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在新媒体上的跨媒介互动
——以App REWORK为例

2023-03-14吴希希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乐句解构

吴希希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7)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经历了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影响到艺术领域,极简主义音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极简主义音乐强调人类内心对理性的回归。不少学者探讨了极简主义音乐的美学特征,认为“重复”是其最基本的特征[1]。除此之外,极简主义音乐也积极地突破自身的界限,尝试与其他艺术类型融合。于子涵指出,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将一切多余的元素去除,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2]。极简主义艺术家通过严苛的创作规则,利用有限和极少的素材(少),描绘勾勒出无限丰富,令人遐想的艺术作品(多)[3]。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深入了解极简主义音乐和视觉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涉及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的跨媒介互动。Tristian Evans[4]提供了视觉艺术和音乐在新媒体中交互应用的具体实例,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探讨,阐释极简主义视觉艺术与音乐结合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近年来,多种艺术的跨媒介展览被艺术家和观众所关注。艺术家通过将不同艺术媒介进行融合,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展览形式追求的是多样性和跨越界限的艺术表达,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但是这种跨媒介融合如何成为可能?有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如果有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将可为之后的视听软件的开发者和用户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极简主义音乐,探寻两者的美学共通点,以及利用新媒体中的实例App REWORK,分析极简主义视觉艺术与音乐结合何以可能。

一、极简主义的美学特征

极简主义艺术是1960—1975年间始于西方的一场艺术运动,其涉及的艺术领域不仅包括视觉艺术中的建筑、雕塑、绘画、装置艺术等,对音乐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有极大的影响。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之初,艺术家们就摒弃了艺术作为再现的表现手段,诠释现代主义的艺术精神。极简主义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可以消解艺术家借助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感和作品中文本和符号存在的强制感。极简主义作为开放的艺术形式,不仅消解具体形象和抽象传达意识的可能性,同时使观者可以自由加入作品并对其进行建构。极简艺术表面的平静、精准、条理和冷静客观,也“泄漏了要为世界带来秩序与控制的艺术家们所感到的内在紧迫。”[5](P419)极简主义音乐无论从技术手法,还是材料的运用上以及理念的展示中都体现了极致的“简”的新音乐形式。首先,极简主义音乐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永恒”的大门。极简主义音乐家拉蒙特·扬提出建立一个与人们生活并行的音乐创造空间,作品只有延续与停滞,没有起始,永恒的持续。为此,他建立了“永恒音乐剧院”[6]。另一位极简主义音乐家格拉斯认为,这种音乐被放置于通常的时间尺度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非叙述的及伸展的时间观念[6]。这种永恒时间概念可以说是超越历史和叙事的,将“现实”“停滞”“永恒”相统一。其次,极简主义重视节奏。这种节奏并不是传统音乐中人工复杂节奏型,而是一种回归本源的人类生理本能的节奏特征。在当时先锋音乐对音乐传统的极度的反叛,和因此给听众所带来的困扰,使得极简主义对于最原始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极简主义音乐家在亚非民族仍然留存的使人产生愉悦的原始节奏律动中得到启发,在极简主义音乐创作中体现出这种原始节奏所引发的快感,并将这种节奏加以模仿(重复),从本质上说极简主义音乐从本源性上揭示了音乐美。最后,极简主义音乐重视听众的参与。传统的音乐那种将作曲家意图注入乐曲,听众通过聆听与发掘,再将意图发掘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听众的自由创造。而极简主义音乐希望为听者带来开放性的感受,在聆听的过程中扩展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极简主义对音乐的非叙事性,对音乐时间的永恒性,以及不确定性,恰恰为听者的参与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少即是多”

极简主义强调艺术品本身与观者之间的互动,为了形成这种互动,就需要消减一切不必要的因素(情感、客观性等),使其更加纯粹。这种倾向,就使得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创造,在绘画中消减各种关系,用极少的色彩和形象简化画面。卢西奥·冯塔纳的作品《空间概念“等待”》中,一道斜线穿透单色的布面油画。看似简单的画面,实则使观者不仅仅观看画面,而是将他们带入到画面中,并产生空间感。在雕塑艺术中,唐纳德·贾德作为极简主义艺术主要倡导者,倡导去除一切无关的元素,从绘画转向三维的雕塑,才可以消减画框与画面对观者的干扰[5](P422)。贾德的雕塑作品《无题》,是用不锈钢、铝合金有机玻璃的成列固定在墙上的十个矩形构成,他的材料运用单一,建构简洁,作品统一为单一而又无所不包的整体。在装置艺术中,卡尔·安德烈的作品《等量物8》[5](P426),是由120块耐火砖叠加摆放成的两层大型矩形。作品直白简洁,引导观者进入艺术品本身,更加关注与艺术品本体的互动。在极简主义音乐创作中,从技术创作角度,体现为对音乐材料的极端精简,强调简化节奏、音型和声,同时也展现出音乐的“静态”特征。极简主义音乐家拉蒙特·扬的《弦乐三重奏》和《纯律钢琴曲》中都运用了“长音”和“嗡鸣”单一持续的音乐材料。这种单一材料的简单运用,一方面给人带来音乐不流动的静止感,另一方面也体现音乐时间的延续性和无限性。通过对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极简主义在视觉艺术中材料的精简、色彩的单一化、作品构建的简洁性和在音乐中展现的音乐材料的精简,都体现了“少”的美学特征,但是“少”的特征,却突破了传统视觉艺术对色彩、形象、画框和对传统音乐结构和声的依赖,这种不设限的“少”,无限延伸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同时,为观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极简主义的简,正是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1}的美学特征。

