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本徐乾学《明史》考论
2023-03-14陈洁
陈 洁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抄本《明史》,题徐乾学辑,现藏台北市“中央图书馆”,1970年被影印收入屈万里主编的《明代史籍汇刊》中,后亦被周骏富《明史传记丛刊》收录。因其仅包含列传,亦被称为《明史列传》。徐乾学曾在康熙年间担任明史馆总裁,负责审订《明史》拟稿。但徐乾学传记资料及著作文集并没有提及此部史稿,其在众多的《明史》拟稿中,处于何等位置?其特点、价值及记事准确性如何?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拟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徐乾学《明史》进行考察,以期对《明史》的研究有所突破。
一、徐乾学修史与《明史》序言所载史事考察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其学问渊博,多次受命统领国家文化编纂事业。康熙二十一年(1682),充《明史》总裁,后兼充《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与明珠党争,诏解刑部事,仍领各馆总裁。康熙二十八年(1689),徐乾学上书乞归,并将《会典》《一统志》《明史》等诸书带归编辑。康熙二十九年(1690),徐乾学设书局于洞庭东山,延聘通儒耆硕,从事编摩。康熙三十三年(1694),诏徐乾学来京修书,未闻命而先卒,年六十四(1)(清)韩菼:《有怀堂文稿》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4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66-573页。。其著述主要有《读礼通考》120卷、《憺园文集》36卷等。徐乾学与其弟徐元文、徐秉义均参与了纂修《明史》的活动,时称“昆山三徐”。抄本《明史》卷首有韩方卓序言。关于序言作者,南炳文先生作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序中所透露的关于韩方卓的经历信息与沈朝初一致,韩与沈当为同一人,沈朝初为本名,“韩方卓”为其号,此号由其父的名与字影响而来(2)南炳文:《张廷玉〈明史〉重要拟稿徐氏〈明史〉试探之一——序言作者韩方卓乃沈朝初之号说》,《史学集刊》,2016年第3期。。沈朝初,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编修、赞善、侍读学士,曾入史馆,参与编纂《明史》(3)(清)李绂:《穆堂初稿》卷二五《翰林院侍读学士沈公墓志铭(代曹少宰)》,《续修四库全书》14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页。。序言云:“《明史》九十三卷,司寇健庵徐公亁学所手辑也。”(4)(清)徐亁学:《明史》序言,《明代传记丛刊》89册,明文书局印行,1991年版,第3页。沈朝初与徐乾学是同时期人,其对徐乾学修史的情况应比较熟悉。而徐乾学是否如沈氏所言编辑出《明史》列传,还需考察其修史活动及清朝官修《明史》的状况。
清朝官修《明史》始于顺治二年(5)《清世祖实录》卷一六顺治二年五月癸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1页。,但因当时政局未稳、史料缺乏,且存在“忌讳”问题,顺治朝纂修《明史》成果甚微,仅作了史料搜集和修史舆论的准备工作。康熙十八年三月,清廷举博学鸿儒科考试,录取了博学鸿儒五十人,命纂修《明史》(6)《清圣祖实录》(一)卷八〇康熙十八年三月甲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3页。。五月,正式任命徐元文为《明史》监修官,重新开馆修史(7)《清圣祖实录》(一)卷八一康熙十八年五月己未,第1035页。。
《明史》的撰写首先由纂修官依类阄题分撰初拟稿,然后由总裁官审定。明史馆将整个明代的列传分为三个时期逐步纂修:洪武至正德为一期,嘉靖、隆庆、万历事为一期,泰昌、天启、崇祯为一期。(8)(清)尤侗:《明史拟稿》叙,清刻本。据纂修官方象瑛叙述当时的纂修进度,自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至二十年(1681)六月,完成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初稿;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泰、启、祯三朝史稿完篇;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事完成(9)(清)方象瑛:《明史分稿残本》自叙,振绮堂丛书本。。可见,初拟稿的修纂速度是非常快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草本已有大略(10)《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00页。。由于初稿成于众手,且过求急就,难免出现疏漏舛误,极费审订之力,且康熙帝认为“若监修总裁人少,恐或偏执私见,不符公论”(11)《清圣祖实录》(二)卷一〇三康熙二十一年六月甲申,第37页。,康熙二十一年,补徐乾学与汤斌、王鸿绪等为总裁官(12)《清圣祖实录》(二)卷一〇三康熙二十一年六月乙未,第 39页;卷一〇三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壬申,第45页。。
