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与弘扬路径

2023-03-14申正黄佳宾田淑淑

科学导报 2023年15期
关键词:赶考精神

申正 黄佳宾 田淑淑

关键词:“赶考”精神;“三个务必”时代意蕴;弘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1]“牢记‘三个务必,走好赶考之路”,成为新征程上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发展:“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鲜明体现百年大党与时俱进的特征。基于对“三个务必”要求的理解,从“知、情、意、行”的结构维度探析“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具有创新性。当前“赶考”精神的弘扬过程中存在具体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实际,找寻弘扬“赶考”精神的科学路径。

  一、以“知、情、意、行”的结构维度把握“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

“赶考”精神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可以从“知、情、意、行”四重维度把握“赶考”精神的科学内涵。这四重维度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发扬“赶考”精神,团结带领人民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历程。

  (一)认知自觉:牢记使命、敢于担当

理解“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首先要把握“赶考”精神蕴含的认知自觉。发扬“赶考”精神,首先要保持对自身定位与使命的清醒认知。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敢于担负重任,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做出正确抉择。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节点,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全党保持政治本色,保持优良作风。面对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毛泽东深刻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3]革命形势趋于稳定后,毛泽东仍多次强调“两个务必”,告诫全体党员历史上大胜失江山的例子比比皆是,思想腐化是我们党最危险的敌人,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一种精气神,不懈斗争。这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韧与担当。

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务必”的要求,动员全党不忘初心使命,传承优良作风,提高斗争本领,为新的赶考征途提供了根本路径遵循。今日之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正在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4]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阶段,必须保持对自身定位与使命的认知自觉,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二)情之所向:心系群众,执政为民

理解“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还必须把握“赶考”精神蕴含的为民情怀。发扬“赶考”精神,必须明确为民赶考的情感旨归。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繁荣到百年屈辱的演变,不堪忍受的惨痛经历迫使自尊的中华民族对辉煌的历史产生更为深刻的追忆,对伟大复兴的渴望情感尤为强烈。自大、自怨、自愤、自强的情绪交织,凝结为无法抑制的复兴情感。中国共產党的使命就是要凝聚复兴情感,凝结复兴力量,实现复兴伟业,为人民幸福而赶考,为民族复兴而赶考。

古人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历史实践已经验证了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深入群众的革命实践经验也检验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规律的真理性,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群众路线。革命战争时期,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和谐局面,形成了“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大于天”[5]的党群关系,始终心系群众,军民鱼水情深,自然深得民心。历史雄辩地证明,坚持执政为民,心系群众,坚定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进京赶考”,坚持长效性思想教育,是为了不会像李自成那样进京了又退出来,实现长期执政。李自成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得民心,而败也败在失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6]从古至今,历届王朝兴,在抓住民心,亡,在民心散尽,执政之要就在于民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要牢记民心红线,自觉心系群众,执政为民,抓住这一“最大的政治”。

  (三)思维模式:居安思危,胸怀天下

理解“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还必须把握“赶考”精神蕴含的底线思维与战略眼光。发扬“赶考”精神,必须明确党居安思危的思维模式与胸怀天下的宽广格局。

一方面,在赶考之路上秉持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使中国发展行稳致远。创业艰辛,守业更不能放松。忧患意识其中蕴含着一种辩证思维,处在顺境也要看到可能发生的风险,未雨绸缪,做好充足准备,才不至于彻底倾覆如今的胜利成果。守住底线是底线思维的起点,追求最好的结果是底线思维的目标。底线失守意味着满盘皆输;而达不到最好的结果,同样没有完成底线思维的目标。在底线思维的起点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想打通起点与结果、底线与顶点之间的上升通道,必须积极作为,掌握主动权。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是要尽最大努力的同时,谨小慎微、允中守直、谨慎做事,就是要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姿态,一以贯之地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在赶考之路上秉持胸怀天下的战略思维,使中国发展独具魅力。中国之所以在时代大考中身居前列,就是因为党团结带领人民交出的答卷既回答了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又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人民的赶考始终指向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心系天下,谋求共赢的理念得到彰显。中国秉持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秉持互惠互利的共同利益观,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胸怀天下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建设实践始终秉持的原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心系天下的担当,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要为全人类的现代化提供方案的责任意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是要保持胸怀天下的战略眼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为世界发展做贡献。