(二)“解构与重构”

“解构”是20世纪中后期由德里达所提出的哲学思想,用开放结构排斥“完整统一”的观念,强调多样性和非确定性[7](P185-186)。“解构”的理念艺术的发展中体现为,从追求有序、整齐划一、意义的单一性,转向对现实的多样性寻求和突出意义实现的多样性方面。极简主义的视觉艺术和音乐,从三个方面,对传统艺术进行“解构”。首先,“去中心化”[7](P189)。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中心的坚持。西方音乐自有调性以来,一直遵循调中心的理念,传统曲式结构从单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到奏鸣曲式,无不体现“I-V-I”这样的和声功能,乐曲的结束必定统一到调式的主音“I”。虽然到了印象派,全音音阶的使用,弱化了调查中心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完全脱离调查中心的概念。到了20世纪的无调性音乐,虽然调性彻底瓦解,但是另一套中心“序列”,成为了新的中心。而极简主义音乐用开放性的结构去创作音乐,不再找寻中心,消除了中心材料在作品中的地位。极简主义的视觉艺术则通过对传统艺术传递唯一意义的反叛,试图用开放的结构,引领观者获取多种艺术体验。其次,“消解主体”[7](P190)。传统艺术创作中,作曲家和艺术家占据主导地位,对作品有绝对的控制权和解释权,观者和听者只能有选择权和接受权。但在极简主义的解构视域里,艺术家与作品的依附关系被解构,艺术家不再是权威的解读者,他们主动邀请演奏者、听众、观者参与到创作、表演或展览中,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者与观众的界限,从而消减了主体的概念。最后,“消解二元性”[7](P192)。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世界的运动就是“对立统一”。体现在艺术中就是主调与副调、线性与非线性等的二元性原则。而极简主义试图利用非确定性、无序性、偶然性等来打破这种二元性的平衡。反对艺术中高度的秩序性,用开放的结构避免艺术因绝对的理性化而走向消亡。

极简主义艺术通过“去中心化”“消解主体性”“破除二元性”的解构方式,破除传统艺术的结构。这种“解构”运动并非一种否定、破坏性的运动,正如德里达自己所说:“解构的运动首先是肯定性的运动,解构绝不是消极的破坏,而是通过把握一个‘整体’是如何构成的并最终重构它。”[8](P58)因此解构实则是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达到重构的目的。

(三)重复性

重复性是极简主义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首先,需明确极简主义的音乐重复性,以区别于传统音乐的重复。其传统音乐中的重复,是带有指向性、带有目的性地引导听众回忆。而极简主义音乐的重复性,是一种持续的反复,无叙事性和指向性,但是可以使得听者思维并非如传统音乐一样被创作者所带领,被动地接受,转而使听者进入多维、发散的聆听状态。其次,极简主义的重复性在音乐创作中,不断的单音或者一个乐句的不断重复,一种音型的不断复制,使其音乐没有传统音乐中完整的动机和走向,甚至消解了音乐这个元素,使其音乐产生“复制”[3]的形态。极简主义重复性美学特征显然带有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理论特征。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理论一方面认为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的消失,包括艺术品创作的偶然性,以及观赏、展览的场合唯一性的消失[9]](P111)。但另一方面本雅明也不否定“复制”所带来的艺术品在多场景下的复活,也使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束缚[9](P121)。最后,极简主义的重复性,并非静止,而是在每一次的重复中带入新的生命体验。正如本雅明所说:“故事不能消耗自己,故事保持并凝聚其活力,时过境迁仍能发挥其潜力。”[9](P61)在每一次的故事重复中,都有新的“灵韵”加入。这也使得极简主义艺术在重复中不断前行。

二、App REWORK上极简主义视觉艺术与音乐跨媒介互动体验

在当今艺术多角度多维度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家也在多种艺术的相互融合中寻求艺术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其中视觉艺术与音乐的联系,也不断被艺术界所重视。在极简主义风格中,“少即是多”使得极简主义艺术和音乐的艺术家在创作中精简一切不必要的元素,这更易于被观众理解和接受。“解构与重构”消减了创作者与观众的二元对立,打破了传统创作者与观众的界限,使得观众可以走进艺术。“重复性”这种无叙事性、无指向性的引导,使得观众成为艺术的引领者,更有利于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基于视觉艺术与音乐有着这些共同的美学特征,两种艺术拥有融合的基础,并使得用户或观众乐于参与视觉艺术和音乐创作中。但是具体的互动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究。尤其是在当今艺术的传播和创作以新媒体为主流的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中,视觉艺术与音乐又如何使结合成为可能?

