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与拓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2023-03-14邓璐中国国家博物馆
邓璐(中国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是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提供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立足“服务、展示、教育、交流”,以“服务核心主业打造国博形象,突出国博特色彰显大馆气度”为原则;以“整体规划功能形成科学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责界限”为宗旨。按照博物馆公共空间所应具备的使用功能和需求,合理、明确地分配国博公共空间的各区域功能。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和专业管理规范维护开放空间秩序。
一、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及使用
具体设计及使用本着以下原则:第一,明确规划宗旨(结合原建筑设计方案,明确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基调)。第二,以原建筑及室内空间整体方案中相应的公共空间区域功能定位,与目前使用现状相对照分析总结并找出开放空间秩序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第三,提出改善目前公共空间状况的可行性规划方向(多种可选性)。第四,从可行性规划方向中比选最优化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第五,把握总体设计原则,分区域深化设计。第六,规划设计本着尊重建筑原始结构为宗旨,充分发挥建筑结构带来的规划设计的可能性。第七,技术设计,针对实施设计中的技术重点、难点,制定合理节约的解决方案。第八,实施设计需制定实施程序,严格监督实施过程及施工质量。
(一)服务观众为核心目标的设计理念
本着“服务观众”的理念,通过观众体验反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针对观众反应的较为集中的三个问题重点解决。
首先,进入难。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地理位置特殊,进馆参观需要通过天安门广场和国博两道安检手续,一般需近1个小时,高峰期则需1 个小时以上,暑假期间可达2 个多小时。其次,用餐难。馆内设有的咖啡厅茶馆面积较小,餐饮种类较为有限,不足以满足观众的餐饮需要。第三,休息难。公共空间内休息空间缺乏,高峰参观时段观众随地就坐,公共空间秩序混乱。针对以上几种问题,对进出馆路线重新设计调整。进馆由西门改至北门,缩短了入馆排队距离600米,免去了观众排队过天安门安检和在西门排长队入馆的时间。北门分正北门入口和西北门入口,正北门为预约观众入口,西北门为未预约观众入口。观众由西门出馆,存包观众可凭存包牌由北门出。针对馆内空间大而复杂、展览多的特点,为更好地提供观众餐饮服务增加餐饮空间,合理分布其位置。餐饮空间规划设计后增加了2 处餐饮空间,共增加了面积672m2。利用通道空间增设休息座椅,尽量保证区域分布。通过对餐饮空间数量、位置及规模的重新规划设计,增加了近3 倍的座位数,提高了同一时间提供的服务基数,缓解了高峰期大量观众的餐位难求问题。为解决休息难的问题,在保证公共空间安全的情况下,在各层通道延墙处设置座椅以满足观众休息的需要。遇寒暑假等参观高峰,在不影响公共交通和参观安全的前提下,在楼梯处增加临时坐垫以满足大量观众的短时休息的需求。
(二)优化服务空间为宗旨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馆内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的现状进行调研及评估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共空间未充分利用。博物馆内外公共空间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馆内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还存在着局部外部公共空间仅用于人群集散使用,内部公共空间有部分对观众封闭的现象,公共空间闲置的情况较为突出,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主要停留在流线组织层面。二层南北区连接空间未对观众开放,作为堆放展览物资使用。入东门后的大部分空间未对观众开放和使用,仅作为交通通道。三层南北平台面积大且层高和视野较佳,但未对观众开放,部分空间堆积物资。
第二、服务空间的规模和质量与观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餐饮空间数量及面积不能满足馆内观众的需求,尤其是在参观高峰期观众排队现象严重。售卖空间设置在一层北展区沿墙两侧分布,改变了原展览区域的性质,使馆内最大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丧失展览空间的功能。每层展厅门口也均有设置售卖空间,售卖与观展空间直接相接公共空间秩序混乱。缺少母婴室的规划。
第三、公共空间使用存在不合理性。对博物馆公共空间功能尺度范围的有效把控,有利于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给观众带来安全、优质的参观体验。三层西侧的球形社交空间占据了三层南北贯通的主要交通通道且尺度较大,直接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交通,造成了拥挤局促的空间场域感。无论从高度或宽度上均与空间本身和观众需求呈现对立的关系。
第四、缺乏对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在博物馆公共空间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科技技术的优势作用,可丰富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段给观众带来多元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以优化服务空间为宗旨,参照公共空间使用及评估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解决重点问题。
