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综述
2023-03-13徐邦维
徐邦维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经典。关于它的主题,人们历来有诸多探讨,而“多重主题交织”已经成为人们对《红楼梦》主题探讨的共同意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自叙传说”“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说”“反封建主义说”等,是《红楼梦》的主题“争鸣”中的主要观点。
一、封建政治斗争主题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对于官场的描写。刘大杰在1953年12月撰写的《红楼梦引论》中就指出:《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立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悲剧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建立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李希凡、蓝翎在1954年9月《文史哲》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这篇文章认为:《红楼梦》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反映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即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新兴市民阶级的兴起;反映了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不能将此视为《红楼梦》的重大主题或唯一主题。
二、爱情主题说
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提出,曹雪芹在《红楼梦十二曲——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和三观一致的基础上的,但不幸的是,他们所生活的封建时代不允许自由恋爱,所以这一对叛逆者的恋爱注定是悲剧结尾。
三、成长主题说
朱学群在《红楼梦学刊》——“迷失在成年社会门槛之前的贾宝玉——对于《红楼梦》的一个‘主题学和‘文体学的研究”中借鉴成长小说的概念,认为贾宝玉不能够泯绝童心而成长为一个“男性的”“社会的”成年人,最终因困惑和迷惘而迷失了自我。
在《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对《红楼梦》中成长话题的论述,分别考察了20世纪70、80、90年代涉及成长话题的《红楼梦》研究。70年代英语世界的一些学者将賈宝玉作为西方文学中人生意义的探求者形象与哈姆莱特等西方小说人物进行比较,还有学者从西方文学中一种描述个人成长的叙事结构即帕西法尔寻找圣杯来分析宝玉的红尘历劫的意义。80年代涉及成长话题的论文主要从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文学类——智慧文学和成长小说模式来分析《红楼梦》。90年代有学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文学和社会价值,还有学者对小说中表现出的“不愿成长”情绪进行分析。
综上,《红楼梦》的主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至今未形成一个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主题也将继续趋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浙江兰溪市第一中学)
【解析】
上面这篇综述,作者搜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情况,选材颇具匠心,全文结构完整、清晰。正文采用横式结构,围绕主题呈现出不同流派的三个观点,第一、二个观点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第三个观点角度新颖。概述语言简洁明了,体现出了综述客观、准确、清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