极简主义音乐家格拉斯和贝克共同发行了App REWORK,其中包含格拉斯已有的12部作品,并由12位艺术家进行重新改编,将曲目播放与图形的可视化相结合,使得音色与色彩、图形材料的结构运动与节奏,以及音量与空间之间的参数交互,为研究视觉艺术和音乐之间的交互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一)音色与色彩

在极简主义艺术中,无论视觉艺术还是音乐中,都体现出了“少”的美学特征。具体到极简主义的视觉艺术中色彩运用的简洁化,趋向于单色系。在极简主义音乐中“少”体现为音乐材料的简化,乐句的不断重复、长音的运用上。在App REWORK中,每首乐曲对应的视觉图像,都是以单色调[10]为主,音乐配器上每首乐曲各自也都趋于单一统一的音色,这种单色调与单音色的统一,使视听产生和谐统一的状态,也符合极简主义的美学特征。例如在AMON TOBIN 改编的WARDA’S WHOREHOUSE视听作品中,一开始的重复乐句与一组随着节奏运动的一系列白色小矩形汇聚而成,但在中段不断重复的乐句改变了音色,这些白色矩形跟随变化的音色而变成热情的红色,较之前出现的白色的重复乐句,红色对应的乐句节奏加快,力度也有所增加,体现的情感也更加热烈,所以红色也更加适宜。虽然在App REWORK中运用的是极简主义的艺术形式,色彩和音色都趋向单一化,但是音色与色彩的统一性,所能带来的和谐统一,也为视听跨媒介互动提供了音色与色彩交互的方向。

(二)运动与节奏

运动与节奏的交互,也是视听跨媒介中最为自然的一种交互方式。因为节奏与运动都体现了时间的流动性。在音乐中,音与音之间由节拍、重音、休止等相互结合,产生的有规律的快慢和强弱的变化,称之为节奏。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在视听交互中,视觉图像的运动与节拍、重音、休止等相结合,使得图像与音乐无论从视觉角度还是听觉角度都保持了时间上的一致性。从对App REWORK中的视听结合实例分析中,可以看到乐曲的节奏决定着图像结构运动的速度及幅度。乐曲中速度的快慢决定图像运动的速度。在My Great Ghost_Music in 12 parts,Part1中,整个乐曲的视听图像是以线条图像构成。在乐曲开始的音乐段落,是由平稳节奏的重复乐句构成,所对应的图像也是屏幕上不断出现的平均流动的线条。当出现的线条占满了整个屏幕空间,图像又跟随乐曲的重音拍点重新改变运动方式,每一次重拍的出现,都激发一次线条之间的碰撞。之后作品家将不断重复的乐句,改为节奏更加紧凑的小乐句,对应的视觉画面也更改为一系列短小的线条,在屏幕上不断上下,左右地加速运动。由此可以看出,在视听交互中,保持音乐的节奏与视觉图像运动的一致性,将音乐中的速度与图像运动速度交互,也可将音乐的重音拍点与运动中的碰撞交互,为视听跨媒介提供运动与节奏交互的方向。

(三)音乐层次与空间

极简主义音乐创作的特征之一是附加音高,基于一个重复的乐句,音乐不断地在重复乐句基础上叠加,在重复乐句的内部也会通过在每个小节增加音形成递增再递减的过程,类似细胞复制、分裂,不断“生长”的过程。这样的技术手段就形成了音乐的层次,不断地叠加和拆解。在App REWORK视听融合的乐曲中,当乐曲在演奏重复单声部乐句时,视觉图像的运动倾向于左右的平面运动,而当声部不断叠加,视觉图像多呈现立体的多维度图像的上下、前后的运动轨迹。TYONDAI BRAXTON乐曲的重复乐句所对应的视觉图像是一张由63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网格,随着新的音乐材料不断地加入,网格背面有如同彩色球状物的物体试图突破网格,以至于使原本平面的网格呈现出在空间中延伸的三维状态。极简主义视觉艺术空间感的体现在新媒体上更易于实现,极简主义音乐的空间感是在创作中经常使用混响、均衡、延迟等技术手段,这能使听众在聆听过程中产生远近的空间感。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在视觉中不仅可以模拟现实的空间,也可以建构虚拟空间,这也使得视觉图像在新媒体中更易于建立空间感。视觉艺术与音乐通过“扩张”和“悬置”手法生成一个想象性空间。通过音乐的声音的扩张与视觉图像远近大小的比较,达到空间建构的效果。在App REWORK中,艺术家们将音乐材料的叠加-声音的“扩张”与视觉图像所营造的立体纵深感相结合,构建了整体的视听空间感。同样,艺术家在乐曲开头或结尾,经常采用“悬置”手法,也就是中断一切声音,视觉图像在开头逐渐显现或在乐曲结尾逐渐显现,这样手法的运用往往给人带来神秘感和悬念的心理空间感。所以,通过将音乐层次的运用与视觉图像远近大小相结合,可以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空间感。而将音乐的“悬置”与图像的渐入与渐失相融合,可以营造神秘、悬念的心理空间感。

