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向月空

2023-03-14阿斌

美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嫦娥月球探测器

阿斌

2022年3月,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科幻灾难电影《月球陨落》在国内上映。影片讲述了月球受到外星高科技生物的袭击,突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即将撞上地球的故事。在危机时刻,两位宇航员布莱思-哈珀、乔-福勒和假博士KC·豪斯曼挺身而出,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他们用一台被废弃在博物馆中的航天飞船再次飞往月球,凭借超强的驾驶经验,摧毁了神秘的外星生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KC·豪斯曼却永远地留在了太空之中。

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创作者们脑洞大开,对月球的真相进行了大胆的设想:随着三位主角为了拯救地球而飞往月球,一个被掩盖了长达50年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月球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体,而是一个惊人的巨型“人造物”,一种诡怪的“粒子”生命体正在月球上肆虐,它是导致月球陨落的罪魁祸首。

月球是人类祖先的造物?月球上的“粒子”生命体想要摧毁人类?人们在惊讶于影片大胆的想象力的同时,也不禁要追问,月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寻。在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家里的老人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古人将观测到的月亮上的阴影,想象为玉兔、桂花树、广寒宫等形象,新奇又浪漫。嫦娥奔月故事的源头出自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这是中国古人早期对星辰充满向往的证明。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几乎窟窟都有飞天的画作。一群在飞花流云中穿行的飞天女子,有的梳着少女般的双髻,有的穿着长裙袈裟;有的面相清瘦,身材修长;有的丰肌丽质,眉宇合情。她们个个体态多变,婀娜多姿,俊秀飘逸,雍容华贵。飞天文化作为敦煌艺术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唐代壁画的巅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如果说前文提到的对月球的探索还只是停留在想象和艺术创作上,那么,在我国明朝初年一个叫陶成道的万户(官职称),将其付诸了实践。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他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然而不幸的是,火箭在高空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人们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发明了望远镜。通过他的努力,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测了月球,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通过望远镜观测,人们发现月球上有许多环形山,山与山之间还有凹地。天文学家把这凹地称为“海”,然而实际上它们并非真正的海洋,也没有水存在其中。

18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们首次通过拍摄月球的照片,得以窥见其轮廓。然而,尽管人们能够看到月球的外观,对于月球的内部结构、表面实况以及空间环境仍然知之甚少。此外人们观测到的只是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对于月球背面的情况,人们依然一无所知。

这种对月球未知的探索为20世纪初的作家们带来了非凡的创作灵感。1950年3月,比利时著名漫画家乔治·勒米以“埃尔热”为笔名,创作了《丁丁历险记》系列作品,其中《奔向月球》是《丁丁历险记》中的第16部作品,它讲述了一段关于月球探险的故事。

20世纪中期,航天技术蓬勃发展,人类终于迎来了近距离探测月球的机会。

1958年,美国和苏联的月球探测器均发射失败。但在1959年,苏联和美国分别成功发射了“月球号”和“先驱者号”月球探测器。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阿姆斯特朗成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并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随后的阿波罗12、14、15、16和17号也实现了载人登月,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进行了科学考察、采集月球样品和埋设长期探月的科学仪器的任务。他们共带回了381.7千克的月球样品,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对月球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登月是载入史册的历史性事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虽然他并未直接登陆月球,但仍然代表了中国登上太空的梦想与骄傲。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翟志刚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被誉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2013年12月14日,中国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着陆,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首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在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9年1月3日,经过约40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图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地球,揭开了古老月球背后的神秘面纱。

一直以来,由于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人类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在月球的背面,任何人类探测器都很难直接与地球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嫦娥四号”的深空探测卫星观测发现,月球背面并非想象中的一片漆黑,太阳的光照也能到达那里。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该区域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固体天体中最大、最深的盆地,直径约2500千米,深度约12千米。这片永远背向地球的亘古荒原,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寂寞.终于迎来了地球的首位访客。从“嫦娥四号”发回的照片来看,月球背面几乎全是环形山和撞击坑。

“嫦娥四号”探测器正在进行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形貌、矿物组分研究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实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揭开月球的化學成分演化过程的秘密。

这次探测是人类在太空探索史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标志着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又迈出了一大步。

如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已经超越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浪漫的想象,融入了更多宏大的命题。

月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实验场。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可以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等领域。月球探测有助于深入研究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月球的形成过程、早期演化史、矿产形成与分布特征、地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月球与地球及其他类地行星的比较研究等。只有通过新一轮的探测,才能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月球是人类资源的补给库。尽管月球看似荒芜,没有水资源,只有一些深坑、岩浆物质、陨石和月尘,但它却拥有丰富的资源。例如,从月球带回的月壤中可以提取地球上稀缺的氦-3,这种资源在月球上储量惊人,可以成为人类未来使用的一种清洁、安全的新能源。

月球是理想的太空实验室。由于月球体积较小,自转速度较慢,几乎没有全球性的内禀磁场,各种带电粒子都可以到达月球表面,导致月表具有很强烈的带电粒子辐射。这种特殊的环境,使月球成为许多科学研究和试验的理想场所。

月球对于人类是何其的重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将月球开发成为宇宙航行的基地,从月球出发,进一步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猜你喜欢

嫦娥月球探测器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