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15陈文雄
陈文雄
(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江门 529020)
结直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不容忽视。研究显示,结肠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风险越高,内镜下早期发现息肉并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1]。临床在应用常规白光内镜模式检查时,部分息肉可能会由于其体积相对较小,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息肉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息肉可见度,联动成像内镜技术能够较为明显地区分人体内部正常的黏膜和肿瘤黏膜之间的颜色,即使不使用放大内镜,也能够对结直肠中一些较为平坦或者较小的息肉样病变进行清晰地显示;此外,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可以在激光内窥镜系统的帮助下,通过加强两种颜色的对比强度(白色、红色),上调正常黏膜以及病变的黏膜之间颜色的对比强度,从而提高对息肉的检出率[2-3]。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江门市人民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180例受检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BMI 18~29 kg/m2,平均(26.35± 1.03) kg/m2;年龄20~79岁,平均(52.63±10.45)岁。观察组(9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BMI 18~29 kg/m2,平均(26.41±1.05) kg/m2;年龄20~78岁,平均(51.99±10.38)岁。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出现便血、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年龄>18岁者;依从性好,可以清晰准确配合研究者等。排除标准: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曾进行过下消化道手术者;伴有多种恶性疾病者;哺乳或者妊娠期妇女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电子结肠镜(杭州先奥科技有限公司,浙械注准20212060580,型号:XD-130A)进行操作检测,该系统有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器,一种是白光激光器(波长450 nm),另一种是蓝色激光图像(BLI)模式激光器(波长410 nm)。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个内镜医师进行操作,插管至受检者回盲部,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白光内镜模式进行检查,仔细观察结肠黏膜寻找息肉,记录息肉形态、位置及大小;观察组患者使用联动成像内镜模式进行检查,退镜观察时使用BLI模式,当发现息肉时转换为白光模式,记录相同位置息肉的白光图像以便进行对比。对于发现的息肉均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并对患者术中切除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由两名资历一致的临床病理医师进行检测,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经苏木精 - 伊红染色法染色,由两位病理医师于光镜下观察。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的息肉检出率,主要包括扁平息肉和隆起息肉,以及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②对比两组对不同形态和大小息肉的检出情况,主要为息肉形态(扁平、隆起)和息肉大小(1~3 mm、4~5 mm、6~10 mm、>10 mm)。③对比两组对不同位置息肉的检出情况,主要为右半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④对比两组典型病例内镜下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息肉检出率比较 本研究180例患者中86例患者检出息肉,共252枚,观察组检出息肉57例,156枚;对照组检出29例,96枚;观察组的息肉总检出率(63.33%)及对扁平息肉的检出率(3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2.22%、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隆起息肉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检出息肉156枚(61.90%),其中腺瘤性息肉82枚(52.56%);对照组检出息肉96枚(38.10%),其中腺瘤性息肉37枚(38.54%)。观察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P<0.05)。
表1 两组检测方法息肉检出率比较[例(%)]
2.2 两组不同形态和大小息肉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对扁平息肉、1~3 mm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4~5 mm息肉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6~10 mm、>10 mm的息肉检出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形态和大小息肉检出率比较[枚(%)]
2.3 两组不同位置息肉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检出的息肉位于右半结肠占全部结肠息肉的45.51%(71/1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5%(3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4,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位置息肉检出率比较[枚(%)]
2.4 典型病例内镜影像学分析 病例1,43岁,女性,横结肠小息肉,联动成像内镜模式附带增强红色分色的处理系统,使红色更红,白色更白,横结肠黏膜在该模式下明显变白,息肉与黏膜色差明显增大,见图1。病例2, 66岁,男性,乙状结肠扁平息肉,普通白光内镜模式下,息肉不明显,息肉与黏膜色差小,联动成像内镜模式下明显变白,乙状结肠扁平息肉与黏膜色差明显增大,更容易发现扁平息肉,见图2。
图1 横结肠小息肉患者不同内镜模式下的图片
图2 乙状结肠扁平息肉患者不同内镜模式下的图片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结肠镜对人体结直肠内部的息肉进行检测,且通过内镜能够较为完整、准确地对患者结直肠内部的息肉进行切除,从而降低患者因疾病进展至结直肠癌的死亡率[4-5]。然而,由于结肠肠腔较宽,采用传统白光模式的结肠镜检查,不能提供足够的亮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结肠病变的有效检出[6-7]。
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可以对色彩进行再度配置,白光和短波长窄带光结合后,可以照射到黏膜表层,对已得到图像上的颜色进行加强,此外,通过加强白色部分的颜色以及红色部分的颜色,可以上调二者之间的色差,以帮助临床医师对黏膜色彩周围的微小色差进行详细地区别[8]。本研究180例患者中,经不同模式结肠镜检查可见,观察组的息肉总检出率(63.33%)及对扁平息肉的检出率(3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2.22%、11.11%);同时观察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目前衡量肠镜检查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之一即为对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主要是由于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肠镜检查确诊后及时切除,有利于降低临床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本研究上述结果提示,联动成像内镜技术不仅提高了整体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同时通过提高结直肠息肉和周边黏膜的色差,也提高了对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联动成像内镜检测的图像是类似传统白光模式的彩色增强图像,低年资的内镜医师及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应用;同时该检测技术应用激光光源代替传统的氙气灯光源,图像更为明亮、清晰,甚至比白光更亮,利于发现中远距离的病灶;在肠镜检测过程中部分患者肠道准备不佳,残留的粪水在联动成像内镜检测模式下呈现淡黄色,不同于其他模式下显示的红色,因此不影响 肠镜检测和观察[9-10]。
相对于隆起息肉,扁平息肉更容易发生漏诊,不容易被检测到,而右半结肠中升结肠处因为黏膜皱襞较深,导致该部位的漏诊率也一直比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动成像内镜模式对结直肠部位中小息肉、扁平息肉,以及位于右半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高于普通白光内镜模式,该结果与林吟等[11]研究相比较为一致。联动成像内镜技术相对普通白光内镜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精准检测结直肠部位的息肉,进而辅助医师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措施。人体内部肠道的周边黏膜和腺瘤性息肉在内镜下会呈现不一致的颜色值差,但由于两者之间会具有一定重叠的部分,因此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有效地区分细微的色彩差别;该技术的重点在于区别黏膜颜色 附近色彩的差别,可以使红色的更红,白色的更白,并联合白光与特定的短波长窄带光进行结合照射于黏膜的表面,从而能够在保证视野光亮度的同时,凸显黏膜表层血管、构造的相关信息[12]。
综上,联动成像内镜模式通过提高结直肠息肉和周边黏膜的色差,而提高对小息肉、扁平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右半结肠息肉的临床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