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特赦1959》的成功与遗憾

2023-03-13舒服华张莉莉

影视戏剧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缺憾成就

舒服华?张莉莉

摘 要|《特赦1959》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文中从政治意义、历史价值、艺术成就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剧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该剧存在的唱戏过多、虚实结合不紧、素材挖掘不深、详略运用不当等不足的缺憾。

关键词|《特赦1959》;成就;缺憾;评论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特赦1959》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一经播出,就引发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该剧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在解放战爭时期被我人民军队俘虏的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进行改造和特赦的真实历史事件。剧中以客观坦率的态度,果敢直面那段特殊历史和相关人物,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审视历史故事与人物特征。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风范、精神风貌、行事作风,体现中国共产党宽广的胸怀、人道主义精神、鲜明的政治品格。同时,折射出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的客观规律。该剧在题材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大胆突破。在题材创作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风云变幻的宏达历史背景中,编者抓取和筛选若干微小细节:战犯改造过程和中国共产党最高决策层与执行管理层推动实施过程。将微小细节与宏大背景的相结合,新鲜度、解密感、戏剧性十足。在人物塑造上,以历史唯物史观为镜,从思想、社会、道德、人性多重视角,对“战犯”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细致的剖析,客观真实还原了人物形象,尤其塑造了一批既不“脸谱化”也不“美化”的“正常”人物形象,展现了强烈的艺术张力。揭示了共产党的胜利不光靠枪杆子,更离不开理想、信念、精神、智慧。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基本道理。但这道理并非通过空洞刻板的说教灌输而至,而是通过一场场交锋、辩论,以及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中显现出来。在友情、爱情、亲情等多种情感的充分交织碰撞中,将这一道理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诠释,也让观众明白:没有硝烟的“攻心之战”,有时比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更为艰难[1]。坚定的信仰、自信、决心、意志,以及为人民谋幸福,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气概,是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征服对手的武器。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人民的意志使然”的必然规律。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具有强烈而迫切的现实意义。追溯和探究共产党人胜利的根源,正是对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一次“大补给”,再洗礼、再升华。剧情契机了当前主题教育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生动、鲜活的教材。

一、成就之处

该剧相对于在近些年来出品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有较大的突破,在历史禁区、精神内核、文化内涵、艺术胆识等方面匠心独具,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成功之处具体如下。

(一)政治意义

该剧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现新中国的强大自信,以及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高尚的理想、无畏的气概、优良的品格。对于在反人民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中国共产党没有像国民党对待共产党人那样,采取残酷迫害和肆意屠杀的手段,进行罪行清算,从肉体上消灭他们,而是采取“既往不咎,一个不杀,一个不判”的政策,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改造,让其自觉认罪悔罪,重新做人,回归新社会。就连在重庆解放前夕,杀害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的爱国将军杨虎城一家,以及屠杀大批关押在渣滓洞包括江姐在内的共产党人的军统特务周养浩,消极改造、不思悔改,管理所打报告要求严惩也未获批准。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同时,在当时国家还处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这些战犯还进行了特殊的优待,给病得奄奄一息的杜聿明、陈瑞章送到高级干部才能享受的公安医院治病。为救他们的命,不惜一切代价到香港购药,并专车火速往返几千里路。战犯在生活上也享受优待政策,他们的伙食费标准也要高于管理所干部战士的伙食费标准。在管理所工作人员普遍穿的是满身补丁军装的情况下,还给战犯配置了齐全的新衣服,老旧的床铺全部更新。这一切无不展现了共产党人非凡的气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凶残毒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至于战犯管理所里的王光英、贺春年、梁冬芳等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也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向善精神。他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秉节持重、锲而不舍、心存关爱,对战犯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对工作投入了满腔热情,在面对战犯们的嚣张、诽谤、刁难、误解时,即使受到委屈,仍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秉性,毫无怨言,用真诚、耐心、人格,智慧和汗水,化解了一个个难题,最终赢得了战犯们的尊重和信赖,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充分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党干部的优秀品德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二)历史价值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了一大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高级将领,正如王耀武所言:“都来了,恐怕连国防部召开军事会议也不见得到得这么齐”!这里面有军衔最高的国民党上将王陵基,有权位最大的国民党中常委康泽,1949年国共和谈我党公布的43名战犯之一的杜聿明,赫赫有名的兵团司令黄维,国民党封疆大吏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国民党华北剿总副司令陈长捷,军统特务头子沈醉等,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来说,知道这段特殊的历史的人还真是寥寥无几。但它又是新中国一项成果辉煌的伟大工程。通过观看电视剧,可以让一些年轻人对了解建国初期我党这一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战犯改造及特赦的史无前例创举。对部分恶贯满盈国民党战犯,积极配合改造,改恶从善,分批进行了赦免。其中,王耀武、杜聿明等人因真心悔过、表现良好获得了首批特赦。为他们以后的生活起见,国家还给他们安排了文史专员的工作。杜聿明释放后,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为促成女婿杨振宁回归创造了机会。而黄维顽固不化,消极改造,直到1975年最后一批才得以释放,在监狱整整待了26年。当然,这里有因“文化大革命”动荡年代耽搁的原因。但黄维释放后并没有去台湾,而是选择留在了大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两岸和平统一做了许多事。还有就是黄维与方志敏的一段情谊。黄维是在方志敏指引下考入黄埔军校的。虽然后来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出狱后不久,黄维还是执意要去拜谒方志敏烈士墓。他对着方志敏烈士墓碑深鞠三躬,伫立良久,老泪纵横,哽咽道:“方大哥,是您指引我考入黄埔军校。您期望我成为一个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可我的前半生却一直为反动派卖命,与人民为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我对不起您!”,虽然这些是以后发生的事,但我想,电视剧播放后,一些观众通过观看,必然牵动他们的心神,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不由自主地查阅资料,追溯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缅怀曾经的沧桑坎坷岁月。这不亚于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让观众洞谙中国共产党的胸襟和气魄,钦佩新中国笃定“人是可以改造的”信念的雄心壮志,增强了他们党的崇敬,对国家的自豪感。