徐乾学任《明史》总裁官后,一方面与其弟监修徐元文及纂修诸官讨论,定《修史条议》六十一条(13)(清)徐亁学:《憺园文集》卷十四《修史条议》六十一条,《续修四库全书》1412册,第485-493页。。此条议对于史料选择、编纂写法、史事评价等重大问题给予了框定,成为《明史》纂修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文件。另一方面审订《明史》拟稿。据徐乾学《备陈修书事宜疏》,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回籍之前,其“所辑《明史》正德、嘉靖两朝列传及《地里(理)志》《职官志》《艺文志》今已脱稿”(14)(清)徐亁学:《憺园文集》卷十《备陈修书事宜疏》,《续修四库全书》1412册,第447页。。这明确记述了他的修订之功。
当时议定审阅史稿的步骤是“先分任专阅,后再互加校订”(15)(清)汤斌:《潜庵先生疏稿》卷一《题明史事疏稿》,清道光间刻本。,即先由总裁分任专阅初拟稿,然后在总裁审订稿的基础上再加修订。如与徐乾学同年任《明史》总裁的汤斌“分任《天文志》《历志》《五行志》及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列传”(16)(清)汤斌:《潜庵先生疏稿》卷一《题明史事疏稿》。。留存的汤斌史稿经考证即是在初拟稿基础上直接审订的史稿(17)笔者博士论文《〈明史〉前期传记修纂研究》第四章有详细的考证。。而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和416卷本《明史》则是在汤稿的基础上继续修订。如《魏骥传》的记载就反映了这种因袭关系。参见下表:
纂修官初拟稿:毛奇龄《魏骥传》汤斌《魏骥传》万斯同《魏骥传》时大旱当减刑,有王刚,恶逆当刑,或悯其年少,谋缓之。公曰:“此妇人之仁耳,天道不时,正谓此也。”狱决而雨。① 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谓此也。”狱决而雨。 ②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416卷本同) ③
徐乾学自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明史》总裁,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去世,从事《明史》编纂历十余年。在此较长的时间内,按照编纂的进度及审稿的步骤,徐乾学不仅审阅初拟稿,还当继续修改其他总裁的审订稿。从徐氏《明史》的内容书写来看,其是在万斯同史稿的基础上继续修订的,下文将详细论述。在其回籍之前,《明史》已“屡经易稿”(18)(清)徐亁学:《憺园文集》卷十《乞归第三疏》,《续修四库全书》1412册,第445页。,即说明了《明史》史稿经过了多次审订打磨。监修徐元文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月进呈《明史》纪、传部分史稿,称此时“撰成纪、传十已六七”(19)(清)徐元文:《含经堂集》卷十三《四月四日初进明史入奏亁清门》、卷十八《恭陈明史事宜疏》,《续修四库全书》1413册,第595、619页。。雍正时期纂修官杨椿记载:“监修徐公发凡起例,历十二年而史稿粗就,凡四百一十六卷。”(20)(清)杨椿:《孟邻堂文钞》卷二《再上明鉴纲目馆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1423册,第25页。据此,康熙十八年(1679)开馆纂修《明史》,历十二年,即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左右史稿粗就。此时期万斯同馆于徐元文官邸,负责主要的审订及整理工作,此史稿亦可称为万斯同审订稿(国图藏313卷本《明史纪传》极有可能为此时期流传出的纪传部分史稿的抄本)。各纂修官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订。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其富有藏书的传是楼中,收藏了《明史稿》十本(21)(清)徐亁学:《传是楼书目》卷二,《续修四库全书》920册,第707页。。《明史稿》不记撰者版本,或可是史馆前期修订的史稿,即徐乾学继续修订的基础。徐乾学作为《明史》总裁,在万斯同审订的大臣传的基础上继续修订,编辑出《明史》列传,是符合当时《明史》修纂的历史情形的。