首先,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丰富公共空间服务功能。开放一层南北区连廊,东门区域为馆内文创用品空间。一层南北环廊是南北展区主要的连接通道,具有空间开敞、人流量大的特点。在此规划设计文创用品商店及书店,既能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保证客流量,也能在南北两个大展区之间形成休息和过渡空间,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具有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和提高观众服务的双重意义。其次,三层南北平台作为多功能服务空间使用,可根据馆内使用需求调整空间功能属性。再次,注重智能化技术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便利和更全面的服务。在门厅和西大厅等重要的交通节点设置多媒体电子屏,提供展览及服务相关信息展示。利用科技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全面和多元的服务。通过以上优化服务空间的具体规划设计对馆内公共空间合理利用,提高服务范围和水平。
(三)以展代藏的公共空间陈列设计
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更加强调设计中观展体验的多元化,公共空间与陈列空间的交叉融合使空间更加丰富、生动。以提升我馆公共空间艺术氛围、建立健全馆内展陈体系、增加馆藏文物的展出数量、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为目标,对馆内公共空间的尺寸进行测绘并选定位置尺度适合的空间规划设计为展陈空间使用。设置西大厅南北展区、三层南北平台展区、三层东侧通道展区、东门展区、学术报告厅及剧场展区、南门展区、负一层古代中国展区,共7 处公共空间主要陈列区域。西大厅南北展区长24.4 米,宽19.7 米,高27米,是馆内公共区域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展陈空间。其与北门、西门和南门相接是观众进馆后进入的第一空间序列。此空间原两侧设计设置售卖柜台,人流向两侧集中,南北两侧西面设置了咖啡厅和茶馆,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观众的需求,但未发挥出此空间地理位置和空间尺度的优势。此次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此区域空间高度和宽度的优势,将此区域规划设计为馆内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展陈区域。充分发挥空间平立面界面展示能弘扬社会主义正气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红色精神文化的大尺度馆藏雕塑及绘画作品,以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凸显中华民族厚重典雅的文化底蕴(图1)。
图1 西大厅陈列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层南北平台展区位于三层南北两侧,空间形态方正,是半围合、高挑高的馆内公共空间。此空间位置可俯视整个西大厅南北展区,视野较佳。充分利用空间特点设置综合展区,根据馆内展览类型灵活设置临时性多媒体展、文化艺术展、公共教育展。三层东侧通道展区位于三层西侧,呈长方形,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是南北区贯穿的唯一通道。面积1100m2,高度5.25m,中间区域与四层通高,高度12 米。在此区域设置综合展区,根据馆内临时展览整体情况统一规划展览区域。另结合休息区和配套服务区综合设计,以满足观众的多方面需求。东门展区与入馆东门相接(东门暂不对公众开放),面积435m2,高度3.75m,空间较为开阔,此区域包含重要的入馆通道。为保证观众通行安全中心处预留出公共通道,两侧规划设计为展览区域。从此区域向西为学术报告厅及剧场展区,此展区为通道展区,宽度较窄,平面呈T 字形。沿通道两侧或一侧建筑结构柱间设计通长展柜,展柜宽度不超过结构柱宽度,为使展柜呈现轻巧通透的视觉效果,展柜采用通体玻璃设计。底箱和顶箱在满足光、温、湿度机设备的情况下尽量薄。为使展柜更具有通用性,内部隔板采用模数化的可灵活调节高度的玻璃隔板。通道两侧柜内以“不求所藏、但求所展”为理念仓储式展出馆内收藏量较大的民国民用瓷器,阵列式的展示方式具有震撼的视觉效果,一字形沿墙展柜展出馆藏书画结合小件藏品,形成了公共空间良好的艺术氛围。
博物馆公共空间除了内部空间外,还有大量可利用的外部空间可作为展陈空间,如户外平台、庭院、过道、走廊等。可陈列体积质量巨大,需要更大的展示空间,且材质、内容适合在户外展出的藏品。一方面可以作为室内公共空间陈列的补充,增加展陈面积;另一方面,有部分外部空间具有与城市空间相接的特殊性,是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复合性空间,在此区域设置陈列区可增强博物馆与周边外部环境的交流互动。
二、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博物馆从“以物品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到 “以教育为中心”再到当下“以观众为中心”,价值取向从“博物馆本位”转移到了“观众本位”上来。在办馆理念不断转变的影响下,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应更注重观众在博物馆空间内的体验性和愉悦性,注重观众“游走”过程中的体验。此外,随着观众对博物馆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公共空间的功能也越发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办馆理念和观众需求的双重变化的影响下,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理念也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博物馆公共空间未来设计发展也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和观众的需求,以新的思维方式提出对未来博物馆公共空间发展趋势的思考。