(三)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饱满

该剧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管理干部还是战犯,塑造得都比较成功,个个都特色鲜明,有血有肉,给人毫无程式化、脸谱化、刻板生硬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具有人性本质的复杂性、两面性。所长王英光,有很强的原则性、组织性,同时具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高超的工作技巧,面对黄维、康泽、叶立三等战犯的故意刁难,抓住对方的漏洞,有理有据,冷静地加以回击,让他们一一败下阵来。同时,对战犯毫无偏见,尊重战犯人格,在生活上处处为战犯着想。工作尽心尽责,但就是这样一个信念坚定、坚持原则的人,在对待让自己失去心爱的妻子的刘安国时,情绪还是失控了,干出了违反政策之举。副所长胡大树,因全家都惨死在国民党屠刀下,对蒋介石集团怀有深仇大恨,每每说出一些不符合政策的话。如当政委要求增加患病战犯的营养时,说“干脆把他们供起来呗”!当杜聿明病得快不行,所长王英光准备请示上级到香港购买特效药时,他不同意,说:“死就死了呗,反正是他自己病死的,又不是我们弄死的”!当黄维因听到志愿军打了胜仗,气得当场晕倒,卫生所医生外出无人施救,护士梁冬芳冒险准备救治时,他阻止说:“他死了是他自己死的,你要是万一救不活,人家就会说是你把他弄死的”,显露出一个苦大仇深、无产阶级色彩过于极端的、缺乏共产党人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特点。王耀武,一个诚心想进步和积极改造的原国民党山东省大员,但又受到其他战犯的冷嘲热讽,在学员和干部之间左右为难,只好在夹缝中做人,一方面,对管理所领导干部唯命是从,有求必应,尽力表现得俯首帖耳,以取得政府的信任和肯定;另一方面,对学员表现得恭恭敬敬,笑脸相迎,尽力避免让别人产生妒忌,以致犯众怒,受到孤立,努力使自己表现得合群。他恭敬但不奉承,迎合但不附和,谦卑但不苟贱,和气但不妥协,面面俱到,左右逢源。这种人物的塑造在分寸把握上恰到好处,把王耀武圆滑乖巧,精明强干,厚道耿直,心胸开阔的性格特点描绘得一览无遗。当听到毛主席说“王耀武抗战是有功的,功是功,过是过”时激动得满面泪痕,在学员面前大声叫道:“我王耀武要进步,谁也不许拖我的后腿,昨天的王耀武死了,今天是我王耀武的生日”时,剧中才真正揭示了他要与过去彻底决裂,努力改造成为新社会新人的真挚声心。黄维,这个一直忠心耿耿效忠蒋介石,对蒋介石集团抱有幻想的大战犯,一方面对抗改造,嫉妒别人进步,对进步学员说风凉话,企图阻止别人上进,对蒋家王朝死心塌地,但随着蒋介石对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冷酷无情的嘴脸一点一点暴露,他对蒋介石的效忠心态慢慢发生变化。首先,当王耀武说来功德林的国民党高级战犯这么全时,康泽补了一句“就差老蒋了”!他愤怒地回击“你说什么啊”!再到蒋介石不给钱给蔡守元的女儿看病,致母子俩双双丧命,战犯们抱怨蒋介石薄情寡义时,他回了一句“他有钱吗”?再到后来,黄维的儿子因蒋介石刁难自杀,康泽骂蒋介石“卑鄙龌龊,小人也”时,则捂起耳朵,意在自己没听见。这些微妙的变化,显示他对蒋介石的忠诚一点点在减退。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孤立自己,偷偷写有关美军材料以帮助志愿军。从傲慢、保留一丝尊严,到最后预感到特赦面单中没有自己,懊恼、羡慕、后悔,最终主动剃掉之前始终不愿剃掉的胡子,切断与过去的连续,思想上的矛盾、人性的碰撞、心态的转化等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2.情节设计巧妙