抄本《明史》序言记载了此书整理交付的信息,云“是书亦公未竟之绪,其时为之整齐厘次以存公手泽者,则公门状元韩菼实有功焉”(22)(清)徐亁学:《明史》序言,《明代传记丛刊》89册,第7页。。韩菼为徐乾学的门生,“徐尚书亁学典乡试,得公(韩菼)文于遗卷中,击节叹赏,寻取上第”(23)(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韩文懿公事略》,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95页。,可说徐乾学对韩菼有知遇之恩。而韩菼对徐乾学亦敦师生之谊,“及尚书与要人相构,罢归田里,领书局洞庭山。逾年,两江总督傅腊塔承意兴大狱,将尽钩其党。居门下者皆阴自贰,甚者讼言攻之,以自湔涤。公(韩菼)时在籍,独昕夕造门,助其讨论排纂,且为别白于在事者。”(24)(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韩文懿公事略》,第296页。当徐乾学罢归田里,遭到弹劾,人人避之不及之时,韩菼仍终日拜访,帮其编纂书籍,为其辩白。可见,韩菼与徐乾学交情甚笃。对于徐乾学的“未竟之绪”,韩菼为之整齐厘次,当在情理之中。序言又云:“及公殁未几,是书出于公弟果亭先生(徐秉义)。”(25)(清)徐亁学:《明史》序言,《明代传记丛刊》89册,第6页。康熙三十三年(1694)七月,因《明史》等尚未成书,康熙帝令徐乾学及其弟徐秉义来京修书,韩菼亦以原官回京(26)《清圣祖实录》(二)卷一六四康熙三十三年七月丁亥,第792页。。徐乾学未闻命而先卒(27)(清)韩菼:《有怀堂文稿》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45册,第572页。。同年冬,徐秉义赴京修书。之后康熙三十九年(1700)徐秉义担任《明史》总裁(28)(清)许汝霖:《德星堂文集》卷四《座主果亭徐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53册,第111页。。在此情况下,徐乾学《明史》由徐秉义代为交付史馆是符合情理的。综上所述,抄本《明史》序言所载的情况与当时的历史情形相符,因此可信度较高。
徐乾学《明史》流传并不广泛。在韩菼所撰徐乾学行状中,记载徐氏的著述有“《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文集二十四卷,外集四卷,诗有《虞浦集》《词馆集》《碧山集》共十卷,其奉命纂辑之书不与焉。又著《历代宗庙考》《舆地备考》《舆地纪要》《舆地志余》诸书,未卒业”(29)(清)韩菼:《有怀堂文稿》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45册,第572页。。而徐氏《明史》作为 “奉命纂辑之书”,没有被列出。清国史馆所作徐乾学传记对于其著作的记载更为简略,仅列出“《澹园集》《读礼通考》诸书”(30)国史馆《清史列传》卷十《徐亁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4页。。其他有关徐乾学的传记资料均以韩菼所撰行状、国史馆修徐氏传记为史源,也没有提及此部拟稿。这使得此书长久以来不为后人所知。
二、徐乾学《明史》与各稿内容对比
关于徐乾学编辑《明史》列传的史料记载极少,要想准确判断徐氏《明史》的性质,需要对其内容进行详细的考察。该书目录著有93卷,第45、57、84、85、86卷均分上、下两卷,故实有98卷。收录人物正传951位、附传612位,共1563位。笔者将徐乾学《明史》(简称徐稿)与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简称313卷本)、万斯同416卷本《明史》(简称416卷本)、王鸿绪《明史稿》(简称王稿)、张廷玉《明史》(简称定本)进行详细的比对,并对其中的差别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定位徐乾学《明史》,分析其特点。
(一)传目对比
将徐乾学《明史》中的传目与万斯同313卷本和416卷本、王稿、定本《明史》之传目作一对比,可以发现徐稿传目的特点。现将传目不同之处列举一二(括号内为内容与传目不一致之处):
(1)313卷本卷一一二:张升附李杰
416卷本卷二四一:张升附李杰
徐稿卷五四:张升附李杰
王稿传六三:张升
定本卷一八四:张升
(2)313卷本卷一二七:许进附子诰、讃、论
416卷本卷二五〇:许进附子诰、讃、论
徐稿卷五七下:许论
王稿传六七:许论
定本:无
(3)313卷本卷一六〇:刘安附刘士逵
416卷本卷二八一:刘安附刘士逵
徐稿卷七三:刘安(正文中刘安传后附有刘士逵传)
王稿传八六:刘安
定本卷二〇七:刘安
从传目不同点分析,徐稿有的直接承袭于万斯同史稿,而与王稿异(例1);有的传目与万稿相比,由附传变为正传(例2),或删去附传(例3)。
