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用“四类朋友”教你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文
2023-03-15莫笑君
作者简介:莫笑君,原名胡姚雨。东南大学硕士毕业,青年作家。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一等奖、2013全国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已出版青春中短篇小说集《余声不回》。
从《乡愁》的深情忧郁,到《念李白》的豪气干云,再到《听听那冷雨》的奇崛浪漫,左手散文右手诗的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万钧笔力向我们展现了汉语之美的无数可能。事实上,除了抒情散文和文化散文,余光中也写了很多议论性散文,这些文章里的余光中言辞辛辣,十分“毒舌”,显得这位老人家格外直率、可爱、接地气。《朋友四型》里有吐槽、有点赞、有感慨、有疑惑,这些我们熟悉的操作本质上都是议论。
一句话立意:观点一定要简洁鲜明
初中阶段,议论文写作较少,重点培养的是写记叙文能力,也就是先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只有把事情讲清楚了,才可能去进一步总结提炼、发表观点。
当然,记叙文中,大家并非从不涉及议论。当你写下“这真是难忘的一天!”“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他!”“这件事可真让人气愤啊!”这些句子时,其本质就是在发表议论。这些句子都是你的主观意志表达,是你独特的个人体验——也是议论文和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区别,即议论文里,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这是议论之所为议论的核心。换句话说,你这个人,是一定要在文章里面显形的,读者是一定要看到你的态度、观点、立场的。《朋友四型》的第一句,就抛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
观点很简单、很鲜明:一个人,一定会有朋友。余光中用的程度副词是“绝对不可能没有”,这种包含强烈主张的语言,就是一个人发表议论、观点的体现。你也同样可以反驳:谁说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我就是传说中那个帅气到“没朋友”的人!
这是玩笑话,对生活里、社会上的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不要怕这个看法是不是可能被否定,是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只要你有自己的判断,就能写成议论文。
正因如此,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比记叙文更突出,记叙可以像散文,像散文诗甚至像小说。但议论就是议论,是围绕观点展开的,别说了半天,你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这议论也就无所谓议论了。同时,论点必须简洁,因为简洁才显得有力,一个人的观点啰里吧嗦、讲不清楚,就会显得观点隐晦、思考不足,议论就会显得可有可无、不吸引人。
所以,在写议论文之前,不妨先在心中想几个简短有力的观点性语句,不仅可以为你的议论奠定核心基础,还能激发你的议论热情。比如——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朋友!或者,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
一个人一定要读书!或者,一个人也可以不读书!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些辩论赛的辩题,这些辩题往往就是一个十分简短、有力又充满思辨性的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初学议论文的话题切入点。比如——
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
学校应该允许学生带手机,还是不该允许?
当这些观点在你心中确立的时候,你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这就是一个鲜明观点的威力,它本身就具有煽动性和带动力。试着形成你的观点,你的写作冲动也会随之而来!
变着法说理:采用“三步走”论证策略
有了观点,就必须要有支撑观点的论据。所谓论据,就是“论点的证据”,用来解释、补充观点的。比如,我的观点是“我没有杀人”,那我就必须拿出“不在场证明”这个证据。
用论据支撑论点,还涉及到如何有效地串联起这些论据,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性。只有具备逻辑,才能让你的观点真正被人接受,让你的表达取得实效——这也是一篇议论文最终的目的。换句话说,记叙文很多时候是以情动人,但议论文往往是以理服人的。
如何让自己的论据有效服务论点,并且具备合理的逻辑?我建议大家采取以下“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先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身在学校、坐在考场,不能随时随地接触网络,该如何获得海量信息?答案只有一个:功夫在平时!一定要通过丰富的阅读、广博的积累,加强素材的汇集。所以,有很多专题性的、集合性的素材型出版物充斥市面,大家可以当作故事书一样去多读多看,在应试导向下,不失为一个相对高效省时的办法。
