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问题及对策

2023-03-14李朝忠

花卉 2023年4期
关键词:罗平县新一轮坡度

李朝忠,唐 永

(罗平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罗平 655800)

1 罗平县自然概况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地理位置为:103°57′E—104°43′E,24°32′E—25°25′E。东邻贵州省兴义市,西靠陆良、师宗县,南接师宗县并与广西西林县隔江相望,北与麒麟区、富源县毗邻。西经石林至昆明市207km,北距曲靖市132km,东至贵州省兴义市86km,南距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156km。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5km,南北最大纵距99km,国土总面积3018km2。境内地形复杂,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岩溶峰林、峰丛、溶蚀洼地等随处可见。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不均匀的倾斜和阶梯状下降。县境内分布有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半湿性针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暖温带灌丛针、阔叶混交林四种森林植被类型。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21.1℃,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13.5℃,无霜期280d。最高年降雨量为2216mm,最少年降雨量为1249.5mm。年平均日照为1685.4h,年日照百分率为38%。

2020 年末,全县辖6 乡4 镇3 街道,7 个居民委员会、154 个村民委员会,1194 个自然村1723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16.77 万户,总人口658904 人,其中,农业人口428484 人,占总人口的65.1%。人口密度为218.32 人/km2。

2013 年底,全县共有耕地74076.52hm2,农民人均耕地0.1427hm2。其中,坡耕地30262.32hm2坡度25°以上 的 面 积 1039.72hm2, 坡 度 16° ~25° 的 面 积7998.12hm2,坡度6°~15°的面积21224.48hm2[1-2]。

2 罗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图1)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3]。

图1 退耕还林工程

罗平县作为滇黔桂石漠化特困片区贫困县,自2014 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646.67hm2,布局于全县13 个乡镇(街道)的122 个村委会,涉及退耕农户9847 户。按年度划分,2014 年实施666.67hm2,布局于全县13 个乡镇(街道)77 个村委会,涉及退耕农户4171 户;2015 年实施313.33hm2,布局于3 个乡镇(街道)9 个村委会,涉及退耕农户1003 户;2019 年实施1666.67hm2,布局于7 个乡镇(街道)369 个村委会,涉及退耕农户4673 户。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严格规范,稳步推进;加强监管,确保质量”的原则[4]。营造经济林1253.25hm2,主要树种有桃、花椒、板栗、核桃、油茶、柑桔等;营造速生丰产用材了1393.41hm2,主要树种有杉木、华山松、湿地松、旱冬瓜、滇楸等。同时结合“脱贫攻坚战”,优先考虑贫困户退耕还林需求,2014—2019 年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贫困户896 户3731 人,贫困户退耕面积286hm2。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建成,将提高罗平县森林覆盖率0.9 个百分点,增加9847 户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带动896 户贫困户增收。

3 罗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问题

3.1 可退耕地块零星破碎

据罗平县“国土二调”成果:罗平县坡度25°以上坡耕地981.05hm2,分散于13 个乡镇(街道)、1 个国有林场,共1583 个图斑,平均图斑面积不到0.62hm2,最大图斑面积7.85hm2,最小图斑面积仅0.02hm2。具体分布为:面积小于0.1hm2的有80 个图斑6.1hm2、0.1 ~0.5hm2有901 个图斑247.29hm2、0.5~1hm2有349 个图斑248.58hm2、1 ~2hm2有178 个 图 斑243.87hm2、2 ~5hm2有70 个图斑204.16hm2、大于5hm2 有5 个图斑31.05hm2。罗平县“国土二调”坡度25°以上坡耕地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罗平县“国土二调”坡度25°以上坡耕地统计

3.2 后续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多年的种植习惯,罗平县逐步形成了北部乡镇以华山松为主、南部乡镇以杉木为主的格局,以及农业部门发展水果、林业部门发展干果的观念。前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罗平县林业局开始尝试柑桔、梨、桃等水果种植,但受经济林比例的限制,在树种选择上未有大的突破。新一轮退耕还林在树种选择上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且经济林不受比例限制,营造经济林1253.25hm2,亦仅占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的47.35%。