万稿、徐稿、王稿与定本对传记人物的归类亦有不同。万稿、徐稿、王稿与定本传目分合各有差异,彼此之间又存在承袭关系。通过传目的比较可以看出,徐稿有着万稿、王稿之间的过渡性特点,徐稿对传目的安排,王稿、定本采纳较多。
(二)内容对比
将徐乾学《明史》之内容与万稿、王稿、定本《明史》作详细比对,大致呈现三种情况:
其一,徐乾学《明史》之内容具有万稿与王稿之间的过渡性特点,诸稿呈现由繁至简的趋势。
如各稿《平安传》对白沟河战役、小河战役的记载。通过比对发现,在叙事内容上徐稿与万稿比较接近,而王稿差异较大。如在白沟河战役中,万氏313卷本、416卷本、徐稿言“为安所败”(31)(清)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卷六五《平安》;416卷本《明史》卷一八四《平安》,《续修四库全书》327册第402页;(清)徐乾学《明史》卷二二《平安》,《明代传记丛刊》90册,第95页。,王稿改为“不能挫安”,且多出“时南军六十万,列阵以待,王率将士驰入阵,战至暝,互有杀伤”及“遇敌二万”(32)(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三〇《平安》,敬慎堂刊本,文海出版社,1962年版,第3册第281页。两句,说明敌人兵力强大。如此记载,显然有美化燕王、为燕王讳的意味。又小河战役,徐稿记载顺序为:平安斩陈文—斩王真—平安“直前刺王”,与万氏313卷本及416卷本同。王稿叙述顺序不同:平安斩王真—平安部将火耳灰“直前刺王”—斩陈文,定本《明史》采纳了王稿的记载(33)(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四四《平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69-4071页。。需要注意的是,徐稿虽然与万稿叙事一致,但在语言用词上有所简练。而此简练风格又被王稿所采纳。如:
(1)万氏313卷本(416卷本同):平安竖子,往从吾出塞,识吾用兵,以故敢为先锋。今当先破之,使敌人丧胆。
徐稿:平安竖子,往从出塞,识我用兵,敢为先锋。今当先破之,使敌丧胆。
王稿:平安竖子,往从出塞,识我用兵,敢为先锋。今当先破之,使敌丧胆。
定本: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
(2)万氏313卷本(416卷本同):燕王踉跄夜走失道。
徐稿:燕王夜走失道(原有“踉跄”,又删去)
王稿:燕王夜走失道
定本:燕文失道。
(3)万氏313卷本(416卷本同):燕军中益大惧。燕王昼夜擐甲不寐。
徐稿:燕军益大惧。燕王昼夜擐甲。
王稿:燕军益大惧。燕王昼夜擐甲。
定本: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通过明史各稿《平安传》的比对可以看出,徐稿该传总体上与万斯同史稿相近,而所作语句修改为王鸿绪史稿所承袭,定本则在王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简约润色。
又如《黄泽传》,万氏313卷本卷八八全文摘录其上十事疏,洋洋洒洒1139字(416卷本同)(34)(清)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卷八八《黄泽》;416卷本《明史》卷二一〇《黄泽》,《续修四库全书》327册第606页。;徐稿有所简练,但记载十事疏仍较详细,有883字(35)(清)徐乾学:《明史》卷三七《黄泽》,《明代传记丛刊》90册,第705页。。而王稿记载较简略,仅列其名目,选择“远嬖佞”之言录之,共133字(36)(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四五《黄泽》,第3册第410页。。定本与王稿记载同。通过比对可见,万稿、徐稿、王稿之《黄泽传》呈现由繁至简的过程。
另外,徐稿某些传记还在万稿的基础上补充史料,王稿加以采纳。如《王翱传》,万氏313卷本卷一〇七及416卷本卷二二六未记王翱被李秉弹劾之事,而徐稿补充之,作:“晚年徇中官郭聪嘱,注授李添瑀于湖广河泊所,都御史李秉劾翱,翱自引伏。盖不无小损云。”(37)(清)徐乾学:《明史》卷四六《王翱》,《明代传记丛刊》91册,第383页。王稿、定本承袭徐稿记载,并简略文字,作:“晚年徇中官郭聪嘱,为都御史李秉所劾,翱自引伏。盖不无小损云。”(38)(清)王鸿绪:《明史稿》卷五五《王翱》,第3册第512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七七《王翱》,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702页。此亦体现了徐稿位于万稿与王稿之间的过渡性特点。
从《孔公恂传》《练纲传》的内容对比可以看出,三稿一脉相承,依次在前稿的基础上修改。徐稿在万稿的基础上修改,大多是简练文字,而王稿又在徐稿的基础上更为简略,呈现由繁至简的趋势。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邹干传》《王徽传》《王献臣传》等。总起来看,徐稿开辟了简练本《明史》拟稿系统,南炳文先生称之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39)南炳文:《张廷玉〈明史〉重要拟稿徐氏〈明史〉试探之二——撰写简练得体张廷玉〈明史〉开路先锋之发现》,《史学集刊》,2018年第2期。。参见下表。
