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关键概念 理清文章层次

2023-03-13李国贵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知识性读物术语

李国贵

入乎其内

知识性读物,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逻辑,其体裁形式多样,有传记体、讲述体、科学论文等。其中涉及多种概念和专业术语。那么,同学们该如何把握关键的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层次呢?

一、明方法,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

知识性读物的阅读主要是认知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知识性读物介绍知识离不开概念和专业术语,阅读知识性读物的最大困难就是理解关键概念、术语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思维。术语属于概念范畴,有些概念也是术语,两者都以词或短语的形式呈现。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即它反映的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来交换”“劳动”就是“商品”这一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一些专业概念和术语对于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文章作者會采取一些方法让读者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的意思。

1.定义法

下定义通常以“是”或“叫”为标志。以“是”为标志的下定义,基本形式为“概念=属性+邻近的大概念”。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的“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一句,“中国的建筑体系”是被定义的概念,“建筑体系”是邻近的大概念,中间部分是属性,交代概念的内涵。

2.阐释法

阐释法比定义法更具体,它是从某一角度进行具体解说。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从形成过程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

3.举例法

举例法,就是通过举例,使读者易于理解概念的外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是对“建筑可译性”的举例。通过这个举例,我们就明白,虽然各民族的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功用和性能是一致的,就像语言一样可以互相翻译。

4.比喻法

知识性读物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常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喻陌生的事物。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和‘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建筑规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很陌生的概念,这里把“建筑”比作“文章”,把宏大壮观的建筑比作“大文章”,把小巧别致的建筑比作“小品”,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

二、会分析,理清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文章思路,就是作者对写作内容的安排顺序。理清文章思路,需要划分文章层次,了解文章结构,学会规范表述。

1.划分层次

知识性读物的文章层次,很多是有标志的,有的使用小标题,有的使用序号,有的使用顺序词,有的使用分论点……如果没有这些明显的标志,我们就找总领句或总结句。在知识性读物中,有一种常见的段落话语模式:概括观点(总领句)+具体分析+归纳强调(总结句)。有的文章无总领句,有的文章无总结句。划分好层次后,需要进行内容概括。概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摘取词句法,二是归纳提炼法。如果有概括性的句子,就使用摘取词句法;如果内容具体详尽,就使用归纳提炼法。

2.了解结构

文章结构体现了内容前后的关联方式。知识性读物的结构,从文章整体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结构;从主体看,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开头总写提取青蒿素的大致经过,然后以小标题为层次标志,领起各部分内容,逐层推进。

3.规范表述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之后,从前到后进行梳理,行文脉络就逐渐清晰了。把这一脉络写出来,就是文章思路。规范的表述为“首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依次把各个层次的内容概括出来。

还有一类文章的思路比较简明,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说“木叶”》一文,其思路可表述为:首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的现象;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第一个艺术特征)和“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第二个艺术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金。

对专业性强、文学意蕴丰富的知识性读物,我们若不熟悉此专业领域或自身文化素养不够,初读时是有困难的。我们要洞悉作者对概念和术语的传达方法,通过分析理清文章思路,才能完成阅读的“破冰之旅”。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也让我们在风险和挑战应对中更有信心。当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

(选自《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1.请给“韧性城市”下一个定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知识性读物术语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谜中谜
空中的战斗
奥运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