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低段儿童有效陪伴的调查和策略研究

2023-03-13严雪霞林璐霞

中国德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亲子陪伴爸爸

■ 严雪霞 林璐霞

陪伴不仅仅是身体陪同,更是全心全意、倾情投入、身心合一。陪伴,不是陪着,不是看管,不是说教和斥责,而是爱与关注。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长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有效的陪伴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那么,家长陪伴的质量如何?孩子是否认同父母的陪伴?如何提升家长陪伴的质量?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二年级学生家长为例,通过对432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探讨低段学生家长有效陪伴的现状及策略。

一、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我们主要从陪伴的时长、陪伴的质量、陪伴的方式、陪伴的人员等四个维度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一)陪伴时长和维度与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更需关注低文化水平家长需求

从表1可得,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和陪伴时长呈正相关。经访谈,受教育水平低的家长相对工作自由度较小、工作时间较长,难以保证陪伴子女的时间,往往心有余力不足。相反,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在工作时间长短上有一定的支配权,因此能够较好地保证陪伴子女的时间。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每周在生活陪伴和情感陪伴上的时间平均超过5小时,而初中水平的家长在这两维度上的时间平均不足每周2小时,这在情感陪伴中差异更为明显。经访谈得知,这些家长是教育的受益者,他们更坚定地认为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他们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跟孩子的情感沟通。从表1的数据可知,我们需要根据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制定相应的策略,要更关注初中水平家长的现实需求。

表1 陪伴时长及维度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

(二)陪伴时长得到保证,但“虚假陪伴”普遍存在

从表2可知,每周在学习陪伴上花5小时以上的家庭占84%,在陪伴孩子时经常玩手机的家长占72%。这说明家长陪伴的时长能够得到保证,但在陪伴孩子时普遍存在着心不在焉、边管边玩的现象,这种“身在心不在”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虚假陪伴”,势必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表3的数据来看,78%的家长知道任课老师的姓氏,但是每学期能主动联系老师3次及以上的家长仅占38%,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课任老师还是比较关注的,但缺少主动联系老师的意识,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师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习上的陪伴是单向的、被动的。经个别访谈,发现家长们有这样的心态“老师不来联系我,那就说明我家孩子表现不错”,看来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来那种“报忧不报喜”的沟通方式,让家长愿意和教师沟通,喜欢和教师沟通。

表2 陪伴时长和陪伴时状态

表3 与教师的联系和了解程度

(三)陪伴学习是主要活动,“亲子隔阂”已悄然产生

从表4可得,作为家长,其主要的陪伴方式是陪孩子学习,在谈心聊天和亲子共读上的比例仅占35%,这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在陪伴时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这在“孩子遇到烦恼或者有心事时”得到了印证,仅有56%的孩子选择有事会和家长沟通,而44%的孩子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对家长关上心门。通过访谈得知,孩子认为“父母亲不了解我,跟他们说了也是白说,说了可能会被批评”是主要原因。这与有84%的家庭每周陪伴孩子5小时以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人在心不在、身在心不通的陪伴,严重影响了陪伴的质量。

表4 陪伴孩子的主要活动及心事诉说调查

(四)母亲是陪伴孩子的主角,父亲在陪伴中“跑龙套”

从表5可得,在一个家庭里,母亲在陪伴时间以及各陪伴维度上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父亲,这在情感陪伴中更为明显,说明父亲基本不参与没有明确任务的陪伴。中国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沿袭已久,男性往往认为自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还有一部分父亲认为陪伴子女是母亲的职责,他们忽视了养育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责任,忘了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共同陪伴的结果。访谈发现孩子的内心十分渴望父母的共同陪伴,特别是男生渴望父亲陪伴的心声更为强烈。因此,我们要大力呼吁父亲的陪伴,要让所有的父亲知道“陪伴孩子的成长”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表5 父母亲在三维度陪伴上的差异

二、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此次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决定从“开设有效陪伴迷你课程”“加强自我修行、言传身教” “开展亲子多元互动”“改变‘跑龙套式’的爸爸陪伴”四个方面入手,提高陪伴的质量,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

(一)开设“有效陪伴迷你课程”,解决陪伴中的共性问题

1.启动有效陪伴问题收集

此次调研发现,很多家长定义的“陪伴”就是“出现”,往往人在那里,心却不在孩子身上。可见,家长对“有效陪伴”的正确理解有待提高。基于此,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小学生家长教育行为自测清单》,让家长对照自己的行为反思存在的问题,再利用“问卷星”将每个家庭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以便掌握家庭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2.开设“有效陪伴迷你课程”

根据收集到的家长疑惑并考虑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我们开设了“有效陪伴迷你课程”,每节课五分钟,每次探讨一个家庭教育的小问题,采用微视频方式。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困惑自由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观看的时间,这样既解决了家长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也满足了家长不同的教育需求。课程内容主要是教育理论知识传授、育儿技能培训等。主讲人可以是班主任,可以是育儿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家长,将优秀的经验与方法利用空中课堂进行推广与分享。