其二,徐稿对建文诸臣传的记载与万稿相近,而与王稿迥异。徐稿在《方孝孺传》《陈迪传》《景清传》中详细描述传主被杀时的惨烈情景,如诛杀方孝孺十族、命割陈迪子肉令其食之,以铁帚刷景清肉等,与万稿记载同,而王稿略去。关于此,王鸿绪在《史例议》中考辩诛杀方孝孺十族之说不可信,认为对于殉国诸臣 “近理者有逞其笔端描写太过,全不顾事实者”,如景清、陈迪之死,“野史之言未审矣”(40)(清)刘承干:《明史例案》卷三《王横云史例议下》,嘉业堂刊本。。王鸿绪的辨证为定本《明史》所采纳。对于逊国遗臣的记法,徐稿主张姑著出亡说以存疑。如《叶希贤传》,万斯同313卷本卷六六(416卷本卷一八六)记有《叶希贤传》,卷六七(416卷本卷一八七)记有《雪庵和尚传》,而言两者疑似一人。徐稿卷二十将两传合一,事迹均记于《叶希贤传》,当是参考了万稿的意见。万稿、徐稿均记载叶希贤“或曰去为僧”的说法,这与徐乾学“史贵阙疑,姑著其说”(41)(清)徐乾学:《憺园文集》卷十四《修史条议》六十一条,《续修四库全书》1412册,第488页。的思想一致。而王鸿绪则反对逊国之说(42)(清)刘承干:《明史例案》卷三《王横云史例议下》,嘉业堂刊本。,王稿传二八《叶希贤传》即删去“或曰去为僧”,一并把徐稿中雪庵和尚的事迹删去。最后定本《明史》采纳了徐稿的记载(43)(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四一《练子宁》附《叶希贤》,第4023页。。
其三,徐稿在万稿基础上所作的改动被王稿、定本承袭。如《李景隆传》,万氏313卷本卷三二记载:“于是夺曹公爵,并增枝等及其妻子数十口同锢私第,尽没其财产。正统十三年始下诏,令启门第得自便。亡何景隆卒。”(416卷本同)徐稿修改了景隆卒之时间:“尝绝景隆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正统十三年始下诏,令增枝等启门第,得自便。”(44)(清)徐乾学:《明史》卷五《李文忠附子景隆》,《明代传记丛刊》89册,第150页。王稿记载与徐稿同,定本稍修改字句承袭之(45)(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十二《李文忠附子景隆》,第3册第119页;张廷玉:《明史》卷一二六《李文忠附子景隆》,第3747页。。《张蓥传》中,313卷本卷一一三记载:“十九年擢本部尚书。星变求言,蓥奏陈六事,多抑损贵近,寻加太子少保,再以忧归。”(416卷本同)徐稿修改了时间,并调整了叙事顺序:“十八年擢本部尚书。越明年加太子少保。又明年,星变求言,奏六事,再以忧归。”(46)(清)徐乾学:《明史》卷五三《张悦》附《张蓥》,《明代传记丛刊》91册,第709页。王稿、定本删去“星变求言,奏六事”之语,其余承袭了徐稿的记载(47)(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六二《张悦》附《张蓥》,第4册第50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八五《张悦》附《张蓥》,第4899页。。又《陈友传》,313卷本卷七三记载:“正统元年,以千户同指挥康能使瓦剌,还进指挥佥事。二年,再使,以其贡使偕来,进马驼二千余匹,迁指挥同知。明年,往赐顺宁王脱欢彩币,复以千余人偕来,进马驼万余匹,迁都指挥佥事。自是频年奉使,以劳再迁都指挥使。”(416卷本同)徐稿精简作:“正统初,官千户,累迁都指挥佥事。频年使瓦剌有劳,寻复进都指挥使。”(48)(清)徐乾学:《明史》卷四四《方瑛附陈友》,《明代传记丛刊》91册,第227页。王稿、定本承袭之(49)(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五二《方瑛附陈友》,第3册第478页;张廷玉:《明史》卷一六六《方瑛附陈友》,第4488页。。又《黄泽传》,313卷本卷八八记载黄泽罢银冶疏详细:“复上言:‘陛下屡降德音,轸恤黎庶,而民之疾苦,犹未上闻。窃见平阳、丽水等七县银冶,自永乐时遣宦煎办,岁额银八万七千余两。地力有限,今所产有不足课额者,有矿脉尽绝者,小民赔累终无已时,富者贫困,贫者流亡一方。如此推之他处,其害亦然。乞施旷荡之仁,尽罢诸坑冶,民间幸甚。’”(416卷本同)徐稿概括记述此疏内容,云:“复上言平阳、丽水等七县银冶宜罢,并请尽罢诸坑冶,语甚切。”(50)(清)徐乾学:《明史》卷三七《黄泽》,《明代传记丛刊》90册,第709页。王稿、定本承袭之(51)(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四五《黄泽》,第3 册第410页;张廷玉《明史》卷一六四《黄泽》,第4441页。。又如《汤和传》《刘基传》《张筹传》《曾鲁传》《桂彦良传》《王濂传》《周新传》等,徐稿记载内容与王稿、定本基本相同。