剧中一些情节未必真实发生过,但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该剧在情节设计上自然、合情、合理,看不出一点着刻意雕琢的痕迹,完全达到亦真亦假、假中似真的效果。比如,黄维为了打压宋希濂的进步,趁学员学习中背诵诗词之际,让宋希濂背诵花蕊夫人的《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背完之后,宋希濂才恍然大悟,黄维是在设圈套嘲讽自己。原来,宋希濂是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十四兵团刚组建的时候是十四万人,在解放西南的战役中被解放军追到大渡河边,无路可逃,全军缴械投降。这一情节妙就妙在它揭露了黄维的老辣和顽固,对要求进步的学员讥笑挖苦,企图拖他们的后腿,给宋希濂出了一个大洋相。这样的情节完全有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再如,政委贺春年带领梁冬芳等功德林战士到西南协助清剿国民党残余,途中遭到国民党残部伏击,多名功德林战士牺牲,卫生员梁冬芳也失踪,梁冬芳与王英光有一层特殊关系,梁冬芳深爱王英光并不时表露,王英光也很喜欢梁冬芳,但因难以忘记牺牲的妻子和担心头部中弹留下的弹片影响自己的健康拖累梁冬芳,始终没有接收这份感情。梁冬芳失踪的事引起政委、所长,以及功德林所有人的牵挂。王英光甚至只身到广西寻找,贺春年也为此事感到非常自责和悔恨。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梁冬芳突然奇迹般地回来了。原来,这帮国民党残部中有很多人受了伤,由于缺医少药,一些官兵伤势不断恶化,他们看到梁冬芳背着医药箱,知道她是医生或者护士,就把她劫持到驻地给受伤的官兵看病。经过梁冬芳的治疗,这些伤兵的伤渐渐有所好转,梁冬芳也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于是趁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劝他们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争取得到宽大处理。在梁冬芳耐心的工作下,这帮国民党残部思想开始动摇了,最后全部缴械投诚,梁冬芳也放回了。情节既非荒诞离奇、不可思议,又生动曲折、赋有传奇色彩,也应验“吉人自有天相”的伦理道德。还有梁冬芳与杜聿明也间接扯上了关系,原来梁冬芳的母亲1931年在安徽霍邱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牺牲,当年正是杜聿明带团围剿大别山红军时所致。梁冬芳对杜聿明照顾那么细致、周到,诚心相待、无微不至, 杜聿明了解后对自己使一个善良的姑娘失去母亲感到无比懊悔。这样的剧情设计盘根错节,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人和事串联成册,既增添了故事的戏剧色彩,又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再如,陈瑞章的夫人到北京寻夫,碰巧在街上遇到买菜回家的傅作义夫人,傅作义告诉她陈瑞章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她便前来功德林要求探视,引发了国家对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开放问题,最后获得批准,既揭露了台湾方面污蔑大陆虐待战犯的谎言,又激发了战犯们要求进步,积极改造的热情。同时牵扯出傅作义和陈长捷的瓜葛。平津战役时,傅作义和陈长捷分别为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和副司令,陈长捷兼任天津守备区司令,两人原本决定北平、天津和平解放的,可傅作义为了在与解放军的谈判桌上增加更多的筹码。让陈长捷在天津抵抗,边打边谈,结果天津很快失手,陈长捷成为解放军的俘虏,眼看形势不妙,傅作义在谈判桌上签了字,放弃抵抗,北平和平解放。这样,两人的命运就大相径庭,照陈长捷说的“他傅作义成为共产党的座上宾,我陈长捷成为功德林的阶下囚”,傅作义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陈长捷本不想打的,是傅作义逼着他打,抱怨傅作义起义没带上他,如今成为共产党的战犯,他不服气,闹绝食,非要见傅作义不可。再如,在台湾的蔡守元妻子女儿,当他女儿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其妻向蒋介石求助时,蒋推脱回绝,导致蔡守元的女儿得不到救治而身亡,其妻因绝望也上吊自杀;杜聿明的儿子在美国念书,因交不起学费面临终止学业的窘境,其妻求蒋介石帮忙,蒋百般刁难,导致杜聿明之子跳楼身亡。引发众学员的不满,也激起王耀武对老蒋的感叹“丢了江山,丢了气度,现在连人格也失去了!我们对共产党犯下的罪还少吗?人家尚且能这样宽待我们,杜聿明二十几岁就给老蒋卖命,他竟然如此无情无义!人家共产党能成大事,不是没有道理的”!充分反映蒋介石冷酷无情,虚伪刻薄的丑恶嘴脸。这样的情节设计,连枝串叶,节外生枝,拔出萝卜带出泥。匠心独具、妙趣横生,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3.台词设计精彩