(1)复合型空间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从以私人收藏为目的发展为向公众开放。当下现代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极具公共性的文化综合体,大多数省市级博物馆的外部建筑形象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博物馆内部空间成为大众公共交往的场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从单一的文化知识获取转向多元的学习交流、休闲娱乐、聚会交往等。在这种大的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博物馆建设更加注重博物馆自身与社会和公众的关系,力求通过展览建立健全公共空间功能及服务范围,加强与大众的联系,复合型空间成为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所谓复合型空间是指单一空间内的使用功能多元化、能容纳多种行为方式的存在;亦指相邻的多个空间无明显的空间的界定,空间行为是相互流动的。如书店内兼有咖啡厅、餐厅、会议室等。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复合型规划设计主要表现形式有博物馆户外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的客厅;室内公共空间中展览空间结合服务空间,休息空间结合服务空间,过渡空间结合展览空间,服务空间结合休息空间,或多种空间类型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空间体验复合(图2)。复合型空间类型能在同一空间内提供多种服务类型,满足多种行为方式。
图2 意大利普拉多博物馆大厅复合型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博物馆作为综合的公共服务文化机构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大众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状况、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下智能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如火如荼。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重要机构的博物馆,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发挥科技技术的优势作用,促进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智能化技术手段具有占地面积小、可充分利用立面空间、播放内容延伸性强、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特点。因此博物馆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设置电子屏幕,如魔屏,可全方位展示文物等信息以增加观众互动体验。画屏可使观众更清晰、全面地学习和欣赏文物的细节特征。设置沉浸式体验区,利用VR 互动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给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设置智能导览系统、语音导览等为观众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服务。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广泛科学应用,不仅增添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和延展性,丰富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还给予观众多维的、立体的、触动身心的体验,使其得到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使博物馆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提供更加美好空间元素,开创了博物馆更美好的未来。
三、总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工作理念:
(1)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根据各馆建筑内外空间特点和馆内整体功能布局合理布置服务空间、展陈空间、公共教育空间和过渡空间,使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合理、疏密适当、空间秩序井然有序;(2)积极发挥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播作用。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当代博物馆除文物展陈和公众教育的功能外,更应该着眼于延续历史文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起公众文化传播机构的责任。(3)关注参观者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体验性和参与感。合理规划休闲娱乐等重要职能,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文化生活、以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4)注重新科技新技术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观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手法也需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秉持创新科技理念,创造艺术与便捷并重、服务与智能化并重的博物馆公共空间创新设计,给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新兴产业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