通过传目、内容比对可知,徐稿在因袭万稿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所作修改很大部分被王稿、定本所采纳,对后者的成书有较大的贡献。
三、徐乾学《明史》与各稿不同点分析
比较徐乾学《明史》与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52)笔者通过比较可知,313卷本与416卷本内容记载基本相同,仅有少量的记载不同点。在这些不同点中,徐稿与313卷本相同者23处,与416卷本相同者11处,三稿各异者6处,可见徐稿因袭313卷本较多。又学界基本认定416卷本为康熙四十一年熊赐履进呈稿,晚于徐乾学《明史》。而313卷本早于416卷本,为其编定之前流传出的纪传部分史稿的抄本。因此,笔者以313卷本《明史纪传》作为万稿的代表,探讨其与徐稿的前后因袭关系。、王鸿绪《明史稿》、定本《明史》记事的异同(53)笔者参与“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之《明史》部分的修订工作,对张廷玉《明史》卷122-卷212共91卷(包含了明太祖时期至明穆宗时期的)的人物传记做过校勘。由于传记数量巨大,限于个人精力有限,今亦以此范围为对象进行比对研究。,对不同点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正误的考辨,可以进一步了解徐乾学《明史》的特点,更准确地评价其史料价值及不足。其不同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徐稿与王稿记载同,与万氏313卷本异,约有160余处。其中:(一)万稿记载正确,而徐稿、王稿改误者约有126处,且基本上为定本所承袭(54)笔者考证的126条万稿记载正确而徐稿、王稿改误之处,定本承袭徐稿、王稿之误约有125处。。如313卷本卷五四《张玉传》记载:“又从征永顺、散毛诸洞”,徐稿改“永顺”为“远顺”(55)(清)徐乾学:《明史》卷二一《张玉》,《明代传记丛刊》90册,第10页。,王稿、定本承袭徐稿(56)(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二九《张玉》,第3册第263页;张廷玉:《明史》卷一四五《张玉》,第4082页。。按,《张玉神道碑铭》(57)(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五《谥忠武张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1238册,第696页。、《明太宗实录》作永顺(58)《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1962年,第202页。。定本《明史》卷四四《地理志》记湖广有散毛、永顺宣慰司,无远顺。当以“永顺”为是,徐稿改误。(二)万稿误,徐稿、王稿改正确者有22处。如313卷本卷一三四《范辂传》记载:“至(正德)十四年四月竟谪龙川宣抚司经历”,徐稿改“龙川”为“龙州”(59)(清)徐乾学:《明史》卷五八《范辂》,《明代传记丛刊》92册,第342页。,王稿、定本与徐稿同(60)(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六八《范辂》,第4册第125页;张廷玉:《明史》卷一八八《范辂》,第4998页。。按,吕柟撰《范辂墓志铭》作“龙州宣抚司”(61)(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九十吕柟撰《范辂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530册,第130页。。定本《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记有龙州宣抚司,属四川。卷四五《地理志》记有龙川县,属广东惠州府。当以“龙州”为是。(三)万稿记载误,徐稿、王稿改动亦误的有4处。如313卷本卷一一〇《何乔新传》记载:“乃赠(何乔新)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徐稿改为“太子太保”,王稿、定本与徐稿同(62)(清)徐乾学:《明史》卷五二《何乔新》,《明代传记丛刊》91册,第655页;(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六一《何乔新》,第4册第40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八三《何乔新》,第4855页。。