3.3 规模小带动力弱

新一轮退耕还林虽然营造了1253.25hm2经济林,但树种较多,规模最大的桃亦仅338.7hm2,面积最小的杨梅、百香果、芭蕉仅0.00004hm2。退耕地块分散、零碎,难以形成规模种植,退耕成效不明显,增加了巩固退耕成果和管护的难度,对周围群众的辐射面小、带动力不强。

3.4 群众退耕积极性不高

导致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县财政资金调度困难,退耕还林补助经费不能及时兑现,严重挫伤了乡镇(街道)、农户实施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魔芋、生姜等经济作物较高的短期收益影响了农户的退耕还林积极性;“国土二调”中,在同一坡面,出现一家的耕地属坡度25°以上陡坡耕地,另一家的则不不属于,或是同一块耕地部分属坡度25°以上陡坡耕地,部分属坡度25°以下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增加了退耕后管理难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较前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期短、补助经额低。

3.5 “国土二调”与实际不符

罗平县是个山地多、平坝少的山区农业县,山区面积占78%,由于受河流侵蚀、切割,陡坡耕地较多,但“国土二调”罗平县仅有981.05hm2坡度25°以上陡坡耕地;“国土二调”认可的面积为“图斑地类面积”,是在图斑面积中扣除田坎系数后的面积,且田坎系数高达0.3773,田坎不能种植农作物却不影响造林,田坎面积不计入退耕面积不合理;根据“国土二调”影像,尚有约6000hm2未纳入耕地利用。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退耕还林宣传

为提高农户实施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减少退耕还林工程的阻碍,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通信、宣传专栏等宣传媒介,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4.2 调整退耕还林政策

由于调查方法和技术标准的不同,导致可退耕地块少且零碎。建议在不影响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以整个坡面坡度作退耕地块坡度,而不是以某台地的坡度来衡量,同时以“现状为耕地、实际坡度大于坡度25°”作为落实退耕地块的标准;随着农机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补贴的持续发放,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反观新一轮退耕还林与前一轮退耕还林相比,补助标准低周期短,建议提高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调动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5]。

4.3 加大林木管护力度

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块分散零碎,为了减少退耕农户自行管护造成的劳动力浪费,将退耕还林地块按就近原则纳入天保工程或公益林护林统一管护。

4.4 以耕代抚,促进林木生长

新一轮退耕还林允许间作,要因地制宜地引导退耕农户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适时适季间作烤烟、辣椒、薯类、豆类等一些低秆作物,这既有利于林木生长,又可增加退耕户收人,增强退耕农户抚育管护积极性。

4.5 开展补植补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组织群众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进行全面补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真正发挥退耕还林的示范、带动作用,培植农村后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4.6 分类指导,提高退耕农户收入

对用材林地块,加强抚育管护,促使其尽早成林,发挥生态效益;对经济林地块,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树种开展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果实采收存储等技术培训,增加退耕农户经济收益。

4.7 围绕农民增收,扶持发展后续产业

大力扶持发展后续产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需要依托林木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图2)。要根据群众意愿,通过政策引导,本着有利于林木生长、有利于农民增收原则,依托资源、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发展林药间种、林下养殖等产业。另一方面,创新机制、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后续产业同林副产品开发加工结合起来,培育对退耕农户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和服务上实行重点倾斜。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特色产品,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图2 依托林木资源发展种植业,提升农业经济

5 结语

在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是其中十分重要一项治理措施,对于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价值。我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多个参与到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于进—步提升退耕还林还草成效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罗平县新一轮坡度
养蜂技术与蜂产品知识培训会在罗平召开
罗平县总工会:联合承办花海马拉松比赛
新一轮高考备考备忘录
油菜花开春意浓
关于公路超高渐变段合成坡度解析与应用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基于图像处理的定位器坡度计算
坡度在岩石风化层解译中的应用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