剧中人物台词设计精彩纷呈,不同凡响,亮点频出。妙语连珠,语惊四座。或慷慨激昂,或热血沸腾,或震撼心神,或诙谐幽默,或妙趣横生。令演员表演起来时而激情四射,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气定神闲,时而谈笑风生。且台词张弛有度,恰如其分,无故弄玄虚、矫揉造作之感,更无浮语虚辞、絺句绘章。有些台词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富有哲理;有些台词虽然长篇大论,但运用排比、对仗、对偶、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充满艺术色彩,不仅让人感觉不到啰嗦,而且觉得意犹未尽,乐此不疲。不少台词极富话剧色彩,接纳修饰的生活语言。当然一些台词也不乏轻松、泰然、自若、幽默、风趣之味。比如,王英光与叶立三辩论“信仰”的一段台词,一连串设问、反问,滴水不漏,丝丝入扣,击中要害,叶立三的论调一一被王英光驳倒,最后无言以对,败下阵来。再如,王英光与黄维的3次交锋,排比、对仗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诗一样的语言,炮弹一样的句子,箴言一样的哲理,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步步紧逼,直戳痛点,让黄维无懈可击,哑口无言,彻底浇灭了黄维的嚣张气焰,摧垮了黄维的精神世界。如“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没有任何荣誉可言,也就谈不上什么辱没!同样的道理,任何的牺牲也不能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离开了人民性这个惟一的设定,牺牲不过是虚妄的空谈”!“蒋家王朝的失败,也代表了你人生的失败!你必须承认你的失败,反思你失败的原因,找到你重新开始的起点”。“你不可能一辈子与人民为敌,在这个新的世界,你做不到?只要你还存在,历史的车轮都会推着你滚滚向前,一路奔跑”!语言慷慨激昂,言之凿凿,如同醒世箴言,充满智慧哲理,震撼人心!再如,胡大树问王英光,刘安国害死你老婆,你恨不恨他时,王英光的回答,如舞台剧般的一大段台词,哲理闪耀,煽情催泪,铿锵有力,气贯长虹,他从人的社会特性深刻论述了不同阶段存在的三个刘安国及其对它们的态度,表明自己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影响国家和党的政策,在大义上可以原谅刘安国,在小我上不能原谅他!“经过多年的改造,大部分学员总有一天会走向社会重新做人,他们中有些人可能成为我的朋友,但刘安国不会成为我的朋友!无论他是否成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无论他是否能成为一代新人走向社会,他永远不会成为我的朋友,永远不会!在这件事上我有选择的权利 !”精邃、精彩、精辟,坦露了自己在组织原则和个人情感的秉持,既展现了共产党人对信念的坚守,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还有,战犯们两次给毛主席写的信,虽然表达的都是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从结构上看,言简意赅,有条不紊,一目了然。从内容上看,有礼有节,进退有度,屈伸有道。其措辞不捧不贬,无溢美之辞,吹嘘之言,既充满感激敬佩之情,又无阿谀谄媚之感,完成是推心置腹,真情流露,让人感到感恩确实是发自肺腑,诚心实意,不是虚情假意。连毛主席也夸奖 “文风清新”当然,剧中也有许多幽默诙谐的台词,如胡大树把土豆烤糊了,王英光风趣地说:“你没白姓胡”!再如,王英光被提拔为公安部副部长,但仍在功德林处理后续工作,胡大树说:“那你现在不成了我的领导”?“可以这么说”。王英光回答,“那你为什么还不走啊”?胡问,“舍不得你啊!你那么巴不得我走”?王回答。还有,王英光对特赦战犯的交代一段台词“你们要是出去跟我打声招呼,主要是为了给你们留饭,要不然你们到周总理那里去告我的状,说我没侍候好你们”,这些生动活泼的台词,既展现了共产党人睿智的一面,又体现了他们乐观、洒脱的一面。