按,《明武宗实录》、林俊撰《何乔新神道碑》、《国朝列卿纪》之《何乔新传》《国朝献征录》之《何乔新传》,均作“太子少傅”(63)《明武宗实录》卷一六五正德十三年八月庚寅,第3203页;(明)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铭》,林俊:《何公神道碑》,《明代传记丛刊》58册,第563页;(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五六《何乔新》,《续修四库全书》523册,第149页;(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四四蔡清撰《刑部尚书椒丘何公乔新传》,《续修四库全书》527册,第330页。,当是。万稿、徐稿等记载均误。万稿记载是,徐稿、王稿改动亦是的有3处。如313卷本卷四二《刘基传》记载:“时定处州税粮,视宋亩加五合,惟青田命止税五合,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其中“惟青田命止税五合”,徐稿改为“惟青田命毋加”(64)(清)徐乾学:《明史》卷十《刘基》,《明代传记丛刊》89册,第356页。,王稿、定本承袭徐稿(65)(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十八《刘基》,第3册第174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二八《刘基》,第 3779页。。按,《明太祖实录》记载:“有司奏定处州七县田赋亩税一升,上以基故,特命青田县亩止征其半。”(66)《明太祖实录》卷九九洪武八年四月丁巳,第1689页。可见,宋时处州每亩止科五合,今则增加五合,增至十合即一升,然而青田县所征仍为五合。将青田与处州其他各县所征相比则为止征其半,与其原来所征相比则为毋加,从其实际征收数量而言则为止征五合。各种说法实无区别。另徐稿、王稿与万稿异,而笔者无法判定其正误,作存异处理的有6处。从徐稿与万稿的不同点来看,徐稿改动错误者居多,降低了其史料价值,并影响到王稿、定本。这说明徐稿主要工作在于简练文字,于史事考证上并未精心,以致出现新误。
二、徐稿与万稿记载同,与王稿异,约有60处。其中:(一)万稿、徐稿记载正确,王稿改误者约有47处。如《周叙传》中,313卷本、徐稿记载:“周叙字功叙。”(67)(清)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卷九二《周叙》;(清)徐乾学:《明史》卷三〇《周叙》,《明代传记丛刊》90册,第443页。王稿、定本改为“字公叙”(68)(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三八《周叙》,第3册第355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五二《周叙》,第4198页。。按,《明英宗实录》《周叙墓表》《吉安府志》之《周叙传》作“功叙”(69)《明英宗实录》卷二一四景泰三年三月庚申,第4616页;(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三高谷撰《翰林侍讲学士周公叙墓表》,《续修四库全书》526册,第203页;《吉安府志》卷十九《周叙传》,顺治十七年刻本。。王稿、定本误。(二)万稿、徐稿误,王稿改是者有6处。如《张士诚传》,313卷本、徐稿记载:“徐志坚败于东阡”(70)(清)万斯同313卷本《明史纪传》卷二八《张士诚》;(清)徐乾学:《明史》卷二《张士诚》,《明代传记丛刊》89册,第44页。,王稿改“东阡”为“东迁”(71)(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九《张士诚》,第3册第96页。。按,(弘治)《湖州府志》卷一記有东迁县(72)(明)王珣:《湖州府志》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79册,第438页。。《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今为东迁镇。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援兵屯旧馆,徐达等分兵营于东迁镇南姑嫂桥,连营十垒,以绝旧馆之援是也。”(7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湖州府》,中华书局,2019年,第3958页。当以“东迁”为是。另万稿、徐稿记载与王稿异,作存异处理的有6处。
三、徐稿记载与万稿、王稿均不同,此类不同点约有11处。其中:(一)徐稿记载正确有2处。如徐稿《孙镗传》记载:“镗之冒夺门功封伯爵也……而曹义、施聚等皆乘是时幸封,予世券。”(74)(清)徐乾学:《明史》卷四四《孙镗》,《明代传记丛刊》91册,第232页。313卷本卷七三《孙镗传》不记此事,王稿、定本记载“乘是时幸封,予世券”者较徐稿增加了“赵胜”(75)(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一五二《孙镗》,第3册第480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七三《孙镗》,第4627页。。按,孙镗封伯爵在天顺元年(76)《明英宗实录》卷二七四天顺元年己丑,第5816页。