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制度建设的三维路径

2023-03-15刘锦权赵瑞

中国军转民 2023年4期
关键词:效能政治制度

■ 刘锦权 赵瑞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视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了制度建设的路径,科学制定了各项法律法规,加强了制度的引导作用,提升了制度建设的质量,保证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法治性,以制度的科学性保障执行的效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成效。新时代,制度建设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落实,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加强思想引导,保证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绝不能放松思想引导。制度建设离开正确的思想引导,就容易有冲破藩篱、失控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筑牢理想信念,如此才能坚定信念,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利于团结全党,坚定信念,还能够保证制度建设的政治方向,提升制度的治理效能。思想的先导性和政治的方向性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二者的结合点在于讲政治。讲政治是制度建设的关键,具有统领全局的核心作用。在新环境下,政治方向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水准,也决定着治理效能的强度。以政治方向统领制度建设,推动形成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展现制度的政治属性,让国家治理有章可循,人民行动有法可遵。

提升党内民主生活,也是制度建设的政治性表现。尤其是培养党员干部尊崇党章党规的政治意识,如此方可从制度层面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党内民主生活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科学发展,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只要党员干部具有合理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民主生活和政治生活必然会步入正轨。反之,民主生活的规范化与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又会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并保障其社会主义方向。另外,要保障制度的政治方向,还应将政治建设纳入制度建设中考核,在执行中落实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检查、巡视等手段促成政策的落实,保证制度的方向性。

二、促进组织改革,推进制度反腐

中国共产党要推动制度建设的深入,还必须从组织层面入手,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之中,夯实组织建设的制度基础,突出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用制度来激发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最大限度保障民主自由,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推动组织工作成效,同时也通过组织的力量将制度改革引向深入。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同民主集中制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落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是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原则”[1]。所以说,要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制度体系,保证民主的程序化、集中的规范化,就必须在实践中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推进改革的深入与制度的完善。通过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加强管理的科学化,健全政治生活和党内民主生活,推动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反过来再保证组织工作的成效。

强化组织改革、完善制度建构也是反腐败斗争的有力保障,反腐败斗争又为制度建设提供了可靠路径。但是通过制度反腐防腐,却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抓住机遇,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制度反腐防腐的创新性给予了明确的指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将法规体制纳入到国家法治体系建设之中,为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也逐渐构建起反腐败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反腐败斗争作了制度安排,指明了“标本兼治”的反腐败斗争方法,我国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指出若要不腐败,制度是关键,合理的制度设计,才是根治腐败的关键举措,因为“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2]。权力得到约束,不滥用,才能保证行为的方向性,这又得依靠合理的制度设计,因为制度建设能降低腐败的预期收益,规范权力的运行,增加腐败的难度。

制度反腐在实践层面还表现为完善惩戒机制,依法严查穷追,依纪查案办案,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逃腐败分子。通过这种国际追赃,有效地震慑了腐败分子,净化了政治环境,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范机制。这种跨国追逃,还展现出制度反腐的创新性,即落实责任、加强监督,以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同各级组织部门共同推进。如此才能“既坚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又保证了纪委监督权的行使,有利于加大反腐败的工作力度”[3]。从而保证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强化治理效能,自觉践行制度

治理国家,制度是根本。这种根本性的制度要发挥全局性的作用,就必须体现在治理效能上,这种治理效能在现实中则表现为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力不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实际效能也就无法发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制度执行不力的现象却一直存在,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人。“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循制度,极力逃避制度的约束和监管”[4]。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不根除,再好的制度都没有办法践行,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强化对人的教育,教育人全方位地理解制度。并将制度制定的各个环节、来龙去脉公之于众,让人民群众全面地理解制度、认识制度。只有如此,才能让大众心悦诚服地遵从制度。

同时,还需要开展自我批评,让人民在批评中团结,在团结中成长,使制度执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违反规则、破坏制度者无处藏身。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努力做制度的执行者与维护者,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引领全社会树立制度意识。政府的各级部门要积极在制度范围内推进各项事业,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制度意识,自觉践行制度、维护制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予以了明确的指示,“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令行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5]。这为落实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落实制度实践是发挥制度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各项制度一旦制定了,就要调动各方力量让其践行,绝不能成为摆设,更不能使其成为稻草人,只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而应将其落实于工作中,践行于实践内。并定时定期开展常规性检查,严肃处理一些不愿承担责任的“老好人”,对于违反规则的破坏者,绝不姑息、毫不手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让其曝光一部分人。调动政府相关部门与之紧密配合,对于以身试法者,该通报的通报,该查处的查处,该法办的法办。把监督贯穿于各项治理之中,让制度执行有章可循,形成以制度为行为准绳的机制。

总的来看,制度和治理相互依托,制度优势表现的最佳场所为治理实践。反之,治理实践的成果又需要制度来保障,没有完备的制度,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理。国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将其与治理效能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度的践行上,树立新规,让铁规发力,使制度成为硬约束,充分释放制度效能,构建了一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它强化了国家的治理效能,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权益,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猜你喜欢

效能政治制度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