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笔墨成一画,黄河万里入襟怀
2023-03-14李雪曼
李雪曼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墨客抒怀吟咏、挥毫赋彩的绝佳对象。
在今天,有这样一位赤子,他自幼喝着黄河水长大,几十年来辗转多地,却总没能离开黄河的怀抱。五十岁那年,他放弃已奋斗多年的前程,毅然背起画架,先后三次去黄河采风,行程数万公里,从黄河的源头到入海口,画出了数万张写生。而后,又无数次到有特色的地方校准构图的支点,历时十多年,创作出总长230 米,3062 平尺的黄河长卷——《大河上下》。
他就是河南画家张传东。
在他的黄河长卷里你可以清晰的看到自源头巴颜喀拉山脉北麓至黄河入海口流经的高山、峡谷、湿地、胡泊、隔壁、草原、黄土高原、平原等,以及流经九省区的数十座古都名城、古村古镇、数百座名胜古迹、数千座房屋建筑和数座黄河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大桥等等。他的黄河长卷创造了多个纪录:
迄今为止最长的黄河长卷(230米)
面积最大的黄河长卷(3062平方尺)
建筑物最多的黄河长卷(1820座房屋)
动物最多的黄河长卷(197只)
车辆最多的黄河长卷(121輛)
张传东说这幅黄河长卷已用尽了心力,再也画不出相同的一幅作品了。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情缘让他坚持十多年来完成这样一幅鸿篇巨制?
情寄黄河,心中埋下探索黄河的种子
张传东出生于河南省武陟县,他的童年是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从小母亲就不在了,父亲因为工作常年不在家,他就跟着奶奶相依为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在张传东的记忆里,每顿饭除了菜窝窝就是菜窝窝,一年到头吃不着几顿白面。
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黄河每年夏季都会发大水,大水过后他和小伙伴总能在杂草堆里找到一些红果,后来他才知道那红果就是顺水而下的烂苹果,但是这对于当时年幼的他已是人间美味。这也是黄河在他幼小心灵里最美好的记忆。
张传东现已年过花甲,但在采访中再次回忆那段幼年时的往事他仍是情不自禁,这种复杂而“美好”的记忆是他小时候对黄河最深的印象,同时也埋下了他与黄河剪不断的情缘。
八岁那年,张传东随父亲举家迁移到内蒙古,在那里他看到的黄河与老家舒缓、辽远的黄河大不相同,那里的黄河气势壮阔,浩浩荡荡,让他为之震撼。
成年后,张传东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始终都不曾离开过黄河流域。
黄河从哪里来?又流向何方?从小这个疑问就埋在张传东的心里,随着时间生根发芽,那种想探索她、描绘她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历经数十年,终踏上黄河写生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赤子梦想着用神来之笔画出黄河的形和神韵。张传东就是其中一人。
张传东自幼喜欢绘画,但他的绘画之路并不顺利。张传东记得小学第一次上美术课便迷恋上了画画,但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上绘画课的画笔和纸张都是奢侈品,他要央求家长好久才能买到。他倍加珍惜,一盒水彩可以用很久,他也很有绘画天赋,看到什么都可以描绘的惟妙惟肖。后来到初中,学校里配有了专业的美术教员,这让张传东很兴奋,他痴迷于绘画,每日画素描到废寝忘食。那时候,班主任每次都会将宣传板报和绘画的任务交给张传东负责,每次画完他都会得到本子和笔之类的小奖励,这也就更加坚定他画画的信心。
高中毕业后,由于“上山下乡”运动,他因特殊原因没有下乡,就参加了工作。前后做过通讯员、电气工人,工作中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现在想起来仍然后怕,也是因为这些经历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思考。与此同时,成人高考恢复,张传东的大学梦再次被点燃,他毅然决然放弃他在技工领域取得成就,开始复习高考并幸运的考上南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的学习了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以及水粉、国画、油画等绘画技巧。他很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几乎很少出去玩,他的绘画技术日益精进,临近毕业,还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
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他从教数年,潜心于中国画的学习与研究,1984年,又参加了中央美院与神剑艺术学会(张爱萍将军创办)合办的高研班主攻山水画。