,赵胜封昌宁伯在成化十九年(77)《明宪宗实录》卷二四五成化十九年十月丙戌,第4160-4161页。,又其为流伯,非世袭(78)《明孝宗实录》卷九弘治元年正月壬戌,第198页。。而其以夺门功所得者,乃升为前军都督佥事(79)《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五天顺元年二月乙未,第5832页。。徐稿记载是,而王稿、定本误。又徐稿《杨廷和传》记载:“以乾清、坤宁二宫鼎建,推恩录一子锦衣卫副千户。”(80)(清)徐乾学:《明史》六一《杨廷和》,《明代传记丛刊》92册,第450页。313卷本卷一五〇《杨廷和传》未记此事,王稿、定本改“鼎建”为“工成”(81)(清)王鸿绪:《明史稿》传七一《杨廷和》,第4册第148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〇《杨廷和》,第5033页。。按,《明武宗实录》作“营乾清、坤宁二宫定磉”(82)《明武宗实录》卷一七七正德十四年八月癸酉,第3454页。。当以“鼎建”为是。(二)徐稿记载错误者有7处。如万氏313卷本卷一一〇《何乔新传》记载:“广昌知县张澯复以为言”,其中张澯,徐稿记为“张滐”(83)(清)徐乾学:《明史》卷五二《何乔新》,《明代传记丛刊》91册,第655页。,王稿、定本记为“张傑”(84)(清)王鸿绪:《明史稿》传六一《何乔新》,第4册第40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八三《何乔新》,第4855页。。据《明武宗实录》《何乔新神道碑》《国朝献征录》之《何乔新传》(85)《明武宗实录》卷一六五正德十三年八月庚寅,第3203页;(明)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铭》,林俊撰《何公神道碑》,《明代传记丛刊》58册,第563页;(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四四蔡清撰《刑部尚书椒丘何公乔新传》,《续修四库全书》527册,第330页。,当作“张澯”。万稿记载正确,徐稿、王稿等因字形相近而书写错误。
以上资料是笔者在校勘张廷玉《明史》传记时针对记载不同点统计得出,限于主客观原因,可能不完全准确,但亦可作为了解徐乾学《明史》特点的一个面向。万稿、徐稿、王稿记载不同点约有230余处,其中万稿异,徐稿与王稿同者约160处;徐稿与万稿同,而王稿异者约60处;徐稿独异者11处。可见,徐稿对万稿的改动大大多于王稿对徐稿的改动,且徐稿与万稿记载有异时,王稿大多采纳了徐稿的记载,继而被定本所承袭,显示出徐稿对王稿与定本成书的影响。从记事准确性上分析,230余处不同点之中,除去14处暂无法判定其正误之外,徐稿记载正确74处,错误有143处。这显示徐乾学在审定史稿时,大部分精力在于精简文字,而考证不够谨慎,甚至由于粗心出现了许多新误,因而影响其史料价值。
四、结语
抄本《明史》98卷,据卷首韩方卓序言记载,此书乃徐乾学辑。序言所载史事与当时的历史情形相符,可信度较高。将该书与现存主要拟稿(万斯同313卷《明史纪传》、416卷《明史》、王鸿绪《明史稿》)和张廷玉定本《明史》进行比对,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在传目编排上,徐乾学《明史》与王稿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细节之中又承袭于万稿,具有两者过渡性的特点。其二,在内容的详略取舍上,徐稿在因袭万稿的基础上精简文字,其改动大部分被王稿所承袭,进而被定本《明史》所采纳。万稿、徐稿、王稿呈现由繁至简的趋势。其三,在记事准确性上,徐稿对万稿改动较多,但由于粗心或考证不够严谨,出现了许多新误,且大部分被王稿、定本所承袭。
通过考察《明史》的编纂过程及各拟稿的内容,可理出这样的线索:纂修官初拟史稿,总裁官在前稿的基础上不断审订史稿。313卷本《明史纪传》为万斯同审订的纪传部分史稿,徐乾学在此传记的基础上继续修订,简练文字,形成《明史》98卷。徐乾学卒后,由其弟徐秉义上交史馆。康熙四十一年(1702),《明史》监修熊赐履将万斯同审订之综合性史稿416卷《明史》进呈皇帝(86)(清)熊赐履:《澡修堂集》卷二《进呈明史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30册,第502-503页;(清)杨椿:《孟邻堂文钞》卷二《再上明鉴纲目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1423册,第25页。。后王鸿绪修史时,列传部分多采纳了徐乾学《明史》的修订成果,形成横云山人《明史稿》310卷,在此基础上最终修成了简练精审的定本《明史》332卷。
综上所述,抄本徐乾学《明史》应是清朝官修《明史》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拟稿,其对王鸿绪《明史稿》、张廷玉定本《明史》的书写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