在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要注重素材的新鮮度,十几年前的经典素材积累几个就可以,最新的、前沿的素材必须及时更新、牢记,因为素材的陈旧往往会导致观点的陈旧,致使文章整体水准下降。除非你在老路中另辟蹊径——比如,1992年的时候,余光中先生还发表过一篇《论朱自清的散文》,关于朱自清话题已经不时新了,但余光中却给出了全新、独到的观点,他在开篇就犀利地反问: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
他的观点是否定的,整篇文章以非常严格的标准,指出了朱自清散文里多个弊端、缺点,以不怕得罪前人的态度,写出了他心目中的好散文标准。
无论你是否同意余光中的观点,余光中这篇论文让我们明白,当你的议论还不成熟、观点还难以创新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通过丰富的、时新的素材来使文章与时俱进,因此,海量素材的积累其实也在无形中降低我们初写议论文的难度。
第二步,把论点进行分解,然后从海量素材中择优串联。这是极其关键的一步!说是一步,其实又包含了两个小步骤,但因为衔接紧密,所以合到一起来讲。
首先,对论点进行分解。所谓“分解论点”,就是展开议论,全面展现论点背后的思考逻辑,也即你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有很多种展开方法,比较典型的是以下几种:
一是并列型。《四型朋友》就是典型的并列型展开——
第一型,高级而有趣。
第二型,高级而无趣。
第三型,低级而有趣。
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余光中通过把朋友分成四类,再对每一类分别详细描述,从而发表“人人都有朋友,但要慎重挑选朋友”的观点。用这种并列型写法展开议论,是相对简单也相对高效的,比如对于“逆境出人才”这样的论点,如何用并列型展开议论呢?第一,逆境会倒逼人增强学识;第二,逆境会倒逼人增强体魄;第三,逆境会倒逼人增强胆量。因此,逆境会塑造一个有学识、有体魄、有胆量的全面型人才。
二是递进型。递进型的逻辑性更强,要求也更高。还是以“逆境出人才”这个论点为例,当我们以递进写法来展开议论时,就不是上面“学识、体魄、胆量”这样的结构了,而是这三者可能仅仅变成了整篇文章的一个小点:第一,逆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第二,逆境可以锻炼人的学识、体魄、胆量;第三,面对逆境,我们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争取成功。
看到其中的差别没?并列型的每个小点在逻辑上是相对独立、平行的,而递进型写法则更富于延展性、一致性和关联性。
三是对比型。其实,“四型朋友”在并列的同时,也形成了十分清晰的对比。“高级而有趣”和“低级而无趣”,以及“高级而无趣”和“低级而有趣”就是两组对比。继续以“逆境出人才”为例,按照对比型的写法,议论的展开就变成:第一,逆境、顺境在生活中都无处不在;第二,逆境可以锻炼人的学识、体魄、胆量;第三,顺境会让人懈怠、懒散、无能。所以,我认为逆境出人才!
接着,通过上面的集中展开,我们再从之前积累的海量素材里去挑选合适的,放在各个分论点后面。在“高级而有趣”这个分论点里,余光中认为苏东坡是高级而有趣的代表,于是就跟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东坡先生杖履所至,几曾出现过低级而无趣的俗物?”
在“逆境锻炼人的学识”后面,我们要写那些在逆境中刻苦学习的例子;“逆境锻炼人的体魄”后面,可以跟奥运冠军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例子。总之,所选取的论据一定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反过来,哪怕有些分论点在写之前还未成形,你也能通过阅读不同素材,从故事里获取灵感,形成更具体的观点。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第三步,试着用反问把自己逼入绝境。这一点属于锦上添花,是用来深化观点,让说理更加圆满的。一般而言,你的议论文完成上面两步,就基本具备相对完整的架构了,继续反问,是指你假装对自己的论点进行反驳,再想办法帮自己圆回来。
余光中是怎么做的呢?他这样写——
照说低级的人而有趣味,岂非低级趣味,你竟能与他同乐,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不过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如果要你做鲁滨孙,你会选第三型还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礼拜五”呢?
他前面说选朋友要慎重,可是写到“低级而有趣”时,又自我反驳,“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看似替读者发问、对自己刁难,其本质是通过主动指出说理可能存在的漏洞,从而进一步完善逻辑。你会发现,写到最后,余光中也没有对这个疑问给出多么完备的回答,只是巧妙地说“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
面对“逆境出人才”,你也可以在文中反问“谁说逆境总能出人才,不会打垮一个人呢?”这种问话,是不是很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别怕,当你在文章里写这句的时候,你一定是有解决办法的,这时,你只需要跟一句“会被逆境打垮的人,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是一个普通人吧!”这样一说,就又回到你的主题,把你的观点进一步说圆了,整个逻辑闭环也显得更加完整。
当然,如果没有办法解答自己的反问,你就別刻意为难自己了,毕竟前面说了,这是锦上添花。但这是会对你的提醒,如果你无法回答这样的反问,是不是证明自己的观点确实有漏洞?确实有矛盾?思考确实不成熟?要不要再回头改改?
总之,写议论文是一件非常训练思维逻辑,很能提升一个人存在感的有趣的事儿,当你写记叙文写累了,不妨也提笔发表高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