4.演员演技精湛

剧中的演员有些是观众熟悉的面孔,有些是陌生的新人,但不管是哪一类,大多数演员都能够感悟吃透自己饰演的角色,置身于角色的精神、情感世界之中。分寸把握恰如其分,人物性格表演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形象塑造活灵活现,把各种角色的特征表露得栩栩如生,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其中,剧中王耀武这一角色是比较难饰演的,一方面,他真心实意要求进步,积极改造,希望能早点释放,因此,对管教干部,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尽力向他们展现积极改造,要求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遭人嫉妒,引起大家的反感和抵触,激起公愤,受到排挤,还要向其他学员展示自重自爱的一面,不能巴结攀附管教干部,对学员要以礼相待,坦诚相见,谨言慎行。这样夹在中间做人,进退维谷。但演员赵恒煊尺度分寸驾驭精准到位,对管教干部他示好但不讨好,也让管教干部觉得是真诚的而不是伪善的;对其他学员谦逊而不卑微,让学员感到其待人诚恳而不虚伪,为人忠厚而不奸滑,不仅没招人憎恨厌烦,反而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信赖。赵恒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的演技,不仅化解了王耀武所处的尴尬境地,而且给观众留下一个堂堂正正、胸怀坦荡会做人的形象,勾勒出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王耀武。刘安国的扮演者米学东,把刘安国诡谲多变,观风望色,暗箭伤人的伎俩拿捏得炉火纯青,轻描淡写、闲庭信步就把功德林两个最重要的战犯杜聿明、王耀武一一击倒,所采取的招数,不露马脚,其险恶用心丝毫没被其他人察觉。当杜聿明、王耀武瞒着黄维给志愿军写材料时,黄维气恼了,刘安国又旁敲侧击、煽风点火:“你是功德林出了名的落后分子、顽固分子、反动分子,别人嫌弃你是自然的”,把黄维也击垮,说康泽是不肯悔改,是比黄维还坏的坏分子,“人家黄维是顽固,你却是反动”!吓得康泽冒冷汗,挑拨离间,故意挑动学员之间对立,破坏学员队伍的团结,达到阻碍别人进步的目的。把刘安国阴险狡诈、笑里藏刀的一面演得绘声绘色。演员左百学则把刚来功德林不久的康泽那种心狠手辣、老奸巨猾,自己不想进步,又不希望别人进步,“扇阴风,点鬼火”,对进步学员讥笑嘲讽的心态和花招演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特别是那双透着凶光、阴沉的眼睛,让人不寒而栗,不由自主让人揣测到之前他对共产党人的残暴凶狠。嘲讽王耀武“不要以为毛主义表扬了你,你就了不起,你还是战犯王耀武”!当其他学员为志愿军炒面时,他躲到一旁下象棋,并讥笑“让共产党把这些家伙送到朝鲜战场上,让他们马革裹尸”。充分显露了康泽最初来到功德林的消极改造、打压别人进步的心态。思想转变后,又幸灾乐祸。当宋希濂问黄维:“你猜,特赦名单中会不会有你时”?他嘲笑道:“还是让他留在功德林吧,不然谁来研究永动机呀?那国家的损失可大了?”尤其让人难忘的是,王英光的弟弟,北京灯泡厂厂长,来到功德林找叶立三帮忙翻译苏联专家提出的建议的资料时,叶立三想到了康泽,因为他在苏联留过学,懂俄文,就喊他过来,他装模作样,“我凭什么听你的,你又不是学习委员和值日班长?”但最后还是扭扭捏捏来了,简单的几句话,把康泽又想进步又抹不开面子,又想表现又要保守一丝尊严,那种爱慕虚荣的心态尽收眼底。也充分暴露了虽然他思想改造上有了进步,但在人格上还存在“心胸狹隘”的缺陷的客观一面。

