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2023-03-13谢立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谢立清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语文课程特点以及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要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依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找到阅读通往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让发展学生思维的路径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1-003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比较重视,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课堂中的思维训练大都停留于问答的层面,训练形式单一,很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基于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目标指引,不光关注学生对文本知识内容的获得,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借助图示,发展学生思维

图示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明晰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阅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式,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思维支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更为直观深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处漫溯。

(一)借助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把文本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感知,使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科学知识,让学生对牛的胃的特点及其反刍现象有一个真正的理解呢?教师可以以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点,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个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到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储藏食物的,最后一个胃是管消化的,牛在消化食物时会把吞进肚子里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等信息。这些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基于绘制思维导图的需求,学生把在阅读中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绘制了以下思维导图。

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知识,知道了动物的反刍现象,而且对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推动了思维向深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避免学生阅读时零散感知文本内容现象的发生,让学生的阅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借助表格,发展学生思维

表格具有直观清楚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借助表格来提取文本信息,梳理文本脉络,可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人物的心情”。为了落实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先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课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再说说在排练节目时“我”的心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并填写表格。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向更加明确,在借助表格联系上下文阅读的过程中对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感受更加深刻,有助于促进学生联系性、深刻性思维的发展。统编语文教材中适合学生运用表格来提取信息、发展思维的课文有很多,如《雷雨》《海上日出》《四季之美》等课文,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借助表格来梳理信息,感知课文脉络,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三)借助批注符号,发展学生思维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时动手动脑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符号,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符号进行批注,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 为例,在学习第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说作者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在教师个性化批注目标的引领下,有学生这样进行批注:

从学生的批注内容和批注符号来看,“我真希望”“我真的变成了”相互呼应,给学生的感受非常深刻,而且“心里有愿望”“身体有感觉”“变身成功”这些醒目的批注语言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变身”的过程,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批注符号的运用,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更加深刻。

二、关注差异处,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学习起点不同,所以他们对文本的感知体会并不是统一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社会理解等因素,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基于言语差异,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的差异主要是作者的言语表达与学生常见的言语表达之间存在差异。教师从言语差异入手,启发学生阅读思考,探究其本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以“搭船的鸟”为题目,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疑问:“不是‘乘船吗?作者在这为什么寫‘搭船?”在这里,文本中的语言与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语言表述形式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教学时,教师可以就这个差异处引领学生探究思考:“‘搭船与‘乘船有什么不同?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在这个探究目标引领下,学生认为“搭船”与“乘船”虽然都是坐船的意思,但是“乘船”是有目的性的,是专门去往哪个地方的,而“搭船”有着顺而为之的意思,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更能凸显翠鸟的灵性,也最为合适。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感觉,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基于文本差异,发展学生思维

文本差异主要是指同一主题的文本在表达形式和思想情感方面的差异。教师从文本差异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同一篇课文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的第2~3自然段中主要以“五位战士”来称呼班长马宝玉等5人,可是,在课文第4自然段开头,作者却以“五位壮士”来称呼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差异点也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冲突的地方。教师让学生围绕从“战士”到“壮士”称呼的改变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表达意图。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学生从中感受到,一开始称呼他们为“战士”,是因为他们作为普通战士中的一员,在尽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后来称呼他们为“壮士”,是因为这五位战士在完成党交给他们的任务以后没有转移,而是把敌人往狼牙山顶峰引去,这是一条绝路,也是一条不归路,当五位战士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与敌人奋战到底、同归于尽的决心,因而作者在此称他们为“壮士”,他们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人。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差异处探究思考,可以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旨等感受更加深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基于生活差异,发展学生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每篇课文都有着作者的印记,作者的印记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基于学生与文本的生活差异展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中,描写父亲带“我”去逛庙会时,看到豆腐脑只给“我”买一碗,他自己却舍不得买,也舍不得吃上一口,看到“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等许多好玩的小玩意,“我”和父亲都舍不得买,回去以后父亲做了一个万花筒,这个是作者童年时期唯一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玩具了。对如今的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许多描写他们都感到不以为意。他们认为,一碗豆腐脑有什么了不起,父亲为什么不再买上一碗喝?那些个小玩具又花不了几个钱,他们为什么舍不得买?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差异。基于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资料拓展让学生明白,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能够吃上一碗热豆腐脑不亚于现在吃山珍海味,一碗热豆腐脑、一个玩具对当时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犹如奢侈品,让人渴望而不敢奢求。统编语文教材中描写的许多事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教师从这种差异入手展开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知文本内容,真正从作者视角来感受体会,从而真正走向文本的深处。

三、借助比较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

(一)借助同语境还原式比较,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会显得更有意义与价值。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在表达与内涵意蕴上的价值,教师可以采取同语境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还原语境中激活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句子的优美,教师出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阅读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A句只是笼统地说出葡萄非常美丽,而B句不仅用“一大串一大串”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葡萄的多,而且通过“红的、白的、紫的”等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来说明葡萄的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同语境的语言材料引领学生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真正领会作者的表达秘妙,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二)借助同文本叠加式比较,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同一文本中的语句或者段落内容进行拆分,再把它们重新叠加起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作者的言语表达奥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盼》,主要以“盼”为线索,从作者的视角描写了小主人公“盼”的心路历程。从盼雨衣到盼下雨再到盼穿上新雨衣,课文主要通过对小主人公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把一个小孩子的童真、童趣等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小作者盼的过程拆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在不同时期小作者盼的内容与心情有什么不同,通过阅读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结构层次感受更加清晰,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同主题互补式比较,发展学生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中课文的内容都是按照同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教师把同一主题的语言材料放在一起引领学生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之间的差异,产生新的理解。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选编了我国不同作家的四篇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这四篇课文各是怎样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情感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白鹭》主要采用了对比、直接描写等手段来抒发自己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落花生》主要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桂花雨》一文主要是以“摇桂花”为主题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思念家乡的情感;《珍珠鸟》一文主要是通过亲切细腻的语言把珍珠鸟与“我”亲近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人与动物的互相信赖、和睦相处等。教师引领学生就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策略有许多,教师根据课文特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學习支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明确的学习路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宁.阅读冲突的建立与渐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语文建设,2023 (2):24-27.

[2] 李千金.指向思维发展的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2 (27):96-98.

[3] 杨逸君.关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山西教育(教学),2022 (12):25-26.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