3. 颁发“有效陪伴最美家长”证书

为检测课程的效果以及家长的陪伴行为是否有所改变,学校开展了“有效陪伴最美家长”评选活动。对于完成“学习规定的通识课程、完成指定的实践作业、得到的孩子认可”三项指标的家长,颁发“有效陪伴最美家长”证书,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最美家长”的评选让家长明白做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陪伴、互相成长的过程。

(二)加强自我修行、言传身教,改变有效陪伴的“虚假”问题

1.“家长的自我修行”让身心合一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改变自己上来,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基于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上有心无力的问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启动了一场“家长的自我修行”计划。在孩子阅读时,家长也跟着阅读;在孩子锻炼时,家长也一起锻炼;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也做自己的工作;和孩子沟通时,家长要经常看着孩子的眼睛微笑……总之,一起玩耍,一起阅读,一起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彼此的约法三章”让手机放下

根据此次调研报告,发现家长普遍存在“机不离身”的现象。因此,我们和家长约定:不是来电,不主动打电话;不是必须处理的工作,暂不处理;不是看手机时间,不刷微信;和孩子同步,在休息时间处理工作。这“三个不一个同”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约法三章”。家长每天进门将手机放下,听听孩子一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问问孩子想做什么,全心全意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每晚睡前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给一个拥抱,道一声晚安;最后在打卡记录本上签字。

3.“每周的孩儿喜报”让温情传递

为了改变“报忧不报喜”的家校沟通方式,教师要积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并且规定在家校联系本上每周至少给每个孩子记录一件被表扬的事情,我们把这个规定称为“每周的孩儿喜报”。我们积极反馈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一句句鼓励赞扬,一个个温馨细节,感染了家长。他们也慢慢地和我们一样,在家校联系本记录“每周的孩儿喜报”,记下那些细小、温馨的画面,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主动跟我们沟通他们的困惑,而我们也会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积极加以解决。

(三)开展亲子多元互动,提升情感陪伴的质量

1.开展“亲子共读,情感共鸣”每日书香传情活动

走进孩子的内心,最好的方式就是体验亲子共读。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以积极的肯定和赞赏来点燃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享有愉悦的情绪体验。父母在陪伴孩子共读的过程中,借助文字和故事悄然进行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为督促每个家庭每日开展亲子共读,我们采用打卡的方式,在行动上激励家长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

2.开启“鸿雁传情,分享心事”每周书信交流活动

有效陪伴不在于陪伴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过程中的互动,最明显的行为表现便是双方能够互相分享与交换心事。因此,我们开启了“鸿雁传情,分享心事”每周书信交流活动,要求父母每周和孩子互写信件。在信中,孩子可以吐露心事,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一直以来没能说出口的话。家长们放下平时的身段与威严,字里行间吐露出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3.开设“心语心愿,共同成长”每月特色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情感陪伴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通过每月开设“心语心愿,共同成长”特色主题班会,每期邀请一些父母参加听课。在班会上,孩子们通过讲述亲子故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和期待,父母们才明白原来这才是孩子们期望的情感陪伴。而父母们也会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亲子陪伴故事,分享收获和心得。通过这样的班会课,促使家长通过自我反省明白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并付诸行动。

(四)改变“跑龙套式”的爸爸陪伴,呼唤父爱的回归

1.倡议父母妈一起做孩子成长的“男女一号”

目前多数家庭的现状是:很多爸爸不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是没有陪孩子的观念。我们和妈妈们商量后,发了一份《亲爱的爸爸,请你不要“跑龙套”》的倡议书,让学生带回家请爸爸学习、思考,最重要的是更新爸爸们的教育理念,让所有的父亲都知道“陪伴孩子的成长”是夫妻共同的责任,好爸爸不应该在陪伴孩子时“跑龙套”,而应该和妈妈一起做孩子成长的“男女一号”。

2.开展“好爸爸不缺席”系列主题活动

为进一步更新爸爸们的教育理念,让他们积极参与陪伴孩子的行动,我们开设了“好爸爸不缺席”系列主题活动,分为“我们需要你”“我们一起来活动”“我们一起在成长”三个篇章,每次活动要求全体父亲参与。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正反两方面鲜活的事例,呈现了时下自己的爸爸对参与儿童教养的不同态度,全班一起参与讨论与指正,并在课堂中直接喊出对爸爸参与家庭陪伴的渴求。爸爸们在听课过程中有共鸣、有深思、有沉默,进一步明确了参与孩子教养的责任与要求。

3.组织“大手拉小手”亲子主题活动

为了让“父爱不缺席”,我们组织了“大手拉小手”亲子户外活动,要求父母尽量一起参加。活动可以是户外爬山历险、户外益智游戏等,让爸爸们发挥独有的性别魅力,在活动中帮助孩子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他们勇敢、坚强、自信、乐观的良好品质。另外,我们还可以让爸爸们带着孩子在特殊的节日里给妈妈们送温暖,亲手做一份礼物献给孩子的妈妈,让一家欢乐有爱、陪伴有度。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爱”。陪伴不仅仅是身体陪同,更是全心全意、倾情投入、身心合一。陪伴,不是陪着,不是看管,不是说教和斥责,而是爱与关注。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家长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的陪伴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最好路径,也是给予孩子有效教育的理想方式。

猜你喜欢

亲子陪伴爸爸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亲子脸
亲子脸