的尹嘉铨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于是迫不及待地给皇帝写信,明确指出父亲尹会一学问和人品冠绝当代,完全有资格进孔庙享受天下人的顶礼膜拜。同时他还要求皇帝给父亲定个谥号。
上到皇帝下到大臣们,都被尹嘉铨的奏章惊呆了。从东汉开始,配享(从祀)孔庙的不过172人而已,这些人中除了孔子的弟子们之外,全都是像诸葛亮、李纲、文天祥、陆秀夫、朱熹、程颢、王守仁这些举世公认的牛人。尹会一虽然学问不错,但想要进孔庙,无疑还差几个数量级。
乾隆皇帝外出游山玩水,各地官员马屁如潮曲意奉承,心情自然愉悦,接到这封另类奏章后也没反应过度,只是觉得尹嘉铨有些异想天开,于是告诉尹嘉铨:你的要求很过分哦,本应该把你交给司法部门定罪,但考虑到你的一片孝心,这件事就算了。乾隆也不忘敲打尹嘉铨:如果再出幺蛾子,绝不放过你。
尹嘉铨脑袋抽筋,居然把皇帝的警告当耳旁风,又上了一份奏章,坚决要求皇帝给他父亲赐“谥号”。乾隆皇帝眼看着尹嘉铨蹬鼻子上脸,马上下令将尹嘉铨逮捕,同时还把尹家的书籍抄了个底儿掉。
乾隆皇帝再次显示自己的大度,放了尹嘉铨一条生路。但他辛苦撰写的书籍,却都化成了飞灰,刻有他作品的石碑,最后也都被磨平了。
尹嘉铨在鬼门关上走一回,自然就此偃旗息鼓,不敢再有非分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