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建设概述(1992—2006)
2023-03-13周小燕章玲苓
周小燕,章玲苓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上海 200240)
0 引言
实验室是现代大学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实验室的建设与现代大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八五”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保证教学,促进科研,注重效益,择优支持”[1]。为保证教学,择优支持了能使学科建设上一个台阶的科研实验室及受益面广能上水平的教学实验室[2];为促进科研,择优支持了一些专业实验室,重点加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实验中心的建设,以及推进全校计算机网络化和管理工作现代化[3]。“九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伴随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确立,结合“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学校重点支持受益面广,能促进教学上水平的基础课与技术课实验中心,在院(系)及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时,组建学科和跨学科的实验大平台。把实验室建设成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的主要基地。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条件。
1 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
1991~1995 年,学校共有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991 年12 月,学校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2 年1 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1992年6 月,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该实验室是我国首批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在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1993 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1995 年9 月,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支持下,1988 年底开始立项筹建,1995年9 月建成,同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1995 年10 月,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89 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1996 年正式向国内外开放运行[4]。
1994 年年底,全校各类教学科研有实验室90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 个,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2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863”网点实验室2 个。
1997~2001 年,学校充分利用“211 工程”一期“现代教学实验室”项目、“世行贷款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以及“985 工程”一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了一批重点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和实践条件,提升了实验水平。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17%提高到40%[5]。这些中心已成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
2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通过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坚持实验室评估机制等措施,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实验基地。1992 年1 月,学校试行“上海交通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励办法”[6]。“办法”规定: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自制、改造、维修;计算机及精密贵重仪器的功能开发;优秀的技术管理成果(论文、报告、技术资料等);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成果5 个方面,均属于实验技术成果的评奖范围。
1992年3 月,学校颁布实施实验室服务收入的经费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办法”规定,学校实验室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接受社会委托的试验、测试、检定、开课、技术服务和咨询等任务时均应收费。学校从对外服务的总收入中提取13%作为管理费,有关实验室提取7%~8%作为服务人员的报酬,其余作为有关实验室、系的奖金、福利基金和发展基金。“办法”还规定对实验室人员的校内奖励政策:①对获得国家、部委和上海市各项实验室奖励的人员实行双奖制,即可同时获得校内外颁发的奖金。②给予获得国家级优秀实验技术成果奖的前3 名人员浮动一级工资2 年;获部委、上海市级实验技术成果奖的前3 名人员,浮动一级工资1 年。③对获奖实验人员申请住房者,适当增加分房积分值[7]。
1994 年,学校修定了“上海交通大学精密贵重仪器及大型设备管理细则”,明确了精密贵重仪器及大型设备的范围、计划申购和审批论证、使用和管理细则[8]。2001 年1 月,学校正式设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该基金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强调“大精仪器设备”要实现资源开放和共享,不仅要服务于全校师生,而且要为校外单位使用提供方便。“十五”期间,学校逐步完善大精仪器设备开放运行维修基金,在“985”“211”二期仪器设备购置中预留5%的经费,作为学校开放运行维修基金,确保仪器设备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利用率。同时,规定大精仪器设备必须对校内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一流的实验基地必须由一流的实验技术人员来建设与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队伍建设,对现有人员采取培训与进修的办法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在政策上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至2006年底,“校实验室用房面积13.35万m2。实验室工作人员1 022 人,其中,教师285 名,占27.89%;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603 名,占实验室工作人员总数的59%,其中,高级职称168 名,占27.86%;中级职称310 名,占51.41%。开设教学实验1 945 个,13 768学时,学生实验206.56 万人时。承担科研任务765项,82.81 万h。社会服务408 项,9.93 万h。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19.60 亿元,109 819台(套),其中,单价10 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金额10.59 亿元,2 419 台(套);计算机软件金额2.08 亿元,1 127 套[9]。”
3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建设。除加强实验室建设外,学校还加强和规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1996 年4 月,国家模具CAD 工程研究中心经国家计委批准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基础上建立的研发机构学校挂牌成立[10]。该中心工作重点是“针对冲模、压铸模、锻模三大类模具设计制造技术,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模具计算机辅助技术、辅助加工等成套技术,并进行技术转移,推动模具行业的技术进步。”
2000 年3 月,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学校组建“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以轻合金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和轻合金近终形精密成型技术为研究开发目标,着重开展铝合金和镁合金材料开发、轻合金精密成型技术研究和轻合金精密成型技术产业化等工作[11]。
2003年10 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由我校等10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纳米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平台,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联合、引进吸收等多种模式,致力于纳米技术在环境治理、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2005年5 月,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闵行区紫竹科学园区成立。作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中心受到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它以股份制为组织架构、以市场为目标、以科研成果为生产力、以医学院为后盾,致力于将组织工程成果规模化、产业化。
至2006 年底,学校有国家实验室(筹)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 个、国家部委部门重点实验室12 个,863国家高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2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 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WHO合作中心3 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9个。另外还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这些实验室在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已基本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为上海交大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12]。
4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学校学科与基地建设处,加强资源整合,组建科技创新平台。1999 年开始的上海交大“985 工程”一期建设包括7 个项目部,其中之一即“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部”。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从数字电视技术、平流层信息平台、DNA 芯片、智能机器人、微纳米技术、隐身与反隐身技术、集成电路EDA 技术、燃料电池等重大高新技术攻关项目中遴选若干个进行重点支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大奖。争取列入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争取世界先进水平高科技企业的投入。从超高超全光网、ICCAD 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家用轿车设计制造、模具CAD、海洋工程、新材料制备、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工业系统控制与优化软件开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等学科方向,选择若干进行重点建设。[13]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上海经济建设服务。
2005 年,学校“985 工程”二期建设正式启动,为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拓宽学科领域,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技计划、重大工程专项,整合校内外资源,其目标是提升学科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其中,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3 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2 个[14]。
5 结语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1992—2006)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过“八五”“九五”、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211 工程”“985 工程”的建设,全方位提升了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了科研和重点学科的发展;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实验条件保障;搭建了跨学科的创新平台与基地,为基础研究与前沿学科研究提供研究基地。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了大精仪器设备开放运行维修基金,积极贯彻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确保仪器设备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利用率;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一专多能、满足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工程实验队伍,稳定而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学、科研质量和水平,为学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