通过对App REWORK在新媒体上视听互动分析,基于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具有共通的美学特征,给视听的跨媒介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将音色与色彩、节奏与运动、音乐层次与视觉空间相结合,又为视觉艺术与音乐跨媒介互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三、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在新媒体上的互动创作

观众是作品的一部分,他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验着不同的视角,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期许、记忆、时间、走动和观看。这和欣赏一幅画作完全不同。作为观众和听众参与到艺术作品其中,也是极简主义艺术家努力消除的艺术界限。一方面极简主义艺术家去除多余的部分,使艺术作品简洁地展现,消除艺术高高在上所产生的与观众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因为极简艺术的“易懂”,使得观众乐于参与其中。

(一)新媒体上视听交互创作系统的创建

极简主义音乐家Brian Eno提出为自己用户生成发展的宣言。他认为将来用户不会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而是购买制作原创作品的软件[4]。Brian Eno的想法初步实现,他的App Bloom、App Trope和App Scape提供了在新媒体上可视化音乐互动的方式。因为发布的年代较早,受限于当时计算机发展的技术,在App Bloom、Trope、Scape上能给予用户的创作空间较为有限。首先,视觉图像是固定的图形,无法呈现运动画面;其次,每个图像对应的音乐是固定的,无法改变音高或速度;最后,画质和音响效果都无法与App REWORK相比较。但是,Brian Eno为视觉艺术与音乐的结合开创了新纪元,为之后新媒体上的视听融合提供了范例。

(二)App REWORK上的Glass Machine跨媒介互动创作

在App REWORK上,除了12首极简主义音乐家格拉斯视觉与音乐交互作品外,还提供了“Glass Machine”[4]程序系统,这个系统功能允许用户按照格拉斯早期作品的风格创建音乐。该系统基于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共同美学特征“重复性”建立,互动系统是由两套预设的不断重复的背景音乐分别对应两个圆形图像展示在系统上,用户通过调节两个圆形图像中的小型圆盘的大小和位置改变音乐的速度和音高,也就是通过“运动和节奏“的方法,创作自己的极简音乐。在新媒体中,设计一套用户体验互动系统,使艺术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在这套创作系统中,因为音乐的可视化,使得即使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普通用户,也可以体验到艺术家音乐家创作的乐趣。这套系统通过改变图像的位置和大小,而改变音乐的速度和音高,以创作属于用户的独一无二的交互体验。在感知者与被感知者之间建立一种更易于联系的形式,增加了感知者对于极简主义艺术的参与度。

(三)新媒体上视听交互系统的意义与展望

新媒体上的视听交互体验系统,一方面,增强用户的艺术体验感,在听觉和视觉双重的体验中,提升用户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新媒体上预设的视听交互创作系统,易于操作,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在App REWORK视听交互创作系统“Glass Machine”上,开发者虽然用了较为简单的系统建造,但是可以为未来开发此类视听交互系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案例。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上的视听交互系统将会更加智能、高效。

四、结 论

本文基于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共同的“少即是多”“重复性”“解构与建构”的美学特征,通过对App REWORK的探讨分析,视觉艺术和音乐可在“音乐与色彩”“运动与节奏”“音乐层次与空间”等方法上将视觉与听觉艺术在新媒体上融合,形成可视化的音乐互动方式。一方面,音乐的可视化会增加音乐的可理解性和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消弭艺术作品与用户的距离感。另一方面,视听交互系统具有简便和易操作性的特征,激发了用户的参与,将音乐与图像对应,并且无需特殊训练和练习就可以完成自主创作,为热爱音乐的用户提供了“成为艺术家”的便捷途径。

当今新媒体成为艺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媒介,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新媒体上的视听交互系统,是艺术家和计算机工程师面临的新机遇。同时,基于极简主义的美学特征,已有创建成功的案例(REWORK),基于其他风格的视觉艺术和音乐交互,是否具有类似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乐句解构
一生为客恨情多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还原
解构“剧本杀”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