5.令人难忘的几个场景

虽然剧中精彩的场景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但有几个场景尤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人至深,让人难以忘怀。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喟然叹息,或让人感慨万端。场景一:战犯们集中在囚室里谈论山东战场失败的原因。马励武指责蔡守元见死不救,口是心非,偷偷撤退,导致其所部被解放军全歼。蔡守元则反讥马励武丢下手下不管,一个人悄悄去见相好的戏子。王耀武责备李仙洲不听自己的指挥,一个晚上被解放军抓了几万俘虏,挖苦李仙洲“就是抓几万头猪,也得好几天”。叶立三也数落:“山东战场败在从你开始”,李仙洲则辩解,自己要听陈诚调遣,左右为难,就是个“肉夹馍”,委屈得哭了出来。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斥责,冷嘲热讽,恶语中伤。还没有找到他们失败的真正原因,让人忍俊不禁。场景二:战犯们为如期完成为志愿军炒面的任务,挑灯夜战。有的烧火,有的挥铲,有的装袋,有的扛包,干得热火朝天。正如黄维和康泽念道的李白诗词那样“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曾经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与敌人浴血奋战时,他们的民族气节犹存,人性未泯,良知未灭,乐意为志愿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甚至要求上前线,为国杀敌,戴罪立功。这样的举止,怎能不让人动容,让人热泪盈眶呢?场景三:陈庚在受命赴朝途中,到功德林看望他的黄埔同学战犯们。昔日的同学或校友,几十年以后在这样的场合相见,围坐在一起,命运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陈庚现在是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则成为人民战争的罪犯。有些人悔恨当年因为贪图荣华富贵、未能坚定立场;有人后悔当时误判了形势,走错了路。要不然,现在也和陈庚一样,成为新中国的功臣,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重。羡慕和懊悔夹杂在一起,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时事造就英雄,成败决定于信念。我想,此时此刻,不仅他们追悔莫及,黯然神伤,忾然叹息,观众也不禁会扼腕长叹,感慨万千。场景四:最高法院在功德林大会堂给即将特赦的战犯颁发特赦证,杜聿明、王耀武等10名被特赦的战犯一字排开站到会堂前台上,分别接受特赦证。领证完毕后,大家手持特赦证于胸前面对参会者,激动得有的热泪盈眶、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泣不成声。这不仅是他们对共产党宽宏大度恩情的感激,也是对自己風雨沧桑改造历程的感怀,台下即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并全体起立,振臂齐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遍又一遍,大家情绪激昂,呼喊声如雷贯耳,只冲云霄,表达了战犯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崇敬和钦佩,观众无不为此动容和含泪。场景五:周总理接见1959年首批获得特赦的部分战犯,其中有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他们多数为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而周总理当年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是他们的老师。几十年后,师生以这样的方式再一次见面,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年的老师,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当年的学生,是即将走入新社会的特赦战犯。可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当周总理点名曾扩情坐过来时,曾扩情激动地说,“总理,你还记得我啊?”周总理哈哈大笑:“我怎么会忘呢?当年在黄埔军校你是我的少校秘书,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啊!”,说得曾扩情热泪盈眶。杜聿明等黄埔学生也都羞愧地说“周主任!我们对不起你,我们走错了路”。周总理爽朗地答道:“这不能怪你们,中国革命的情况很复杂,当年你们还很年轻嘛!”这样的会面不仅充满戏剧性,而且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也抓住了观众的心。这么重要的国家领导人会见特赦的战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集团战犯的改造的高度重视,以及宽广大度的胸怀。老师会见学生,无论学生千错万错,反映师生情义终究难以割舍。不仅当事人饱尝了悲欢离合的酸楚,而且观众也不由自主唏嘘嗟叹。

