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研究
2023-03-13崔影泉
崔影泉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地铁车辆段为车辆停放、检查和修理等的重要管理中心,为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保障。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中的土地资源,缓解目前对土地资源开发严重的问题,维持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加强对地铁车辆段上盖的开发设计相当重要,不仅有利于缓解用地压力和轨道建设压力,还能够有效改善空间环境,提高商业价值和城市活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 工程概况
萝岗车辆段为广州市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的定修段,其位于广州地铁地铁6号线的香雪站东南侧、开泰大道北侧、开创大道南侧位置。该工程项目与香雪地铁站距离700m左右,且在其300m范围内的地块中共包括6个公交车站。该车辆段地块的东侧为自然山体,西侧为某变速箱工厂,南侧为沁园、时代春树里。由于该地块的公共交通环境较为良好以及功能健全,所以具有较好的利用基础,对该地块进行综合性开发,在保证车辆段基地功能和工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规划要求标准,设置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并强化环境改造,可有效挖掘该地块的商业开发价值,发挥其丰富功能。
2 地铁车辆段上盖整体功能分布
萝岗车辆段上盖项目工程以功能复杂、立体分层、多元复合的功能设计理念为基础,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基本前提,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保证不影响车辆段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依靠车辆段上盖物业靠近地铁站点、人员流量较大等特点,综合考虑其周边区域的发展特点及需求,对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的整体功能分布加以设计,具体功能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车辆段功能分布
2.1 居住生活功能
该车辆段上盖项目中将居住生活作为主导性功能,转变以往的传统住宅小区模式为立体化社区。在规划设计中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全面配套商业、体育、教育等相关设施,实现空间的立体分层,使得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互相独立和互不打扰。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将地铁站点与车辆段相结合设计,重点解决城市的居住问题,在城市中营造片区氛围,将消费群体聚集,使得地铁车辆段上盖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考虑到车辆段对外界的噪声影响情况,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消减噪声,从而保证住宅的居住质量。此外在住宅区附近有两个商业中心对其全面覆盖,配备两个幼儿园以及一个九年制学校教育设施,教育配套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配套分布
2.2 商业活动功能
该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中商业活动功能主要将商业、酒店、休闲娱乐以及办公等功能聚集,打造全面综合性的商业功能开发,保证各功能的复合程度,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互补融合效果,很大程度地提高地块片区的整体活力,将周围资源充分利用并发挥最大优势,从而保证其商业价值[1]。由于车辆段本身对商业活动影响较小,而且功能设计模式有效降低其对周边空间的负面影响,可更好地利用上盖用地,因此将地块片区因地制宜开发,将其商业性价值综合性挖掘。
2.3 公共服务功能
该工程开发中公共服务功能的主要发挥在于车辆段上盖区域的公园、绿地、体育活动、文化展览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其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功能如图3所示。在住宅区域周围有机结合公共建筑设施,打造多样化的生活休闲场所,在道路区域直连8.5m的平台设置游客广场,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该功能模式受周围环境影响较低,密度一般较低,结构要求也较小,一般前期投资较少,但对城市整体环境面貌和气候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
图3 公共服务功能
3 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措施及重点技术问题
3.1 设计措施
3.1.1 景观环境设计
在萝岗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中景观环境设计最基本的目标在于满足上盖物业居住区以及周边居民的景观需求,在城市范围内建设现代化景观系统,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同时通过景观环境的设计对车辆段区域周边的多元环境因素加以利用和融合。景观环境设计中所涉及的重点要素有建筑环境、绿化环境、人文环境和视觉环境等。其中绿化景观要素主要可概括为地块内的居住区公园建设、绿地公共设施建设等。在对居住区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上盖范围内的居住区域作为标准,设计集中性相对较高的绿色景观系统,将其与上盖居住区进行功能性衔接,将绿色景观系统作为居住区域的良好延伸,绿色景观环境设计如图4所示。
图4 绿色景观环境设计