那时候,由于生活所迫他没能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先后多次转换职业:经商、当经理、政府公务员、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等。他说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不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但是没想到这反而丰富了自己。而这些年无论他干过多少工作,历经多少单位,始终不曾放下画笔。
随着职位的上升,工作压力加大,画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更加珍惜绘画的机会,哪怕工作再忙碌,时间再紧张,只要有一丝空闲,他都要画上几笔。他不喜欢应酬,能推则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绘画上。他的画路很宽,早年画过人物、山水、花卉,无论国画、油画、版画乃至壁画都有涉猎。
五十岁知天命那年,张传东再次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人生道路的抉择,放弃外人眼中羡慕的工作,背起画架踏上了黄河写生之路。他说想画黄河很久了,现在生活好了些,就想着为梦想再奋斗一把。
三次黄河采风,十余载翰墨丹青绘黄河
张传东第一次黄河采风是在2005年,当时他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自己终于有能力也有时间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就迫不及待的去了。第一次黄河采风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盲目的过程,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做太多准备,他顺着黄河沿线,走到青海玛多县,画了大量写生。
采风回来后,他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了黄河的绘画中,在做到几十米的时候,他突然感觉这画不是自己想要的。张传东说他对自己的画功是有信心的,但是眼前这幅黄河缺少灵魂,也就是没有文化底蕴支撑。为了坚持创作一幅有灵魂有生命的作品,张传东开启了他的二次黄河采风之旅。
这一次,张传东在去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不仅查阅大量文史资料,仔细研究了黄河沿线的地质地貌,文化名胜,历史古迹、民风习俗等,还为此次采风进行了周密策划和安排。
不管是峡谷深山,还是沟壑丛林,亦或是山间小路,只要车能过去,都留下了张传东的足迹。他说,“目的就只有一个,我想看到黄河的每一个角落。”
采风期间经历的艰难和凶险他至今记忆犹新。其中,从禹门口到壶口的这段是黄河最险的大峡谷,山村小路不仅狭窄,砂石土路还非常难走,一不留神还会有翻车掉下悬崖的风险。张传东回忆说,路况太险司机不敢开车,他就自己上,那个时候已是秋天,当走完那段险峻的山路,他的后背早已湿透。
类似的风险他遇到不止一次,但他并不后悔,他说如果重新选择他还是会坚持走那条山路,因为你不进去,你永远不知道那里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还有一次到黄河源头采风,因为太过于专注,张传东忘记了自己是在四千六百多米高原上,天气忽云忽雨,他因衣着单薄,加之几十天奔波劳累得了重感冒。要不是同伴连夜开车奔下高原,后果不堪设想。而千里采风途中,车掉进小坑,头上弄个包,手上擦块皮更是常有的事。
这样一次次探险式的写生,张传东现在回想起来仍是感慨万千。
采风回来创作也不是简单的事,这样一幅巨作铺在桌子上作画是不可能的,他每次都是挂在墙上,一站便是十幾个小时,几年来几乎天天如此,张传东说自己那时几乎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甚至拙于与人沟通。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张传东于2016年3月终于完成了这幅长230米、高1.8米的黄河长卷《大河上下》。画稿初成时,张传东命名为《走进黄河》,后在河南省原政协主席王全书建议下,更名为《大河上下》,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黄河长卷共12卷,是迄今为止中国画时最长、画卷最长、画风独树的黄河山水国画长卷,创下了多个黄河山水国画长卷之最。
张传东第三次采风是在黄河长卷完成后,历时一个多月又重走了一次黄河沿线,他说这次重走黄河一是为了验证还有没有遗憾的地方,二是希望在现有基础上能更尽善尽美。
其实在创作黄河长卷时,张传东只要心中有所困惑,他就会自己驾车奔走百里去黄河某些路段进行探访寻找灵感。因此,对张传东来说黄河采风连他自己都不记得有过多少次了。
画黄河始于情,终于黄河文化独特魅力
张传东自小喝着黄河水长大,后来不管是求学、工作、生活都不曾离开过黄河的怀抱,可想而知他对黄河的情恋之深刻。他画黄河始于情,却终于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彦喀拉山北麓谷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 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 5464 公里,流域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