二、遗憾之处

虽然该剧取得了上述极大的成功,但剧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瑕疵,给整个剧本的观赏性、穿透性、感召力留下遗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场戏过多

过场戏在任何影视剧都是必需的。它为主场戏作铺垫和造势,主场戏需要过场戏来连接和烘托,这样才能使整个剧情丰满圆滑。诚然,该剧中有许多过场戏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剧中王英光和妻子彭雪到尚未解放的江南做国民党第87军军长陈瑞章的工作未果,返回途中被敌军官刘安国无意发现,随后告知军警,引来大量军警赶来追捕二人,战斗中,王英光的新婚妻子不幸牺牲。后来王、刘二人在功德林身份转换后,引发了一系列公、私之间、原则与情感之间的纠葛,以及陈瑞章被关押在功德林后,其妻冒然来到功德林探视丈夫时,恰巧与之前相识过的王英光相遇。这样的过场戏就运用得很恰当,既为后来的主场戏作了埋下了伏笔,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同时反映共产党人不仅大公无私,也有个人情感的一面。但在整个剧中,过场戏显得过多,有些对渲染主题没有太大的作用,有给人注水、凑时长的感觉。比如,王英光的妹妹张小花和记者徐高平的感情戏,龙须沟整治、老舍的话剧、识字班等,尤其是张小花和记者徐高平的感情戏,贯穿全剧始终,篇幅冗长,落入了科诨、撒狗血的俗套,不仅难以博得观众喝彩,反而使观众感到厌烦。

2.虚实结合不紧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创作的原则。作为一个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该剧中也采取虚实相结合的形式,虚构了几个人物,如叶立三、徐瑞章、刘安国、蔡守元等,他们身份都是战犯,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叶立三主要用于表现战犯通过找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观改变;徐瑞章主要用于表达通过战犯家属探视来体现共产党对战犯改造的开放心怀;刘安国主要起串连战犯改造中先进分子和落后分子的角色;蔡守元主要用于体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冷酷无情。虚虚实实,这样对彰显主题毫无疑问是增色的。但是,这种虚实夹杂并非天衣无缝,而显露出一定破绽。1959年,剧中所呈现的从功德林特赦的10名战犯都是真实人物,其中,大部分在剧中的戏分量很重,并且展示的都是在改造中积极的一面,如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宋希濂、邱行湘、郑庭笈、曾扩情。但有3位剧中几乎没有戏,即杨伯涛、周振强、卢浚泉,他们除了颁发特赦令时在上台露了一下脸外,观众在其他场景几乎没见过,更谈不上有什么正面的印象。这就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他们凭什么被特赦的,共产党的特赦政策标准到底是什么?像叶立三、徐瑞章表现那么好,为什么没有被特赦?1959年从功德林获特赦的10名战犯,是从近300名战犯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他们无疑是改造中的佼佼者,一点好的事迹也没有怎么可能被特赦?不说一下这3个人能够让观众信服吗?如果在特赦之前戏里压根没有他们,就不免让人觉得有点突兀。