在绿色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坚持功能性、亲和性和易达性的原则。首先在上盖区的入口位置,尤其面积较大的居住区域内建设面状分布的绿色公园景观,以此发挥其辐射性作用于上盖区周边区域,不仅有利于提高上盖区重点位置的观赏性,还能够有效连接上盖区位置和周边景观,从而形成一体化和统一化的连接效果以及更为自然完善的绿色生态轴线[2]。强化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与周围景观环境的整合,可有效美化城市形象,加强功能效果同时达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萝岗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项目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其目的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强调上盖区域建筑与景观间的整合与融合,使得景观系统的可见性及功能性进一步提升,促使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与景观更加协调统一发展。
3.1.2 交通环境设计
交通环境及系统组织情况是检验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更是决定着上盖区域后期运行发展过程中的各功能能否顺利发挥或有效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对于地面车辆段而言,交通环境设计和组织体系规划的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交通流线,还需要关注垂直交通情况。一般来说,上盖物业建立在车辆段9m以上的平台,形成悬浮片区与普通的道路交通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车辆段上盖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设计,保证交通系统的综合性、立体性和交通流线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此设计是决定其能否在城市区域内完美融合的重要因素。
地铁车辆段上盖交通环境设计的重点在于满足上盖物业居民的出行基本要求,打造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畅通的交通环境,并实现集约化设计,同时避免交通环境设计对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在交通环境设计工程中,首先明确交通要素,将地铁站点、公交系统和机动车作为主要的交通要素,并做好各交通要素的衔接。并在衔接设计中结合空间关系的不同,将上盖区域的衔接划分为接近式衔接和远离式衔接。
交通环境设计中流线组织规划至关重要。在设计交通系统流线组织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立体衔接的问题,将上盖区域周边的多功能空间充分利用和衔接,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于交通系统流线组织规划设计当中。并在线路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和景观等因素,尽量保证交通流线与上盖区域商业、建筑等的衔接,发挥其交通环境功能,将重要场所以交通线路串联来完善服务网络[3]。在萝岗车辆段上盖交通流线组织规划中,公交首末站与小区和地铁站之间无缝衔接(图5),并设置在北邻商业中心底层架空层的位置,为周边居民提供通勤便利,并形成公交车道回路以及设立候车大堂等,保证交通环境通畅。同时分别设置8.5m和14m盖板,其中8.5m盖板设置于贯通南北干道的公共道路,向城市区域开放。规划设计校园巴士行使线路、家长接送线路等,实现交通线路的缝合,并将外人流和内人流之间相互分离。整体交通系统包括六组垂直交通及覆盖300m半径范围的地块以保证交通便利。
图5 交通流线组织规划设计
3.2 重点技术问题
3.2.1 通风采光
由于地铁车辆段的空间主要位于大盖板之下,其采光条件和自然通风条件相对欠缺。因此在对其上盖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物业布局利用自然通风井向下部引进自然的风和光条件,同时也可通过屋面光导装置将自然光引入车辆段上盖区域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下部操作过程中所设置的机械化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最大程度改善工作环境条件[4]。
3.2.2 振动噪声
由于地铁车辆段内列车的运行所产生的振动噪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盖区域的正常生活,因此加强对振动噪声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决定项目合理性的关键因素。对此应根据项目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技术方案,解决振动噪声问题,通过浮置板道床等措施降低轨道噪声后采用建筑与轨道结构分离的方式进行结构减振。同时也可将整个车辆段的布局中设置盖板,并在开发区域设置覆土层,将振动噪声阻隔或利用隔声窗、声屏障等工具降低噪声影响[5]。
3.2.3 消防安全
地铁车辆段上盖区域开发设计涉及多项内容,其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丰富,包括住宅、办公、商业和娱乐等集为一体,因此对消防安全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消防效果,一般将地铁车辆段顶板或结构转换层的顶板作为消防设计分界线,其上半部分以大盖板作为建筑室外的地面,保证消防车的通畅行驶,结合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建设。下半部分则按照轨道设计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但在实际设计规划中部分项目难以上下完全分割,此时则需要由专业消防部门进行研究和评估,生成针对性报告,将此作为消防设计的参考依据进行规划设计。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环境下,城市用地日益趋于紧张,而地铁车辆段的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的问题与当前用地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发设计地铁车辆段上盖至关重要,可有效丰富空间功能,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中保障环境间的协调,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空间质量,可有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保证各方面便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