  (四)知行合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理解“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还必须把握“赶考”精神蕴含的斗争意识。发扬“赶考”精神,将共产党人的认知自觉、情之所向、思维模式付诸实践,就必须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提高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敢于斗争,一方面,要敢于同自我斗争,勇于自我革命,赢得历史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走好赶考之路的必要保障。推进自我革命是基于对内因重要性充分把握的行动自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赶考征途上的领导核心,锐意革新、谋求进取的主动精神。

另一方面,要自信自强,敢于亮剑。自信自强就能在赶考之路上不受他人牵制,敢于亮剑方能在赶考征途中披荆斩棘,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敢于亮剑不局限于狭义上的军事行动,而是在赶考途中面对难题时敢于面对,敢于寻找破题之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是在时代考题面前能攻关、想攻关、敢攻关。

善于斗争,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時调整斗争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是要淬炼斗争本领,成为赶考征途中的佼佼者。

  二、以科学的弘扬路径发挥“赶考精神”的精神伟力

  (一)增强宣传力度,创造处处皆有“赶考”精神的环境

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为营造“处处皆是‘赶考精神”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利前提。当前,各类社会思潮涌动,一些非理性思潮在新兴媒介的传播中被放大,“躺平”“摆烂”等不良风气滋生,阻碍了赶考进程。保持团结奋进的良好状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必须发扬“赶考”精神,以其催人奋进、使人谨慎、令人自信的精神内核武装自身,抵御不良思潮的侵害。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处处皆是‘赶考精神”提供了便捷多元的宣传条件。新兴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弘扬“赶考”精神不可或缺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7]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介,拓宽群众了解学习“赶考”精神的渠道,切实为人民创造随处可见,随时可学“赶考”精神的社会环境。

各级党政干部的重视和工作部署是实现“处处皆是“赶考”精神”的坚强保障。“赶考”精神常提常兴,群众才能常见常学。党员要加强对“赶考”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化对“赶考”精神的学理性研究,为有效宣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宣传上充分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强大优势,进行有效部署。

  (二)形成内隐认同,激发人人学习“赶考”精神的动力

加大“赶考”精神的宣传力度,为主动输出这一关键环节创造了条件,与之相对接的是群众的接受环节。人们如果没有主动学习“赶考”精神的渴望,“赶考”精神的宣传只会是一种被动的输出。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8]这里所讲的“利益”可以理解为目标,也就是强调人的实践具有强烈的目的导向。使群众切实感受到“赶考”精神能够为自己的赶考过程提供精神支撑,形成对“赶考”精神的内隐认同,是使“赶考”精神的弘扬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步骤。

要激发每一个体对“赶考”精神的学习动力。当下,人们把追求美好生活当作奋斗方向,然而这一过程充满曲折,人们必须依靠坚强的意志保持前进。就是要让每一个体认识到“赶考”精神是个人进步的精神源泉,认识到它对于个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行事风格起着正向涵养的作用,可以为追寻美好生活提供稳固的精神支撑。同时,中华民族的进步依靠由每一个体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奋斗。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讲明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赶考”精神一旦为全民族认同,将爆发出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能量。

  (三)引导知行合一,形成积极践行“赶考”精神的作风

大力宣传“赶考”精神,内心认同“赶考”精神,更要外化于行,切实践行“赶考”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牢记“三个务必”,是践行“赶考”精神的重要抓手。

其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赶考”精神,就是要始终牢记为人民幸福而赶考、为民族复兴而赶考的初心与使命。百年党史,也是一部群众工作发展史。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群众工作形成了大量、丰富、富有层次性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不可更改。

其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践行“赶考”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稍有骄躁就会犯错,稍有松懈就会掉队,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必须保持谦虚的品格、谨慎的作风、奋斗的姿态。

其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践行“赶考”精神,就是要做到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9],在任何困难面前敢于亮剑,勇于斗争。同时,要总结斗争经验,提高斗争本领,善于斗争。

总之,从“三个务必”新要求出发,以“知、情、意、行”结构维度为视角,分析“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让我们对“赶考”精神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赶考”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引党和人民再创辉煌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正自信自立地迈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新的赶考历程会不断丰富“赶考”精神的时代意蕴,持续深入地对“赶考”精神进行学理性研究,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必要。

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赶考”精神的熔铸与弘扬研究》(CXZZSS202303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J].社会与公益,2022(08):1.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

[5]舒毅彪,张彧.从毛泽东的“赶考”精神看我们党的执政忧患意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4(01):137-14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62.

[7]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奋斗.2019,(6):1-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83.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申正 黄佳宾 田淑淑)

猜你喜欢

赶考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亚投行“赶考”
以“赶考”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