3.素材挖掘不深

在功德林关押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战犯中,据史料记载,实际上是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的,挖掘出来不仅可以使主题进一步升华,而且也可以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比如,里面就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战犯叫文强,他是毛泽东主席的表弟,每次毛泽东去外祖母家,他都亲切喊“毛大哥”。最初,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又投靠了国民党。被俘送到功德林后,思想顽固不化,死不悔改,就连周恩来总理也去劝说过,让他写“悔过书”,就是不写,只到1975年最后一批才被释放。这是多好的题材,如果进行挖掘,能够使剧情更富传奇性、戏剧性,更加血肉丰满,掀起看点热度。比如,可以表现毛泽东作为领袖秉公行事,大义灭亲的高风亮节,抑或演绎其恩威并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卢浚泉,是云南起义国民党将领卢汉的侄子,也是1959年功德林首批释放的10名战犯之一,据说卢汉曾到功德林来看望过他,对他进行劝导和叮嘱,才使他受到很大的慰藉和触动,认真悔罪,积极改造,最终第一批获释。再就是黄维,始终执迷不悟,抱有幻想,对抗改造。妻子蔡若曙听说后十分气恼,多次到功德林进行劝诫,政府还妥善为她在北京安排了工作,并专门解决了其孩子们的就学问题。这些现存的素材,稍加发掘,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出彩点和看点,那样,可让观众心里五味杂陈,浮想联翩,欲罢不能。可惜剧中没有进一步对现实素材进行深挖,不然剧情更加能够打动人、更加充满观赏性。

4.详略运用不当

国家决定让功德林战犯到全国各地参观,让他们目睹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亲身体会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家园、发展经济,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增强他们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对共产党产生敬佩感,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罪行,真诚悔罪,改造为成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新人。战犯们听到这一消息,热情高涨,拍手称快,都期待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这一个引爆看点剧情,但剧中却采取了简略的方式。只是借助学员们通过观看在参观途中拍摄的一些相片,来表达他们对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的赞叹,以及故地重游抒发的感慨,着实让人有点失望。这样既能凸显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又能钩摄观众神魂,扣动观众心弦的重头戏,剧中却一笔带过,草草了事。这样的简略,让人怅然若失,甚为遗憾。而关于王英光因大脑中弹留下后遗症,却大书特书,一次是请苏联专家动手术,第二次是到德国手术。他的母亲、梁冬芳、贺春年、徐高平等轮番做工作,等等。这些对渲染主题微不足道的过场戏,却占据了大量篇幅,可谓喧宾夺主。还有,如梁冬芳批准去朝鲜前线,王英光教她保护自己方法的戏,连篇累牍、拖泥带水、冗沓乏味,给人舍本逐末的感觉,也打乱了观众的观看节奏,使剧情的观赏性减分降热。再如,学员们在政治学习中,陈长捷所讲的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二重论,劳动二重论等内容晦涩难懂,不是专业人士或者具有一定学历的人是很难弄清楚的,何况这些战犯都是拿枪杆子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学习起来更吃力,大多数观众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况且政治经济学虽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但不是战犯思想改造学习的重点。

三、结语

《特赦1959》再现了建国初期我党对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高级将领改造的真实历史。剧中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炮火硝烟,没有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但其视角独特、构思精巧、格局宏大、质感细腻,深刻展现了在功德林关押的国民党高级战犯,从抗拒改造到心悦诚服、脱胎换骨的曲折蜕变过程。该剧颂扬了我党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制定实施改造和特赦的创举。着意描笔中国共产党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包容度,着力泼墨新中国敢于改造战犯、特赦战犯的胆识,着重渲染中国共产党善于拯救战犯灵魂的智慧,完成了对曾经为敌人的俘虏的思想改造的艱巨的战役,创造了骄人的收视率与口碑。该剧突出特点是写人道,写人心,继而深入到写人性。探索战犯在人性上的挣扎、纠结,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审看,把个人、家、国、天下多维一体的价值观进行了大胆的表达,具有准确的政治定位,丰富的故事情节、上乘的艺术水准。从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嘴里,吐露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为什么战无不胜,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的深刻道理[1][2]。剧中一群坚持信仰、高风亮节、心怀大爱、艰苦朴素、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感人至深,催人奋起。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的伟大初心。讴歌了我党虚怀若谷、功成不居、人道博爱、救赎罪孽的非凡气度和精神。既高度契合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也有力彰显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守正创新、引领示范的价值与意义。虽然该剧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依然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观感上的好的作品。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发人深省,催人深思,耐人寻味,让人振奋,令观众与之同频共振。增强了当代人对昂扬崇高价值的认同,对国家的自豪感。对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做了精辟的注脚。用政治智慧、艺术智慧、传播智慧擦亮了历史,为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奉献了一部质朴厚重的优秀作品。

[舒服华  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莉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缺憾成就
了不起的成就
直面落差,成就自我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缺憾也是一种美
缺憾也是一种美
“十一五”成就
中国军事学史研究的缺憾及对策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